|
古代汉语虚词〔二〕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 |
六、情状副词
情状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或方式,可分若干小类。
(一)表示诡诈
表示诡诈的副词可以翻译成“假装”,常见的有“阳(佯、详)”“诡”“伪”“谬(缪)”“矫”“诈”“虚”“假”“绐(dài)”等。例如:
(1)(李)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2)阳虎伪不见冉猛者。(《左传·定公八年》)
(3)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4)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汉书·苏武传》)
(5)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史记·高祖本纪》)
(6)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啗我以余桃。(《韩非子·说难》)
(二)表示隐秘
表示隐秘的副词可翻译成“暗暗地”“偷偷地”“悄悄地”。常见的有“窃”“微”“间”“潜”“阴”“暗”“私”等。例如:
(7)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韩非子·说难》)
(8)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9)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战国策·赵策三》)
(10)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1)朱虚侯妇吕禄女阴知其谋,恐见诛,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1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史记·项羽本纪》)
(三)表示公然
表示公然的副词可以翻译成“公然”“公开地”。常见的有“公”。例如:
(13)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为寇,侵扰边境。(《盐铁论·备胡》)
(四)表示坚决、认真
表示坚决、认真的副词可翻译成“坚决”“专门”“认真地”等。常见的有“固”“断”“苦”“专”等。例如:
(14)(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5)王曰:“为我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乃悔。寡人断讲矣。”(《韩非子·内储说上》)──【注】讲,讲和。
(16)后朝觐,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见,必欲苦相规诫。(《世说新语·规箴》)
(17)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史记·游侠列传》)
(五)表示肆意、专横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胡乱地”“随便地”“任意地”“擅自”等。常见的有“妄”“横”“擅”。例如:
(18)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庄子·齐物论》)
(19)(郑)业缘私横求,恩已过厚。(《汉书·王嘉传》)
(20)非司寇而擅杀。(《国语·晋语九》)
(六)表示徒然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白白地”“空”等。常见的有“徒”“空”“但”“虚”“枉”“素”等。例如:
(21)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吕氏春秋·用民》)
(22)皆曰:“空杀兵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2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
(24)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赊之。(《汉书·食货志下》)
(七)表示权且
此类副词可以翻译成“姑且”“权且”“暂且”等。常见的有“姑”“且”“聊”“权”等,其中“权”是汉魏时期产生的。例如:
(25)吾姑翦灭此而朝食。(《左传·成公二年》)
(26)优哉游哉,聊以足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27)治此计,权救饥耳。(《世说新语·假谲》)
(八)表示交互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相互”“交替”。常见的有“相”“更”“互”“迭”“递”“代”“交”等。例如:
(28)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周易·击辞下》)
(29)及其衰也,亦三百余岁,故五伯更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30)胡笳互动,牧马悲鸣。(李陵《答苏武书》)
(31)更唱迭奏,声若自然。(嵇康《琴赋》)
(32)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颜氏家训·音辞》)
(九)表示躬亲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亲自”。常见的有“亲”“自”“躬”。例如:
(3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34)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35)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庄子·大宗师》)
(十)表示故意、勉强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特地”“故意”“勉强”。常见的有“特”“直”“故”“强(qiǎng)”“切”。例如:
(36)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史记·留侯世家》)
(37)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38)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39)留侯病,自强起。(《史记·留侯世家》)
(40)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汉书·东方朔传》)
(十一)表示偕同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一起”“同时”。常见的有“俱”“偕”“并”。例如:
(41)既见君子,并坐鼓瑟。(《诗经·秦风·车邻》)
(42)相与偕出,请相与偕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43)(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十二)表示直接
可翻译成“直接”“径直”“一直”。常见的有“直”“径”。例如:
(44)侯生摄弊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座,不让。(《史记·信陵君列传》)
(45)径召君于外也,则民各有心,恐厚乱。(《国语·晋语二》)
(十三)表示侥倖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侥倖”“幸亏”。有“幸”“侥(徼)幸”。例如:
(46)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史记·项羽本纪》)
(4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论语·雍也》)
(48)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侥倖得逾于须臾。(《汉书·文三王传》)
(十四)表示尝试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试著”。有“试”“尝试”。例如:
(49)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0)尝试释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韩非子·解老》)
(十五)表示轻率、随意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随便地”“轻率地”“漫不经心地”。常见的有“苟”“率尔”“轻”。例如:
(51)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52)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53)匈奴不敢轻侵也。(《新序·善谋》)
(十六)表示慎重、认真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认真地”“谨慎地”“小心地”等。常见的有“熟”“慎”“审”“善”。例如:
(54)愿陛下熟图之!(《韩非子·存韩》)
(55)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论语·为政》)
(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57)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左传·昭公十二年》)
(十七)表示急促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赶快”。常见的有“亟(jí)”“速”“趣(cù)”“遄”“急”等。例如:
(58)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经·鄘风·相鼠》)
(59)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商君书·更法》)
(60)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愿勿斩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61)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昭公元年》)──【注】而,你。
(62)吾令人望其气,成五彩,此天子之气也。急击勿失!(《史记·项羽本纪》)
(十八)表示浸渐
此类副词可翻译成“逐渐”“渐渐”。常见的有“浸(寖)”“稍”“渐”。例如:
(63)昌以氂(máo)悬虱于牖,南面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列子·汤问》)
(64)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故盗贼寖多。(《史记·酷吏列传》)
(65)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
(66)然常循守事业,积累赢利,渐有所起。(《汉书·货殖传》)
(十九)表示突发
此类副词可以翻译成“突然”。常见的有“乍”“暂”“遽”“猝(卒)”“猝然”“忽然(焉)”“暴”“突”“骤”“顿”等,其中“暴”“顿”等是汉代以后产生的。例如:
(67)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68)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梁惠王上》)
(69)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70)虢公骄,若骤得胜于我,必弃其民。(《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71)(李)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史记·李将军列传》)
(7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73)盗贼凶荒,九州代作,饥馑暴至,军旅卒发。(《后汉书·仲长统传》)
(74)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汉书·贾谊传》)
〔共9頁〕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