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虚词〔二〕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 |
【导读】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很多,类别也很复杂,是学习的难点之一。古代汉语的副词有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
|
第二节 副词
一、否定副词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
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例如:
(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左传·昭公十一年》)
(2)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例如:
(5)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左传·宣公六年》)
(二)祈使否定
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例如:
(6)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伪古文《尚书·大禹谟》)
(7)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8)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9)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尚书·汤誓》)
(10)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论语·子罕》)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12)愿先生勿泄!(《史记·刺客列传》)
(13)曰:“莫为盗,莫为杀人!”(《庄子·则阳》)──【注】莫为盗,不要为盗。莫为杀人,不要
做杀人的事。
(14)今吾尚病,病癒,我将往见,夷子不来!(《孟子·滕文公上》)──【注】不来,不要来。
(15)或曰:“譊譊者天下皆说也。奚其存?”曰:“曼是为也!天下之亡圣也久矣。”(扬雄《法言·寡见》)
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有时也带宾语。例如:
(16)(匠石)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庄子·人间世》)
(三)已然否定
表示已然否定的是“未”,即否定某种情况已经发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例如:
(17)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18)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未”与“尝”“曾”组合构成“未尝”“未曾”,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周遍性否定,意思是“从来没有”。“未尝”是先秦、两汉时用,“未曾”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例如:
(19)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20)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孟子·告子上》)
(21)(罗)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喫,故冒求前耳。(《世说新语·任诞》)
(四)存在否定
表示存在否定的主要有“无”“罔”“亡(wú)”“靡”“蔑”,其中“罔”主要见于《尚书》。这类否定副词是否定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或“没有”。例如:
(22)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汤誓》)
(23)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韩非子·显学》)
(24)常苦枯旱,亡有平岁,榖贾翔贵。(《汉书·食货志》)
(25)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6)封疆之削,何国蔑有?(《左传·昭公元年》)
此外,“不”有时也表示存在否定。例如:
(27)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论语·雍也》)按:祝鮀(tuó),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宋朝,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朝,以美貌著称。
(28)不有废也,君何以兴?(《左传·僖公十年》)
(五)判断否定
表示判断否定的有“非”,在《诗经》里有时写作“匪”。这类否定副词是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例如:
(29)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30)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31)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共9頁〕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