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虚词〔二〕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 |
四、程度副词
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表示程度深,一类表示程度浅,一类表示程度的变化。
(一)表示程度深
表示程度深的又分三小类:其一是表示程度之极,其二是表示程度高,其三是表示程度过甚。
第一小类可以翻译成“最”“极”,常见的有“綦(qí) ”“至”“极”“最”“绝”。例如:
(1)甚易处而綦可乐也。(《荀子·王霸》)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文选·答客难》)
(3)李广军极简易。(《史记·李将军列传》)
(4)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榖梁传·文公十一年》)
(5)策驰驱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
第二小类可以翻译成“很”“特别”“非常”,常见的有“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等,其中“丕”主要见于《尚书》,“孔”主要见于《诗经》,“良”“颇”“雅”“奇”“酷”“笃”“绝”等都主要见于汉代以后的文献。例如:
(6)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尚书·康诰》)
(7)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诗经·小雅·小旻》)
(8)臣负羁絏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9)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10)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
(11)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史记·淮阴侯列传》)
(12)任王后绝欲得之。(《史记·梁孝王世家》)
(13)龙从兄阳求腊钱,龙假取繁数,颇厌患之。(《后汉书·五行志》)
(14)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及见,雅以为善。(《后汉书·章德窦后纪》)
(15)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水经注·沁水》)
(16)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媛》)
(17)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甚”也可以出现在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1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一》)
第三小类可以翻译成“太”。常见的有“太(大、泰)”“已(以)”“过”。例如:
(19)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20)昊天泰幠,予慎无辜。(《诗经·小雅·巧言》)按:幠,疏忽。
(21)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左传·桓公十七年》)
(22)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伍)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23)(郑)业缘私横求,恩已过厚。(《汉书·王嘉传》)
(二)表示程度浅
表示程度浅的副词可以翻译成“稍微”“有点儿”等。常见的有“颇”“少”“小”“稍”“微”“略”“差”。例如:
(24)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别通》)
(25)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26)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27)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汉同。(《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传》)
(28)籍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29)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30)两行微相近。(《齐民要术·种瓜》)
注意,“颇”既可以表示程度深,也可以表示程度浅,确切的意义要依据语境来判断。
(三)表示程度变化
表示程度变化的副词可以翻译成“更”“更加”等。常见的有“愈(逾)”“益”“弥”“滋(兹)”“尤”“加”等,其中“愈”“益”“滋”等可以连用,构成“愈(益、滋)……愈(益、滋)……”格式。例如:
(31)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汉书·朱买臣传》)
(32)后朝,上益壮,丞相益畏。(《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3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34)若获诸侯,其虐滋甚。(《左传·昭公元年》)
(35)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史记·张丞相列传》)
(36)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共9頁〕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