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
|
训诂·下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 |
第五节 其他类专著
一、《经典释文》类
《经典释文》是一部汇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简称《释文》。作者陆德明(约550—630)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他于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开始编纂,大约于隋灭陈(589年)之前完稿。全书共三十卷,采集了汉、魏、六朝关于《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十四部书的音义凡二百三十余家,分别称为“某某音义”。其中有《老子》《庄子》而没有《孟子》,是因为在北宋以前《孟子》还没有列入儒家经典,而《老子》《庄子》自西晋以后一直为士大夫所推崇。陆德明受魏、晋以来推崇老、庄之学的社会风尚影响,因而收入了这两部书。
《释文》的第一卷是“序录”,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序”,说明编写这部书的用意;第二部分是“条例”,阐明本书的编纂方法;第三部分是“次第”,解释安排各书先后次序的理由;第四部分是“注解传述人”,详述秦、汉以来经学各家传授的源流和为各书注音释义的传注及其撰述人。这一部分是研究经学源流的重要资料,具有书目提要的性质,很有参考价值。
第二卷到第三十卷依次为十四部经典的正文和注文的音义。注解时一般都是先注正文,后注注文。注解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有时还有对文字形体和版本的辨证,间或也涉及句读问题。注音时广泛采录各家之音,包括反切和直音两种,而以反切为主,以正音在前。释义时多征引古书或旧注,有时陆氏也自加注释或按语。从注解体例来看,基本上是“摘字为音”。除了因《孝经》是学童开蒙的书,《老子》有不同的版本而摘录全句以外,一般都是摘出要注音释义的单字来加以注释。但是有时为了便于读者查检,即使只给一个字注音,也往往连带上下字一并摘录两三个字。如《诗经·周南·卷耳》: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升也。崔嵬,土山之戴石者。虺隤,病也。笺云:我,我使臣也。臣以兵役之事行出,离其列位,身勤劳于山险,而马又病,君子宜知其然。《释文》:崔,徂回反。嵬,五回反。毛公:崔嵬,土山之戴石也。毛此注及下释“砠”与《尔雅》同。虺,呼回反,徐:呼怀反。《说文》作“㾯”。隤,徒回反,徐:徒环反。虺隤,病也。《尔雅》同孙炎云:马退不能升之病也。《说文》作“颓”。使臣,色吏反,下同。离其,力智反。
《释文》先对《诗经》正文中“崔嵬”“虺隤”两词分别注音,然后引用毛公、《尔雅》和孙炎的解释来说明两词的意义。注音时用反切法,先标明一般读音,然后列出徐邈的不同读音。“虺”“隤”两字在《说文》中的字体与此不同,在注音释义以后加以说明。在给正文词语注解之后,再给传笺作注。“使臣,色吏反”和“离其,力智反”就是给《郑笺》中“我使臣也”的“使”和“出离其列位”的“离”注音的。
《释文》在注音释义时博采众说,征引了大量汉、魏、六朝时的音切和旧注,对考证六朝音韵的变迁、古代词义的转变及多音多义字都有很大用处。这些资料有许多久已亡佚,有些著作甚至连《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记载,只有通过《释文》才能略知一二。因此《释文》问世以后,在学术界一直有很大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说:“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之外,惟赖此书之存。真所谓残膏剩馥,沾溉无穷者也。”虽有溢美之词,但也说明了这部书的重要作用。
《释文》本来是单行的。到了宋代,为了方便阅读,有人把它附在了各经的注疏本之后。后来又把每种《音义》全部拆散,分别附在相关的经注之下。在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中,《周易音义》附在了《周易注疏》之后,其余除《仪礼》《论语》《孝经》《孟子》(《释文》中本无《孟子》)以外,其他各经注文后面的小圆圈之下所附音义,就是陆德明的《释文》,但常有删节讹误之处。《庄子音义》后来被附入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中。
与《释文》同类的著作还有唐代和尚玄应和慧琳分别编撰的《一切经音义》。“一切经”即“大藏经”,是佛家经典的总称。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原名《大唐众经音义》,简称《众经音义》,也叫《玄应音义》,二十五卷。全书倣照《释文》体例编排,共收录四百五十四部佛家经典,按原书的卷次摘取其中的词语注音释义。书中征引了很多古书,除佛典外,还有一百多种,其中很多早已亡佚,所以这部书就成了辑佚和考证古词古音古义的宝贵资料。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又称《大藏音义》《慧琳音义》,一百卷。此书以《玄应音义》为基础,并倣其体例,收录佛经一千三百部(其中慧琳自撰的有八百余部),征引古籍七百五十多种,注释更加详细丰富,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的文字、音韵、训诂资料,成为注释佛家经典的集大成者。北宋初年,辽国和尚希麟作《续一切经音义》(又称《希麟音义》)十卷,续补慧琳以后翻译的佛家经典,共二百六十六卷。近人丁福保又将玄应和慧琳的两部书合编为《一切经音义汇编》,极便查检。
除以上汇释群经音义的著作以外,还有单释一经或一书音义的。唐代和尚慧苑的《新译华严经音义》(简称《华严经音义》)就是解释《华严经》中文字音义的,二卷。书中征引资料很多,可供辑佚者采录,为研究训诂者参考。宋代史炤所作《资治通鉴释文》是解释《通鉴》中文字音义的。三十卷。体例与《经典释文》相类似。书中征引前代书籍颇为详备,是当时阅读《通鉴》的重要资料。后来胡三省作《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对史书有所刊正。
二、《经籍籑诂》
清代阮元主编,成书于嘉庆三年(1798年),是一部汇纂唐代及以前经籍字义训诂资料的字典。“经籍”指儒家经典及子、史、集部中重要的书籍,“籑”通“撰”,纂集的意思。该书汇纂了唐代及以前一百余种重要典籍中字词训释的资料以及从汉代到唐代各种字书、词书、韵书对字词的解释,全书按《平水韵》106韵分韵编排,如一字多音则相关意义分隶各音所属之韵部之下,如“好”有上声、去声两个声调,其相关意义则分属上声“皓”韵和去声“号”韵。该书训释的方法是在每个字下分义项罗列唐以前各种旧注或字书、词书、韵书中的解释,解释相同或相近的排列在一起,一般先排列本义,其次列引申义,然后列假借义。引用汉代碑碣等其他资料放在最后。义项之间用“○”符号隔开,所释本字都用“—”来代替。引书按经、史、子、集四部的次序排列。该书编成之后发现仍有所遗漏,于是又撰写了补遗部分,作为“附录”附在每卷卷末。另外,本书原未采录的《说文解字》及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礼记正义》、贾公彦的《周礼正义》《仪礼正义》的训释,后又予以增补,另立字头,列于原条之后,字头前空二格。
《经籍籑诂》是唐代以前训诂资料的一个总汇,资料详賅,至今仍是我们瞭解唐代及以前字、词训诂的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正如王引之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
三、《读书杂志》和《经义述闻》
这两部书都是读书札记性质的训诂著作。
《读书杂志》,王念孙著,其中有一部分是王引之的著述。《经义述闻》,王引之著,其中多为敍述从他父亲王念孙那裹听来的关于儒家经典的解说,所以书名为《经义述闻》。这两部书虽然署名不同,但实际上都是王氏父子共同的著作。他们在著述上略有分工,研究群经的成果,收集在《经义述闻》中,研究史部书、子部书以及一些集部书的成果,则收入《读书杂志》。
《读书杂志》包括《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九种书的杂志及研究汉代碑文的《汉隶拾遗》,共八十二卷,4896条。王念孙死后,王引之又从他的遗稿中整理出《余编》两卷,包括《后汉书》《老子》《庄子》《吕氏春秋》《韩子》《法言》《楚辞》《文选》等书的杂志261条。这部书涉及史书、诸子、诗文总集、汉代碑文等多方面的问题,考订文字谬讹、句读错乱及音训异同。由于征引广博,考辨精审,同时学者为之倾倒。
《经义述闻》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官》《仪礼》《大戴礼记》《礼记》《春秋左传》《国语》《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等十二部书,内容主要是校正古书古训,通其假借,共二十六卷,1674条。另有《春秋名字解诂》二卷,旨在寻求字义;《太岁考》二卷,为辨证星历而作;《通说》二卷,则是治经经验的总结。共371条。这部书和《读书杂志》一样,由于具有广博精审的特点,而受到当时学者们的高度赞扬。
这两部书的体例基本相同。每条都摘取被释词语为题,解释时一般先引原文,再引他人校释,然后是王念孙或王引之的辨析说明。在《读书杂志》中,王念孙自己的解说用“念孙案”标明,王引之的解说用“引之曰”标明。在《经义述闻》中,凡引王念孙的话,称“家大人曰”,王引之自己的解说则直述或用“引之谨案”标明。
王氏父子精于校勘,这两部书集中反映了他们在校勘方面的成就。他们能够把校勘和训诂密切联系起来,或利用对文、异文、互文、古音、古训,或依据事理文理,校勘了古籍中许多文字的衍脱和讹误,纠正了不少前人校注中的错误,解决了阅读古书时有关词义、文义的许多疑难问题,为古书训释提供了新的方法。
这两部书也是王氏父子“因声求义”方法的重大实践。在考辨过程中,他们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特别注意古书中存在的通假现象,因此正确地解释了许多古词古义。另外,他们从大量的语言资料中归纳总结了不少古汉语词汇、词义特点,古人引文习惯及古代训诂方法等,对阅读古书和从事训诂学、语义学的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氏父子谨严的治学态度,在这两部书中也表现得很明显。他们在校读时,不专守一家,不盲从旧说,也不妄立新说,一般都是在有大量的古籍资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才下断语。因此他们的见解大都有较强的说服力。但也有证据不足,主观武断之处。
四、《群经平议》 《诸子平议》 《古书疑义举例》
这三部书都是清俞樾所撰。俞樾(1821—1906),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他治学专以王氏父子为宗,倣《经义述闻》《读书杂志》《经传释词》撰写了《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和《古书疑义举例》。
《群经平议》三十五卷,所平议的有《周易》《尚书》《周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尔雅》,共十五种。《诸子平议》三十五卷,所平议的有《管子》《晏子春秋》《老子》《墨子》《荀子》《列子》《庄子》《商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春秋繁露》《贾子》《淮南内篇》《太玄》《法言》,共十五种。俞氏虽运用王氏父子的考据训诂方法,但其成就稍逊于王氏的著述。
《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影响较大的著作,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古文的人扫除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全书七卷,讲述辞例(也称“文例”“条例”)88条。这部书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了词汇、语义、语法、修辞、校勘等各种不同的语文学问题。有关于词序语序的,如“倒句例”“错综成文例”“例文协韵例”等;有关于省略的,如“两人之辞而省曰字例”“蒙上文而省例”“探下文而省例”等;有关于词类活用的,如“实字活用例”;有关于虚词特殊用法的,如“助语用不字例”“也邪通用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等;有关于词汇词义的,如“美恶同辞例”“语词复用例”等;有关于古音通假的,如“以双声迭韵字代本字例”“以读若字代本字例”等;有关于修辞的,如“上下文异字同义例”“上下文同字异义例”等;有关于校勘的,如“两字形似而衍例”“以旁记字入正文例”“据他书而误改例”等;有关于古人行文习惯的,如“两语似平而实侧例”“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古人引书每有增减例”等。其中又以语法、修辞、校勘为主。
书中所列条例,有的在郑玄、孔颖达、顾炎武、王念孙等人的著述中虽己提及,但阐述都比较简单;有的前人虽有论述,但缺乏系统的研究。俞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或引旧说或以己意,从多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古人行文之例和立言之法。论述详明,条理清楚,能使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可以解决古书中一些具体的疑难问题,而且归纳总结出了许多有关训诂校勘的规律,提示了阅读古书的门径,这部书别开生面,是一部带有总结而又富于启发性的训诂著作,在语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书疑义举例》刊行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刘师培的《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的《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叙伦的《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的《古书疑义举例增补》等续补之作。1956年中华书局将这五种书汇为一编,题为《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很便于使用。
思考与练习:
一、《尔雅》的性质和命名之意是什么?
二、《尔雅》在汉、魏时期有几种注本?现存影响较大的注本有哪些?
三、《广雅疏证》的学术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方言》的全称是什么?它在释义上有何特点?它有哪些重要注本?
五、什么叫“通语”“古今语”“转语”?
六、《说文解字》是根据什么原则编排部首和部中之字的次序的?它释义的体例如何?
七、清代“《说文》四大家”指谁?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八、《说文》段注的学术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九、《释名》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著作?它有哪些重要注本?
十、《经典释文》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它为哪些书作了音义?
十一、《经籍籑诂》《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古书疑义举例》分别是什么性质的著作?它们的作(编)者是谁?它们在训诂上各有什么价值?
〔共9頁〕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