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
|
训诂·下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 |
第四节 《释名》类专著
《释名》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著作。关于《释名》的作者有两种说法。《后汉书·文苑傅》说刘珍撰《释名》三十篇,而《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说见刘熙所作《释名》。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中也说“刘熹(熙)制《释名》”,隋以后图书目录都题刘熙作《释名》。今存《释名》为刘熙所作,大概不成问题。刘熙字成国,青州北海(今山东昌乐)人,是东汉末年一位名士。
刘熙在本书序言中写道:“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由此可知,他撰写这部书的目的是要说明事物命名的由来。
《释名》倣傚《尔雅》,按照意义分类编排。全书共八卷,二十七篇,收词1502条。这二十七篇是: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与《尔雅》相比,分类比较细密,而且比较合理。《尔雅》是为读古籍服务的,收词以古代经传为主,不见于经传的语词很少收录。《释名》是为探求事物命名的含义的,因而对不见于经传而日常使用的语词收录较多,而且不避俗语,收词范围比《尔雅》广泛。
《释名》对词义的解释不仅说明词本身的含义,而且还要说明这个词命名的原因。如:
(1)《释水》:涧,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
其中,“山夹水曰涧”是解释词义的,“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是说明所以命名的原因的。有时对某些日常使用的词则不解释词义,只说明这个词所以命名之意。如:
(2)《释床帐》: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
作者没有从性质、形状、作用等方面对“帐”这个词加以解释,而只说明“帐”是由于“张施于床上”的,所以命名为“帐”。可见《释名》的释词与一般的解释词义不同,它着重于推求事物命名的“所以之意”。
《释名》解释词义全部采用音训的方法,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可分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同音为训。如:
(3)《释天》: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云下也。
(4)《释地》: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5)《释兵》:[刀]其末曰锋,言若蠭刺之毒利也。
第二,双声为训。如:
(6)《释天》: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7)《释天》:雾,冒也;气蒙乱覆冒物也。
(8)《释天》: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第三,迭韵为训。如:
(9)《释天》: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10)《释天》: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
(11)《释疾病》:痔,食也;虫食之也。
第四,双音迭韵为训。如:
(12)《释水》:小洲曰渚。渚,遮也;体高能遮水使从旁回也。
(13)《释州国》: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14)《释兵》: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
第五,同字为训。如:
(15)《释天》: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16)《释州国》:县,县也;县系于郡也。
(17)《释宫室》: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
《释名》中的音训大部分都是主观臆断的。第一例(4)和第二例(8)对“土”“木”的解释很显然是受了汉代阴阳五行说的影响。第二例(7)的“雾”和例(8)的“木”所表示的概念毫不相干,却以为它们有语源关系,同用“冒”来解释。一个词应该只有一个语源,但第一例(3)和第三例(10)的“雨”却和“羽”“辅”两个词有语源关系。第二例(6)和第三例(9)的“天”因方言中的读音不同,而命名的所以之意也随之不同。从第三例(11)和第四例(14)中更可以看到释义的随心所欲。刘熙不瞭解名称和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音同音近的词也不一定都有语源联系,单凭语音线索去寻找语源上的联系,就必然常常出现唯心主义的牵强附会的解释。
《释名》虽然在用音训方法探求语源上有很多的缺点和错误,但是它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它用音训方法解释词义,其中有一部分还是有道理的。事物命名的开始固然是任意的,但是到了一个词演变为几个词的时候,它们在语音上就有联系了。如“涧,间也”“帐,张也”就接触到了唯物主义的语源学,涉及了词族问题,对于词源的探索有积极的作用。其次,《释名》中的音训资料对考定东汉时期的语音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法,逼也”“邦,封也”“负,背也”“房,旁也”都可以作为古无轻唇音的旁证。“尔,昵也”“男,任也”“入,内也”可以作为古音“娘”“日”归“泥”的证明。另外,《释名》广泛应用的音训方法对后世“音近义通”的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再有《释名》收词范围较广泛,对瞭解研究汉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名物制度都是有帮助的。
由于《释名》的编排体例和《尔雅》相似,明代郎奎金曾把它和《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刻在一起,称为《五雅》。为使书名都有一个“雅”字,便将《释名》改为《逸雅》。于是《释名》又有了《逸雅》的别名。
《释名》到了清代才有正式注本,比较有影响的是毕沅的《释名疏证》和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释名疏证》八卷,有楷书、篆书两种本子。因旧本讹误很多,毕沅就引用经史传注、唐宋类书、佛道经典加以校订。书后附有《续释名》一卷,是从《太平御览》中辑录出来的义例与《释名》相同而未明言为《释名》的材料,共两篇19条。又附有《释名补遗》一卷,增补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今本《释名》所没有的文字,共29条。《释名疏证补》八卷,又有《疏证补附》一卷。本书以毕沅《疏证》为主,采集诸家校语编纂而成,较为详尽,便于研读。
清人张金吾撰《广释名》二卷,是为增广《释名》而作,从《尔雅》《毛传》《左传》《白虎通义》《周礼》郑玄注和《淮南子》高诱注及《说文解字》等书中搜集以音释义的材料,按《释名》的体例分类编排,可备参考。只是其中有些材料并非属音训。
〔共9頁〕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