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
|
训诂·上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 |
【导读】本课介绍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共分四节,第一节介绍训诂学的一般知识,第二节介绍训诂学方法,第三节介绍训诂学术语,第四节介绍古代专书注解的有关知识。第二至第四节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
第一节 训诂和训诂学
一、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
要瞭解什么是训诂学,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训诂。《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诂,训故言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说释”即说明解释。据此,则“训”和“诂”可以看作是同义的动词。“诂”也可以指古语,特别是不同于今语的古语。吕忱《字林》云:“诂,故言也。”张揖《杂字》云:“诂者,古今之异语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九“尔雅音义·释诂第一”引)据此,则“诂”为名词,“训诂”即说明解释古代词语的意思。“诂”也写作“故”,“故”与“诂”通用。“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故训”“训故”“诂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训诂”一词大约定形和通行于西汉末东汉初,最早见于扬雄《答刘歆书》:“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到了班固《汉书》中则已频繁出现,如《汉书·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音,学者传训故而已。”《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
“训诂”的原意就是解释古字古义。引申开来,也指解释古语、方言或其它词语的意义。但是,从古人的训诂实践来看,训诂又不仅仅是解释词语,还用较多的文字来疏通文意,包括对词语含义和色彩的说解,对句读的分析,对语法和修辞的阐述,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等,范围广阔,内容丰富。因此,凡是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以及表达语义的方法等内容都属于训诂的范围。可以说,训诂学就是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重点,并综合分析表达语义的方式、方法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 训诂学的性质和任务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文学的一部分。我国传统语文学旧称“小学”。“小学”本来指幼童读书的学校。《大戴礼记·保傅》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到了汉代,“小学”又用来指学科,《汉书·艺文志》“小学”自成一类,“凡十家四十五篇”,都是童蒙识字课本。因此,汉代所说的“小学”是指文字学,主要是解释文字形体结构的。由于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研究文字离不开字形、字音、字义,所以“小学”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到隋、唐时代,“小学”就包括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部分。大致说来,文字学研究汉字的结构和形体的演变,偏重于字形方面;音韵学研究汉语的语音结构及其演变,偏重于字音方面;训诂学研究汉语的语义及其表达方法,偏重于字义方面(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字义一般也就是词义)。到了清末,章炳麟认为“小学”的概念不明确,于是就改称为语言文字学,简称“语文学”。
训诂学作为语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它侧重于研究语义,但它不等于语义学,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文献语义学”。语义学也叫词义学,是研究词语意义的科学,包括声音和意义的关系,词义构成的因素,词义演变的规律等;文献语义学是研究文献语言意义的,它包括古代文献中词、语、句、段、篇各种语言单位的意义,以及表达这些意义的方法等。
语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文献语言,那么,训诂学作为语文学的一部分,它的依据就是古代的训诂著作。古代的训诂著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书的注解,如《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等。这类著作专门解释某一部书中具体词句的意义,把解释的文字附在原文有关的词句之下,即随文释义。另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说文》等。这类著作是解释古籍中词语的基本义或常用义,解释时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概括释义。训诂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这两类训诂著作的研究来认识训诂的内容、方法、术语以及它的发展和应用等,以便批判地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综合运用文字学、音韵学、校勘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求达到正确解读文献语言的目的。
三、 为什么学习训诂学
训诂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是我们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所必备的基本工具,在语文工作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诚如清代学者陈澧所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语,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时有训诂。有翻译则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东塾读书记》卷十一)。
训诂学可以用来指导阅读和整理古籍,指导使用和编纂辞书,也可以帮助学习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其他 知识。
阅读古书,往往会遇到一些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如一些古词语、古方言俗语、古字、通假字等,都会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靠翻阅一般的字典辞书,或参看今人的译注有时是不能完满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训诂学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词语的正确含义;帮助我们在众说纷纭中进行裁断,决定取捨,择善而从,或另求确解;帮助我们对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答案,以弥补注释之不足;帮助我们发现误注,加以匡正,等等。所以,学习训诂学是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必要途径之一。
我们要整理古籍,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整理古籍除了要有与古籍本身相关(如文学、史学、哲学、医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在这些知识中,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是基础。因此在校勘、标点、注释和翻译时,训诂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通训诂是整理古籍的先决条件。
再从使用和编纂词典来看,辞书释文的本身就是训诂工作的成果,一些重要的训诂专著本身也就是字典词典,或者可以当作字典词典来使用。比如辞书中解释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罗列很多个义项,有了训诂学的知识,就容易避免去取失当,造成误解;辞书的释文中也难免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没有训诂知识就会无从辨识,无
所适从。从编纂方面说,训诂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纠正旧辞书在释义上的失误,帮助我们考察和补充缺漏的义项。这样就可以避免前人的不当,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
学习研究训诂学还有助于我们进行语文学和语言学其他部门的学习和研究。在传统语文学中,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研究其中某一方面问题时,常常藉助于其他两方面的知识,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学习训诂学有助于我们学习研究文字学及音韵学。
探求字的本义离不开分析字形,分析字形是为了探求本义。但分析字形又不能望文生训,随心所欲,还必须要通过古代文献来验证字形的分析是否符合语言实际,就是说要看某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的意义与古代文献中作为词的意义是否相符合。这样才能把对本义的判断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藉助于训诂学的知识。
训诂学也少不了音韵学的帮助,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文字的通假和词义的孳乳关系。反之,训诂学对音韵学的建立和发展也有著重要的意义。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它的出现是为读经服务的,本属训诂学的内容。但是它为音韵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作为训诂方法之一的音训,源起于先秦,盛行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释名》是一部重要的训诂著作,它所提供的音训材料对考证东汉时期的语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训诂学以研究词义和语义为主要内容,它和词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和方言学也有著历史渊源,训诂专著《方言》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词典,是汉语方言学的奠基之作。另外,语法和修辞的研究在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之前也是属于训诂范围的。训诂著作中对于词法、句法以及修辞现象也多有阐述。因此,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和修辞也需要藉助于训诂学。再有,古代有些通释语义的训诂著作如《尔雅》《说文解字》等对后代字典、词典的编纂也有很大的影响,学习训诂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词典学的研究。
〔共9頁〕
1
2
3
4
5
6
7
8
9 第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