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夜书案 >> 古代汉语知识 >> 古代汉语句法·下 第五节 回指与关连
  

 

古代汉语句法·下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第五节 回指与关连

 
  回指与关连是篇章结构的重要方面,瞭解古代汉语篇章结构中的回指与关连,对于瞭解古代汉语篇章文气及获得古代汉语的语感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回指

  所谓回指,即篇章结构中通过指代性成分对前文出现过的成分的称代以实现某种语用目的的一种手段。古代汉语中的回指从其所起的篇章作用来看,主要有三种,即照应性回指,凸显性回指和关连性回指。

  (一)照应性回指

  前文出现过的成分或下文将要出现的成分,用指代性词语来称代以前后照应,从而使行文既简洁又文气一贯,这种回指就是照应性回指。古代汉语的四套指示代词从语义作用上说有两种功能,一是指别功能,二是称代功能。所谓指别功能,就是利用指示代词特别指明某种事物,或者利用指示代词将某种事物与语境中存在的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所谓称代功能则是指指示代词在句子中称代上下文出现的某种事物,或称代存在于说话的时空环境中的某种事物。古代汉语的四套指示代词绝大多数都具有称代功能,详细情况见第三课“指示代词”一节。从篇章语用角度说,指示代词的称代功能主要就是起照应作用。例如:

  (1)(子犯)与从者谋于桑下,蚕妾在焉,莫知其在也。妾告姜氏。(《国语·晋语四》──【注】蚕妾:养蚕的女奴隶。
  (2)(唐且)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战国策·魏策四》)──【注】色挠:因屈服而面色缓和下来。长跪:挺直上身和大腿,以膝盖著地的跪势。
  (3)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管子·大匡》)

  例(1)代词“焉”照应前文出现的处所成分“桑下”,使听话人(或读者)对子犯与从者商量事情的场所与蚕妾所在的位置取得认同,从而对下文“妾告姜氏”所表达的含义能够迅速理解。例(2)是唐且与秦王的对话,代词“是”照应前文的“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使听话人(秦王)能够迅速将唐且所说的情形与今日可能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才有“色挠”的表现。例(3)是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代词“此”照应前文的“霸王”。管仲劝齐桓公要想取得国内的安定,必须要确立更高的理想,那就是称霸于诸侯。齐桓公听后表示自己没有称霸于诸侯的雄心壮志,用“此”称代“霸王”,表明他理解了管仲之言的意思。

  (二)凸显性回指

  凸显性回指指的是利用指示代词将说话人要特别强调的某种成分凸显出来,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特别注意。

  前面讨论过的宾语前置用“之”“是”等标记的情况,其中的“之”“是”等我们认为是助词,起标记作用。但是这些助词都是从指示代词发展来的,其最初的功能就是回指,使前置的宾语得到凸显。此外例如:

  (1)哀哉不能言,匪舌出,维躬是瘁。(《诗经·小雅·雨无正》)──【注】出:通“拙”。
  (2)唯东宫与西广来。(《国语·楚语上》)──【注】东宫,西广:都是楚国军营的名称。

  以上例子中的“是”“寔”出现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起标记和凸显主语的作用。这种用法的“是”“寔”我们也把它们看作助词,但它们是从指示代词演变来的,最初也是起回指的作用。

  下面的例子是真正通过指示代词的回指来凸显被强调的成分:

  (3)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荀子·子道》)──【注】裾 (jū)裾:盛服的样子。
  (4)尔即死,必于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风雨者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注】嵚岩 :险峻,这里指险峻之地。
  (5)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二》)──【注】石 :治病用的石针。

  例(3)“是裾裾何也?”意思是“如此衣冠楚楚的样子干什么?”,指示代词“是”回指前文“子路盛服”,使子路盛服的样子得到凸显。例(4)指示代词“是”回指前文的“殽之嵚岩岩”,使“殽之嵚岩”得到凸显。例(5)“使此知秦国之政也”意思是“假如(您)这样来管理秦国的政治”,指示代词“此”回指前文的“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之得到凸显。

  (三)关连性回指

  关连性回指指通过指代性词语的回指来关连句子或句子以上的篇章单位。关连性回指是古代汉语指示代词的重要篇章功能之一,它们以关连小句的形式出现在两个句子之间,回指前文,引出下文。例如:

  (1)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
  (2)若野赐之,委君貺于草莽也,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左传·昭公元年》)──【注】貺(kuàng):赏赐的财物。
  (3)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唯然,故多大国矣。(《左传·成公八年》)
  (4)北海之众毋得聚庸而煮盐,盐之贾必四什倍。(《管子·地数》)──【注】贾:同“价”。
  (5)一女必有一针一刀,其事立。(《管子·海王》)
  (6)背盟而欺大国,必败。(《左传·成公元年》)
  (7)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二、关连

  这里所讨论的关连,指的是篇章结构的关连。古代汉语中连词在篇章结构的关连方面起作重要作用,但篇章结构的关连不仅仅依靠连词。

  古代汉语篇章结构的关连可以分为启下关连和承上关连两类。

  (一)启下关连

  启下关连又可分成三小类:标明、提起和待续。

  标明即通过一定的词语以标明逻辑关系,前面“连词”一节中所讨论的单向连词除了提起连词之外都属于这一类,这里不再举例。

  提起即通过提起连词以引出一个篇章段落。例子请参看“连词”节中的“提起连词”部分。

  待续即通过一定的词语以显示话语未完,提示交际对象等待下文。古代汉语表示待续关连的主要是语气词“者”“也”“则”,此外一些感叹词也兼具待续关连的作用。语气词“者”“也”出现在篇章的话题(单句的主语和复句的分句都可以成为篇章的话题)之后,表示后面将有对此话题进行陈述的后续成分,这种作用传统叫做提顿作用,实际就是起标记话题以提示交际对象等待下文的作用。 “者”“也”可以单用,也可以连用。例如:

  (1)孝弟也,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吾妻之美我,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3)如复见文,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史记·孟尝君列传》)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不,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5)鸟之将死,其鸣哀;人之将死,其言善。(《论语·泰伯》)
  (6)始吾于人,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7)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8)野马,尘埃,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9)古者苍颉之作书,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韩非子·五蠹》)

  “则”出现在疑问代词“何”之后,用来询问原因,要求后面给出答案。例如:

  (10)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陵迟故也。(《荀子·宥坐》)──【注】任负车:载重的车子。陵迟:坡度平缓。
  (11)不恃赏罚尔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韩非子·显学》)
  (12)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知与不知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注】盖:车盖,车上用来遮阳遮雨的伞状顶盖。

  感叹词出现在语句之首,除了表达强烈的情感语气之外,也具有提示交际对象注意下文的作用。例如:

  (13)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4)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左传·成公十四年》)
  (15)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16)!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注】斗筲:才识短浅。
  (17)孔子喟然而叹曰:“!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荀子·宥坐》)

  (二)承上关连

  承上关连即通过关连性词语承接上文以过递到下文,双向连词是承上关连的主要关连性词语,但承上关连不仅限于双向连词,前文讨论的关连性回指,就是起承上关连作用。此外,一些短语乃至句子也起承上关连的作用。双向连词的承上关连作用请参看“连词”节,下面举一些用短语或句子来承上关连的例子:

  (1)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左传·隐公元年》)──【注】寘:同“置”。
  (2)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左传·桓公六年》)──【注】三时:指春、夏、秋。五教:指五种道德修养,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禋(yīn)祀:洁净恭敬的祭祀。
  (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周语上》)──【注】宣:宣泄。
  (4)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左传·僖公五年》)──【注】嗣:继承。
  (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注】权:称(重量)。
  (6)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见《孟子·梁惠王上》)
  (7)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公孙丑上》)
  (8)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注】领:脖子。由:通“犹”。

  例(1)中的“既而”是两个词,“既”是“完”的意思,“而”是连词,“既而”合起来表示“后来”的意思;例(2)的“于是乎”是一个介词短语,字面的意思是“在这个时候”,这里起关连作用,可以翻译成“因此”;例(3)“是故”由指示代词“是”和名词“故”组合而成,意思是“这样的缘故”,这里起关连作用,可翻译成“因此”;例(4)“是以”也是一个介词短语,字面的意思是“因为这样”,这里起关连作用,可以翻译成“因此”;例(5)的“然后”字面上是“这样而后”的意思,这里起关连作用,可以翻译成“才”;例(6)的“然则”由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组合而成,字面上是“这样,那么”的意思,这里起关连作用,可以翻译成“那么”;例(7)的“如此”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小句,字面上是“像这样”的意思,它的作用主要是起关连作用;例(8)的“诚如是也”也是一个小句,字面上是“果真如此”的意思,主要作用是关连。


〔共9頁〕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