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夜书案 >> 古代汉语知识 >> 古代汉语句法·下 第二节 被动句
  

 

古代汉语句法·下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第二节 被动句

 
  句子的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同时谓语表示的行为是对受事主语有消极影响的行为或者是出乎意料的行为,这样的句子叫做被动句。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施事成分不出现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的主语表示受事者,而施事者不出现,通常称之为意念被动。例如:

  (1)鲁酒薄而邯郸围。(《庄子·胠箧》)
  (2)事两君者不容。(《荀子·劝学》)
  (3)项羽是以兵大败。(《史记·高祖本纪》

  例(1)“邯郸围”意思是“邯郸被围”;例(2)意思是“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被宽恕”;例(3)“兵大败”意思是“军队被打得大败”。


  二、用“于”“于”引出施事成分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於”“于”及其所引出的施事成分总是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例如:

  (1)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2)困于酒食。(《周易·困卦·九二》)
  (3)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论语·公冶长》)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有时也有施事成分出现而不用介词“于”“于”引介的情况,《史记》中较多见。例如:

  (5)纵有姊姁,以医幸太后。(《史记·酷吏列传》)──【注】“姁”音xū。
  (6)郎、侍中皆冠鵕鸃,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史记·佞幸列传》)──【注】鵕鸃(jùn yí):有文彩的赤雉。闳、籍:以声色事人的宦者之名。

  例(5)“幸太后”意思是“被太后宠幸”;例(6)“化闳、籍之属”意思是“受闳、籍之类的人影响”。


  三、用助动词“见”“被”“为”的被动句

  上古时期,出现在被动句中的“见”和“被”都是助动词,“为”在被动句中不引出施事成分时也是助动词。例如:

  (1)爱人者必爱也,而恶人者必恶也。(《墨子·兼爱下》)
  (2)吾长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国一日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4)以万乘之国围于赵。(《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5)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戮乎?(《左传·成公二年》)
  (6)胥之父兄戮于楚。(《史记·吴太伯世家》)


  四、用“为”引出施动者的被动句

  “为”在被动句中出现始于春秋末期,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文献里,“为”大多是助动词,不引出施事成分,到战国晚期的文献里,“为”引出施事成分的介词功能则已经占明显优势。例如:

  (1)不酒困。(《论语·子罕》)
  (2)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3)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五、“为……所……”式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始见于战国末期,汉代很常见。其中的“所”不再是一个构成名词性成分的前缀,而是一个被动标记。例如:

  (1)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鱼鳖食。(《庄子·盗跖》)
  (2)夫人直议者不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3)吾闻先即制人,后则制。(《史记·项羽本纪》)
  (4)微赵君,几丞相卖。(《史记·李斯列传》)
  (5)赵军坑于长平之下。(《论衡·辨祟》)

  汉代以后,这种句子中“为”字引介的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例如:

  (6)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7)沮授为操军所执,乃大呼曰:“授不降也,为所执耳!”(《后汉书·袁绍传》

  古代汉语被动句中的助动词“见”“被”“为”和“为……所……”式中的“所”可以看作是被动的标记,介词“于”“于”和“为”都不是被动标记,因为它们不仅可以引出施事成分,在其他句子中也可以引出其他成分。


〔共9頁〕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