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夜书案 >> 古代汉语知识 >> 古代汉语句法·上 第一节 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句法·上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导读】本课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几种句法现象,共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名词作状语,第二节介绍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述宾关系,第三节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序现象。在特殊述宾关系中,常见的是使动关系、意谓关系和服务关系,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在语序一节中介绍了五种语序现象,其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和宾语前置加凸显结构助词标记这几种过去在中学都学过,所以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第四、第五两种语序上。



第一节 名词作状语


  状语一般是副词的功能,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时间名词以及一些方位词有时也可以直接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有下列情形: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一样)地”。例如:

  (1)庶民来。(《诗经·大雅·灵台》)
  (2)豕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3)嫂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一》)
  (4)(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应,赢粮而从。(贾谊《过秦论》)
  (5)夫饮食既不以礼,临池牛饮,则其啖肴不复用杯,亦宜就肉而食。(《论衡·语增》)

  例(1)“子来”即“像儿女一样地来归”;例(2)“人立”即“像人一样站立”;例(3)“蛇行”即“像蛇一样地爬行”;例(4)“云合响应”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像回声一样地呼应”;“景从”即“如影随形一样地跟随”;例(5)“牛饮”“虎食”即“像牛(喝水)一样地饮酒”“像老虎(吃食)一样地吃鱼肉”。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施事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可以翻译成“像对待……一样地”。例如:

  (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注】伋(jí):孔伋,孔子之孙。
  (2)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3)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食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莝(cuò):铡碎的草。豆: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4)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例(1)“犬马畜伋”意思是“像豢养犬马那样豢养伋”;例(2)“兄事之”即“像侍奉兄长那样侍奉他”;例(3)“马食之”即“像喂马一样喂他(吃)”;例(4)“众人遇我”“众人报之”即“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对待我”“把他当作普通人一样报答他”;“国士遇我”“国士报之”即“像对待国士一样对待我”“把他当作国士一样报答他”。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藉

  这种情况下,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用(按)……来”。例如:

  (1)晋、楚不务德而争。(《左传·宣公十一年》)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3)江南耨。(《史记·平准书》)──【注】耨(nòu):锄草。
  (4)群臣后应者,臣请斩之。(《汉书·霍光传》)
  (5)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交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例(1)“兵争”即“凭藉军队(相互)争斗”;例(2)“箕畚运”即“用箕畚运”;例(3)“火耕水耨”即“用火烧(然后)耕种,用水除草”;例(4)“剑斩”即“用剑斩”;例(5)“礼交之”即“按礼仪与他们结交”。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可以翻译在“在……(地方)”。例如: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教之,愿以异日。(《战国策·秦策一》)
  (2)夫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注】膢(lóu):古代楚国二月祭祀饮食之神的节日。腊,古代岁末举行祭祀活动的节日。
  (3)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藏之。(《汉书·艺文志》)

  例(1)“庭教”意思是“在庭中教诲”;例(2)“山居而谷汲”意思是“在山上居住而到深谷中打水”;“泽居”意思是“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居住”;例(3)“壁藏”意思是“在墙壁中藏(书)”。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方位,可翻译成“向(往)……”,“在……方(面)”。例如:

  (4)足下投则汉王胜,投则项王胜。(《史记·淮阴侯列传》)
  (5)(孝公)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6)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4)“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例(5)“南”“西”“东”“北”意思是在南面、在西面、在东面、在北面;例(6)“上”意思是向(往)上。


  五、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一般的时间名词或名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在某个时候,可以用介词引介,也可以不用介词引介。例如:

  (1)宰予寝。(《论语·公冶长》)
  (2)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注】缒(zhuì):用绳索拴住而升降人或物。
  (3)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日”“月”“岁”三个时间名词作状语却不同。这三个时间名词作状语一般都不用介词引介,在意义上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每一(日、月、岁)。例如:

  (4)今有人攘其邻之鸡。(《孟子·滕文公下》)
  (5)良庖更刀,割也;族庖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例(4)“日攘”即“每天(偷)抓”的意思;例(5)“岁更刀”“月更刀”即“每年换一次刀”“每月换一次刀”的意思。

  2.“日”有时表示渐渐进的意思,可翻译成“一天天地”。例如:

  (6)其后楚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先主)于是与亮情好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例(6)“日以削”即“一天天削弱”的意思;例(7)“日密”即“一天天密切”的意思。

  3.“日”还可以表示不久之前,可以翻译成“往日”“不久前”。例如:

  (8)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国语·晋语四》)
  (9)晏子曰:“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左传·昭公二十年》)
 


〔共9頁〕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