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夜书案 >> 古代汉语知识 >> 古代汉语句法·上 第三节 语序
  

 

古代汉语句法·上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第三节 语序

 
  汉语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体词向心结构的语序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从甲骨文开始就是这样。不过,在上古文献当中,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文献当中,也存在一些与基本语序不一致的情况。这些与基本语序不一致现象,有些是临时性的移位,有些则是当时的语法规律。临时性移位将在“强调与省略”中讨论,这里分析几种有一定规律的异常语序。


  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否定词(包括否定副词、否定代词和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的数量比较多。在讨论副词的时候,已经指出,否定副词“弗”“勿”一般都与及物动词搭配,但动词后面通常不出现宾语;“不”“毋(无)”“未”以及否定代词“莫”不限于与及物动词搭配。当这几个否定词与及物动词搭配的时候,该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如果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总是分布在动词的后面,而如果宾语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往往分布在动词的前面、否定词的后面。例如:

  (1)宴尔新昏,不屑以。(《诗经·邶风·谷风》)
  (2)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3)不过也。(《国语·鲁语下》)
  (4)我无尔诈,尔无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5)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弃。(《左传·襄公十四年》)──【注】蠲(juān):明。翦:同“剪”。
  (6)邻国未亲也。(《管子·小匡》)
  (7)昔君之惠也,寡人未敢忘。(《国语·晋语三》)
  (8)三岁贯女,莫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9)知道之莫若也,而不从道者,无有也。(《荀子·正名》)

  “弗”和“勿”所在的句子如果出现代词宾语,也可以分布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10)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信矣。(《礼记·礼器》)
  (11)勿有悔焉耳矣。(《礼记·檀弓上》)

  人称代词作宾语分布在动词前面,都是直接前置;指示代词作宾语前置则可以加结构助词“之”标记。当指示代词宾语前置加标记助词“之”时,总是位于否定词之前。例如:

  (12)吾之未能信。(《论语·公冶长》)
  (13)亲逐尔君,尔父为厉。之不忧,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十七年》)──【注】厉:祸患。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一般都认为是上古汉语的一条语法规律,但这条规律并不很严格,例外的情况有不少。例如:

  (14)不知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其未得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
  (16)以天下之民莫为也,然而是子独为之。(《荀子·君道》)
  (17)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注】嬖大夫,因受君王宠倖而加封的大夫。
  (18)房喜谓韩王曰:“勿听也。”(《战国策·韩策二》)

  相对来说,在先秦时期,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更强一些,例外不多。指示代词总体上说,不前置的反而更多些,但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情况。

  “之”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总体上是前置占优势,其中否定词是“未”“莫”“无”(义同“未”),一般都前置,不前置的极少。否定词是“不”“毋”“无”(义同“毋”),例子不多,但一律不前置。例如:

  (19)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矣。(《论语·泰伯》)──【注】侗(tóng):童蒙无知,幼稚。愿:老实。悾(kōng)悾:诚恳的样子。
  (20)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乎?(《庄子·人间世》)
  (21)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下?(《荀子·宥坐》)
  (22)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也。(《韩非子·说难》)──【注】自多其力,自己认为自己的能力强。概,限制。

  “是”和“此”的情况与“之”差不多正好相反,总体上是不前置占优势。它们极少与“未”搭配。与“不”搭配比较常见,此时它们的分布位置可前置也可不前置,但不前置的占绝对优势。以“此”字为例,据对先秦18部文献的统计,“此”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的只有6例(否定词都是“不”),而不前置的有56例。与其他否定词搭配的情况与跟“不”搭配时差不多一致,其中与“莫”搭配时一律不前置。例如:

  (23)在慎取相,道莫径矣。(《荀子·君道》)
  (24)其尊德乐道不如,不足与有为也。(《孟子·公孙丑下》)
  (25)吾早从鞅之言不及。(《左传·哀公十四年》)
  (26)莫如不从其伍之令。(《国语·吴语》)──【注】伍:伍长。

  其他指示代词一般很少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如果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分布的情况与“是”“此”基本一致。


  二、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先秦时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要比指示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的规律强得多,一般情况下,都分布在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1)吾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王者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3)如或知尔,则以哉?(《论语·先进》)
  (4)君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5)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6)此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欤?(《墨子·兼爱下》)
  (7)(晏子)曰:“君死,归?”(《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8)朝者曰:“公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左传·襄公三十年》)
  (9)(亡国之君)虽闻,闻?虽见,见?虽知,知?(《吕氏春秋·任数》)
  (10)居在,仁是也;路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作动词“云”的宾语不前置。例如:

  (11)子夏云?(《论语·子张》)
  (12)既见君子,云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2.作介词“于”“于”的宾语不前置。例如:

  (13)哀我人斯,于从禄?(《诗经·小雅·正月》)
  (14)礼起于也?(《荀子·礼论》)
  (15)盗窃之行,于责而可乎?(《庄子·则阳》)

  3.当动词“谓”作“认为”讲时,疑问代词宾语不前置。例如:

  (16)民其谓我?(《左传·桓公六年》)
  (17)秦伯曰:“国谓君?”对曰:“小人慼,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左传·僖公十五年》)

  4.在“如(若、奈)……何”这种固定结构中不前置。例如:

  (18)寇深矣,?(《左传·僖公十五年》)
  (19)不曰“”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
  (20)虞兮虞兮奈若?(《史记·项羽本纪》)

  5.而“何”单独作动词“如”“若”的宾语构成一个固定结构时则可以前置也可以不前置。例如:

  (21)士如斯可谓之达矣?(《论语·颜渊》)
  (22)请问委蛇之状若?(《庄子·达生》)──【注】委蛇:一种紫身朱冠的大蛇。
  (23)古而无死,其乐若?(《左传·昭公二十年》)
  (24)忧之如?如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下》)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的逐渐多起来,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一般情况下也可以不前置。例如:

  (25)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史记·儒林列传》)
  (26)武帝曰:“言?”(《汉书·酷吏传》)
  (27)寡人将去斯而之?(《列子·力命》)


  三、代词“是”“此”“斯”作宾语前置

  先秦时期,指示代词“是”“此”“斯”在非否定句中作宾语也有前置的情况,其中又以“是”字最为常见。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作动词宾语直接前置。这种情况只有“是”具备,“是”在《诗经》中作宾语共57例,全部前置;《左传》《国语》里也不少,战国晚期以后就基本上见不到了。例如:

  (1)中田有庐,疆埸有瓜。菹,献之皇祖。(《诗经·小雅·信南山》)──【注】疆埸(yì):边境。菹(zū):醃制酸菜。
  (2)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则是傚。(《诗经·小雅·鹿鸣》)──【注】恌(tiāo):轻薄,轻佻。傚(xiào):效法,模仿。
  (3)实沈之墟,晋人居,所以兴也。(《国语·晋语四》)──【注】实沈,古人按岁星(木星)每年运行的位置将周天分为十二等份,名为十二次,实沈是十二次之一。“实沈之墟”即实沈之次。
  (4)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问。(《左传·僖公四年》)

  2.用“之”标记。这种情况下,“斯”所在的句子的谓语动词只限于“谓”,“此”也主要出现在“谓”作谓语动词的句子中,“是”则没有限制。例如:

  (5)若狄公子,吾之依兮。(《国语·晋语三》)──【注】狄公子:指公子重耳,重耳流亡时曾寓居于狄,故有这样的称呼。
  (6)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之亡也。(《论语·阳货》)
  (7)犹恐其至也,之为日惕。(《国语·楚语下》)──【注】“是之为日惕”意思是“因为这个缘故每天都紧张戒惧”。
  (8)是诗也,非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孟子·万章上》)
  (9)弟子不敏,之愿陈。(《荀子·赋》)
  (10)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其之谓乎?(《孟子·公孙丑上》)
  (1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之谓与?”(《论语·学而》)

  3.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是”和“此”有这种用法,“斯”没有这种用法。“是”“此”与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出现在复句的两个分句之间,起话语衔接的作用。其中“是”在先秦时期作介词“以”的宾语时基本上都前置,不前置的非常罕见,而“此”则相反,前置的时候比较少。例如:

  (12)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注】馔(zhuàn):吃喝。
  (13)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以不敢宁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4)夙兴夜寐,朝夕临政,以知其恤民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5)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以名誉扬天下。(《墨子·修身》)──【注】伐:夸耀。


  四、其他宾语前置

  除了上述各种代词宾语前置以外,其他宾语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前置。其他宾语前置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用“之”“是”“斯”“兹”“焉”“彼”等作标记。其中用“之”作标记的最常见,其次是“是”,“斯”“焉”“彼”等都偶尔一用。例如:

  (1)吾以子为之问,曾之问。(《论语·先进》)
  (2)“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3)求,无乃是过与?(《论语·季氏》)
  (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5)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尚书·金縢》)
  (6)我周之东迁,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7)苟有履卫地、食卫粟者,昧雉彼视。(《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注】昧:割也。昧雉彼视:犹昧雉是视,意思是如同割雉一样。
  (8)此以知上贤无益也,其亡兹适。(《管子·侈靡》)

  用“之”作标记时可以构成“唯……之……”“何……之……”等格式,用“是”作标记时可以构成“唯……是……”“将……是……”格式。相关例句请参看“结构助词”节。

  2.作介词“以”或“与”的宾语前置。介词“以”的宾语无论是代词还是名词,都常常前置,介词“与”的宾语有时也有前置的情况。例如: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10)若晋君以入,则婢子以死;夕以入,则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11)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孟子·滕文公上》)
  (12)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总的趋势是随著时间的后移而逐渐减少。至于宾语前置的原因,有些明显是语用因素造成的,比如,用“之”“是”等标记的前置宾语,不论是代词还是名词,在句子中都是话题或次级话题,一般情况下也是句子所强调的成分(有时为了强调谓语动词,也可以采用这种手段将宾语移位到前面去。例如《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根据语境,这个句子显然是强调谓语动词“道(导)”。)这种宾语前置显然是由语用层面上的话题化和焦点凸显造成的。不过有些现象却难以在语用上找到合理的解释,比如,“之”在古代汉语里通常都是作宾语的,可是除了否定句之外,皆不前置;而“是”作宾语却往往前置,时代越早,前置的比例越高。同样是代词,这种差异是很难从语用层面寻求解释的。再比如,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加“之”“是”作标记的。当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不加“之”“是”标记时,前置的代词宾语总是在否定词的否定域内,这说明这种宾语前置现象显然不是话题化因素造成的。另外,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不同的代词有不同的表现,不仅不前置的表现不同,前置时对否定词的选择也不相同。这种情况显然也不容易从语用层面找到很合理的解释。所以,我们认为,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既有语用因素,也有其他因素。在其他因素当中,语言融合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和重视的因素。


  五、介词短语的位置

  介词短语即介词及其宾语构成的短语。古代汉语的介词短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分布在谓语中心语的前后,但前置还是后置却并不是随意的。有些介词短语总是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后,有些介词短语总是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而有些介词短语则既可以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也可以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后。不同的介词短语的具体分布位置主要不取决于介词短语与谓语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而是取决于介词的不同。

  (一)“于”“于”“乎”构成的介词短语的位置

  这三个介词可以引介时间、处所以及多种对象成分,所构成的介词短语主要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后。“乎”引介的成分总是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后,没有例外;“于”引介的成分基本上都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后,分布在谓语之前属于例外;“于”引介的成分绝大多数都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后,少数情况下分布在谓语之前。例如:

  (1)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公孙丑上》)
  (2)楚人生乎楚,长乎楚。(《吕氏春秋·用众》)
  (3)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左传·昭公十九年》)
  (4)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
  (5)妇人笑于房。(《左传·宣公十七年》)
  (6)至于今是赖。(《国语·晋语七》)

  以上是“于”“于”“乎”引介处所和时间成分。

  (7)或问乎曾西。(《孟子·公孙丑上》)
  (8)行无高乎此矣。(《吕氏春秋·至忠》)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0)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1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12)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谷梁传·僖公二年》)──【注】币:礼物。
  (13)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1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大雅·思齐》)──【注】刑:典范,榜样。这里是“做榜样”的意思
  (15)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诗经·小雅·何人斯》)
  (16)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以上是“乎”“于”“于”引介各种对象成分的例子。

  “于”及其宾语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的例子极少,可视为例外。例如:

  (17)于汤有光。(《孟子·滕文公下》)──【注】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商汤更加功勋卓著。
  (18)如彼筑室,于道谋。(《诗经·小雅·小旻》)
  (19)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尚书·金縢》)

  “于”及其宾语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的用例虽然要比“于”多,但总体上仍占少数。具体情况如下:

  引介时间成分有时前置,其中“于是”表示时间时一般总是前置。例如:

  (2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21)皆于农隙以讲事也。(《左传·隐公五年》)
  (22)晋于是始起南阳。(《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引介行为涉及的方面或范围有时前置。例如:

  (23)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24)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左传·文公十八年》)
  (25)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左传·哀公十三年》)
  (26)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分居其一耳。(《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引介行为或判断的根据时一般前置。例如:

  (27)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
  (28)(吴王)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史记·吴王濞列传》)
  (29)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此外,从汉代开始,“于”引介处所成分有一部分逐渐前移。例如:

  (30)赵衰、咎犯乃于桑下谋行。(《史记·晋世家》)
  (31)天子躬于明堂临观。(《史记·乐书》)

  (二)“自”“从”“由”构成的介词短语的分布位置

  “自”是在甲骨文里就有的介词,“从”和“由”则是战国以后才有介词功能。“自”主要用于引介处所成分和时间成分,“从”“由”除了引介处所成分和时间成分之外,还可以引介其他成分,“从”可以引介行为涉及的对象成分,“由”可以引介理由或依据成分。

  “自”引介时间(时间起点)成分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引介处所成分(起点或经由的场所)则既可以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也可以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后。例如:

  (1)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
  (2)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二人贤。(《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上二例“自”引介的是时间成分,表示时间起点。

  (3)子都自下射之,颠。(《左传·隐公十一年》)
  (4)子木至自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5)虢叔自北门入。(《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6)入自北门。(《史记·殷本纪》)

  以上四个例子“自”引介处所成分,其中前两个例子表示处所起点,后两个例子表示经过的场所,都有两种分布位置。

  “从”和“由”引介时间成分和处所成分一般都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例如:

  (7)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8)夫理由外入。(《史记·乐书》)
  (9)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10)邺吏民大恐惧,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
  (11)由尧、舜至于汤,五百余岁。(《孟子·尽心下》)

  以上前三个例子“从”“由”引介的是处所成分,后两个例子引介的是时间成分,都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

  “从”“由”引介其他成分也都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例如:

  (12)常从王媼武负貰酒。(《史记·高祖本纪》)
  (13)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14)(陈余)从田荣藉助兵。(《汉书·高帝纪》)

  以上例子中“从”引介的是表示索取对象的成分,都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

  (15)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16)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以上例子中“由”引介的是表示依据、原由的成分,都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

  (三)“以”构成的介词短语分布的位置

  “以”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非常常见的介词,它可以引介工具或凭藉成分、原因或理由成分、行为涉及的对象成分,还可以引介时间成分。引介时间成分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引介其他成分则都有两种分布位置,既可以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也可以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后。“以”引介时间成分的例如:

  (1)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
  (2)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引介工具、凭藉成分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的例如: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
  (4)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韩非子·难一》)

  引介工具、凭藉成分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后的例如: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6)何不试之以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引介原因、理由成分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的例如:

  (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引介原因、理由成分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后的例如:

  (9)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论语·阳货》)
  (10)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孟子·公孙丑下》)

  引介行为涉及的对象成分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的例如:

  (11)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国语·晋语四》)
  (12)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

  引介行为涉及对象成分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后的例如:

  (1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14)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四)“为”构成的介词短语的分布位置

  介词“为”读wèi时用来引介原因成分、目的成分和服务对象成分,读wéi时用来引介施事成分。无论读wèi还是读wéi,所构成的介词短语都分布在谓语中心语之前。例如: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注】为:因为。
  (2)为其老,彊忍,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注】为;因为。
  (3)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墨子·公输》)──【注】为:替,给。
  (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注】为:替,给。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注】为:为了。
  (6)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注】禽:同“擒”。“为我禽”意思是被我擒获。

  现代汉语介词短语相对于谓语中心语的分布位置主要取决于介词短语与谓语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而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来,古代汉语的介词短语相对于谓语中心语的分布位置却主要取决于介词的不同,这是学习古代汉语时要特别注意的。


  六、数量词修饰名词的分布位置

  古代汉语数词或数量词短语修饰名词有两种分布位置,一种是分布在名词之前,另一种是分布在名词之后。这两种分布位置在甲骨文里就有。例如:

  (1)王宾文武丁伐十人。(《甲骨文合集》35355)
  (2)获虎一鹿四十狐二百六十四麂百五十九。(《甲骨文合集》10198)
  (3)俘人十有六人。(《甲骨文合集》137反)

  例(1)数词分布在名词之前,例(2)数词分布在名词之后,例(3)数量短语分布在名词之后,后一个“人”字是同形量词(也叫回应量词)。

  从时代上看,时代越早,数量修饰语后置的比例越高,相反,时代越晚,数量修饰语前置的比例越高。到春秋战国时期,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时候绝大多数都已经前置,后置的很少见了;数量短语修饰名词则仍然是后置的更常见。例如: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5)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6)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左传·文公十八年》)
  (7)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左传·宣公二年》)
  (8)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战国策·秦策一》)

  数量短语修饰名词前置的大约起于战国初期,到战国后期就比较常见了。例如:

  (9)与之一箪食。(《左传·哀公二十年》)──【注】《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中的“一箪食,一瓢饮”是“(用)一(只)箪吃饭,(用)一(只)瓢饮水”的意思,不是数量词修饰名词的结构。

  (10)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孟子·告子下》)
  (11)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一舆羽之谓哉?(《孟子·告子下》)


  思考与练习:

  一、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主要有哪几种语义类型?请试著从你学过的古代作品中各举一例。
  二、古代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几种情况?请试著从你学过的古代作品中举出一些特殊动宾关系的例子。
  三、指出下列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说明它们分别属于哪类名词状语:

  (1)口诛笔伐  (2)云从响应  (3)日积月累  (4)风餐露宿  (5)虎视眈眈
  (6)字斟句酌  (7)星罗棋布  (8)颐指气使  (9)刀耕火耨  (10)土崩瓦解


  四、指出下列成语中的特殊述宾关系,并说明它们属于哪类特殊述宾关系,应该怎样翻译:

  (1)兴风作浪  (2)打草惊蛇  (3)坚壁清野  (4)草菅人命  (5)罄竹难书
  (6)厚古薄今  (7)生死肉骨  (8)自惭形秽  (9)幕天席地  (10)君子死义,小人死利

  五、古代汉语中“日”、“月”、“岁”三个时间名词作状语时,所表达的意义可以有几种情况?
  六、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形?请试著从你以往学过的古代作品中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七、古代汉语的介词短语哪些只能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前,哪些一般只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哪些既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
  八、一般的古代汉语句法书中都有词类活用的说法,本教材不采纳这种说法,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共9頁〕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