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入门·读书札记
〔繁星读书网根据网络资料整理编辑〕
第三章·经络
一、经络的意义
经络: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经络是包括:
十二经脉:构成整体循环的主体。十二经在肝、心、脾、肺、肾,加上心包经(六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领导之下,各自建立了一经。
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调节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阴跷、阳维、阴维。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五络:十五络是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分出的络脉,其中除十二经脉和任、督各有一道络脉外,又加上一道“脾之大络”,就共成为十五络。它的名称是根据本身起点的腧穴名称而定的。
肺──列缺 心──通里 心包──内关 大肠──偏历 小肠──支正
三焦──外关 脾──公孙 肾──大钟 肝──蠡沟 胃──丰隆
膀胱──飞扬 胆──光明 任脉──尾翳 督脉──长强 脾之大络──大包
二、经络分布及命名
分布: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三阳经中的太阳多分布在人体背面、阳明多分布在人体腹面、少阳多分布在人体两侧,三阴经中的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居中。
它们的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向手部内侧,手三阳经从手指端经上肢外侧走向头部;
足三阳经从头部经过躯干,由下肢外侧走向足趾,足三阴经从足经下肢内侧走向腹胸部。
督脉的督字可作“中”字解释,因为它是循行背部中央;也有作为总督(总管)的意思解释,因为它能领导全身的所有阳经,所以叫做督脉。
任脉的任字,有担任的意思,是说它能够担任一身的阴经;也有任字含有“妊娠”的意思,因为这条经脉,和女子妊娠有关,所以叫做任脉。
冲脉的冲字,含有冲要的意思,这条经脉是十二经脉之海,它循行在体表的部分,是靠近脐的两旁直冲向上,所以叫做冲脉。
带脉的循行,在季肋下绕身一周,如同束腰带一样,所以叫带脉。
维脉的维字,含有维系的意思。阴维脉能维系人体所有的阴经,阳维脉能维系人体所有的阳经,所以叫做维脉。
命名:
阴分为少阴(阴气初生)、太阴(阴气太盛)、厥阴(太少两阴交尽)
阳分为少阳(阳气初生)、太阳(阳气大密)、阳明(阳气盛极)。
三、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1、生理方面:运转气血。营”、“卫”的功能活动,是与经脉分不开的。卫气散布在经脉之外,属阳;营气运行在经脉之内,属阴。
2、病理方面:无论致病的原因是属内或者是属外,病情是属虚还是属实,经络都可以反映出各种这同的系统病候。
3、诊断方面:症状发生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路线来研究分析,就可以知道是某一条经或几条经的疾病。如:头痛症,有前后和两侧的不同,痛在前,属于阳明经;痛在后,属于太阳经;痛在两侧,属于少阳经。在治疗上就必须根据部位,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4、治疗方面:经络学说对于疾病在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自古今来,数千处来,无论是用药物内治,或是用针灸外治,在处方选穴上,没有不是把经络作为根据的。先就药物内治来说:药物的种类极多,治病时立方选药,必须在诊断时先要明确病属那一经,然后依照古人所订药物归经的法则选用药物才行。否则应该用麻黄治疗太阳经表症,却错误的用少阳经的柴胡去治疗,这样不但不能等到很好的效果,甚至还可以招致不良后果。再就针灸方面来说:针灸的治疗,是通过人体各部的腧穴,来调整各种病理变化的。但腧穴本身
,是一经或数经的经气输注聚会之外,假如不明经络循行的部位,就不能正确取穴施治,纵然繁针乱刺,也不能收效。古人为了强调经络指导临床,特别是指导针灸治疗的重要,曾提出针灸时“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说法。
四、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与病候
“十四经发挥”:凡经脉开始叫“起”,和本脏腑相连的叫“属”,相表里关系的脏腑叫“络”,沿着走的叫“循”,从下向上行的叫“上”,从上向下的叫“下”,去而复回的叫“还”,彼此交叉而过的叫“变”,和某组织并行的叫“挟”,由此而直达另一处的叫“抵”,通过某一组织的叫“贯”,走过他经周围的叫“行”,经过某一组织旁边的叫“过”,环绕在某组织四周的叫“环”,由外到里的叫“入”,由深而浅的叫“出”,直走的叫“直”,平行的叫“横”,半横的叫“斜”,两支相并的叫“合”,另出分支的叫“别”,进而又退的叫“却”。
〔共6頁〕
1
2
3
4
5
6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