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入门·读书札记
〔繁星读书网根据网络资料整理编辑〕
第一章·祖国医学发展简史
一、远古时期的医药
·有巢氏时代──“茹毛饮血,穴巢而居”,原始外科救助。
·燧人氏时代──简单的医药知识﹙大黄﹚“灸法”“熨法”。
·神农氏──石器时代:“砭石”“骨针”等医疗工具。
二、医学知识最早的记载〔公元前十多世纪-甲骨文〕
·巫医:主要从事祝祷、祈祭活动。
·商朝:甲骨文记载中已有──
头病、眼病、鼻病、耳病、口病、牙病、舌病、喉病、心病、胃肠病、手病、臂病、关节病、足病、趾病、骨病、瘤病、跌伤病、产妇病、小儿病、流行病……等二十余种疾病。
·西周:“诗经”“书经”“易经”三部古书载体中,对疾病的认识,分析得更加细致。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12世纪,就已经有了较好的医学分科和医事制度。
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周朝初年,医学主要分为四科。
“食医”是专管饮食卫生,研究一年四季中不同的饮食口味的烹调。
“疾医”相当现在的内科医生,所有内科范围的疾病,都归他治疗。
“疡医”治疗疮疡、跌打损伤等症,相当现在的外科、伤科。
“兽医”专门治疗兽类的疾病,和现代兽医也是一致的。
医事制度:医师、上士、下士、府、史、徒。
医师的职位最高,由他领导四科的医生。
医师下面有两个“上士”,就是技术比较好的医生;
四个“下士”,就是技术比较差点的医生。
还有两个保管药物器具的人员,当时叫做“府”,
两个办理文书的人员,当时叫做“史”,
还有“徒”20人,就是办事员。
这些都是卫生行政人员。
这时对医药卫生人员的要求很高,到了年终的时候,考查他们的成绩,确定他们的待遇,分为上、中、下、最下四个等级。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医学〔公元前770-21年,基本脱离巫师的羁绊〕
黄帝内经:第一部经典,中医理论体系,阴阳五行相传这部书是黄帝、雷公、岐伯,少俞等人讨论医药的笔记。总结了先秦以前的医学经验。
人物:医和、医缓、长桑君、扁鹊(创望、闻、问、切四诊,被妒杀。)
注:扁鹊,姓秦,名越人,师长桑君,被刺于秦。
四、秦汉三国时代的医学〔公元前246-公元280年,祖国医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人物:
淳于意──创始病历记载。
郭玉──精针灸和脉学。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定下了辩证治疗的规律。晋代王叔和的编次,又把它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是治疗一切外感病的总诀;《金匮》是治疗一切杂病的专书。二千年来,医学家都称它为“方书之祖”,并尊其为“医中之圣”。总结了第二世纪以前的医学经验。﹙注:张仲景,师张伯祖。﹚
华佗﹙号元化﹚──发明“麻醉法”和剖腹术,为外科的鼻祖。“麻醉法”曾传到朝鲜、日本,摩洛哥等地,较美州早1600多年。
“五禽戏”──体育运动疗法。
·著作:
《神农本草经》──祖国第一部药物经典着作。记录药物的书籍,简称《本草》。共叙述了365种药物,除去重复的l8种外,实有347种,分上、中、下三品。并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共载397法,113方。它的主要特点是反复论述了随证施冶的方法规矩。
《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262方,主要记载了四十多种内科杂病的辨证治疗方法。
行政:
巡回诊视、清洁街道、设置临时病院、公共厕所、下水道等卫生措施。
五、由晋到唐的医学〔公元280-907年〕
人物:
巢元方──隋朝人,撰著第一部病原学著作《诸病源候论》﹙共50卷,专论病因、病理。病原学的首创者﹚。
孙思邈──《千金要方》﹙共30卷,计232门,合方论5300首,提倡医德﹚,《千金翼方》﹙共30卷,晚年作品﹚。俱为总结唐代以前医学理论和经验的著作。
王叔和──姓王叔,西晋人,做过太医令,其《脉经》为中国第一部脉学专书。
皇甫谧──号士安,称玄晏先生。其《黄帝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共12卷,128篇﹚是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参考了“难经”编写而成的。全书共12卷,128篇,列述了关于学习针灸应该了解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各方面的知识,并且详细叙述了针灸穴道的分布以及适应症和禁忌等等。邀部书总结了古代针灸疗法的经验,并且有很多新的发挥。后来研究针灸的人,只要读了这部书,就可以了解针灸学的全貌。日本、朝鲜和法国。
葛洪──字稚川,隐居罗浮山炼丹、著书《肘后救卒方》,为传染病和对制药化学﹙“黄丹”称《肘后方》,“真丹”称《抱朴子》﹚。
陶弘景,整理、扩充葛洪的《肘后方》名为《肘后百一方》,整理《神农本草经》原365种药,又收集365种为《神农本草经集注》。
王焘及──《外台秘要》﹙共40卷,分1104门﹚。
咎殷──著《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书。
蔺道人──唐代人,著《理伤续断方》,又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第一部伤科专著。
唐代另有医著《颅囱经》﹙佚名﹚,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行政:
祖国医学的对外交流,唐代算得是一个最盛的时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
唐政府“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订的药典。设立太医署(医学校)、病坊(医院)。
唐代医院的建立和隔离治疗的创始。
六、两宋金元的医学〔公元960-1368年,医书印行、医学分科精细〕
由于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医术刊印增多。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并编辑了三大医书:《证类本草》《圣济总录》和《太平圣惠方》。多私人方书,如许叔徽的《普济本事方》、严用和的《济生方》,沈括、苏轼的良方等。分科精细。
儿科圣手──钱乙及其着作《小儿药证直诀》。此期名医还有陈文中。
妇科专家──陈自明及其着作《妇人大全良方》。此期还有产科名医杨子建。
针灸专家──王惟一及其创制的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法医学家──宋慈。
注:钱乙,号仲阳,宋朝人,曾任太医丞,其学生阎季忠收集他经验著《小儿药证直决》,分上(症候)、中(病例)、下(方药)三部,古语有“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即初生儿衣勿太暖、喂乳勿太饱。
注:陈自明,号良甫,三世业医编《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妇》24卷,分8门,首谈调经,次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共260余论、方。
注:王惟一,354个针穴,分成脏腑12经,铸造两针灸铜人,可拼拆,绘以“铜人(月俞)穴针灸图经”,用于考试,义和团时被日本人抢走,现在东京国立博物院。
宋设立医学校──太医局。病坊规模扩大,宋时300病人,苏东坡曾捐款和公家合办“安乐坊”,三年治愈上千病人,以后各州县都设医院,名“安济坊”,员工有乳母、使女,还设立门诊“卖药所”后改名“惠民和济局”。
·金元时代的医学〔公元1127—1234—1368年〕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张子和──攻下派。
李东垣──补土派。
朱丹溪──滋阴派。
此期还有危亦林撰《世医得效方》,专论正骨。
注:刘完素,号守真,金时汉人,人常称“刘河间”,著《素问玄机病原式》、《医方精义》、《宣明论》、《伤寒直格方》,他从五运六气立论,主张六气皆可化火,用药多取寒凉,后称“寒凉派”。
注:张子和,名从正,自号戴人,金时人,刘完素学生,认为治病都不外汗、吐、下三法,主张见病治病,病去则止,不迷信补药,著《儒门事亲》,后称“攻下派”。
注:李东垣,名杲,元时人,张洁古学生,创造了“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后称“补土派”(即补脾胃)。
注:朱丹溪,名震亨,元时人,罗知悌学生,服务态度好、负责,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著《格致余论》申述“戒色欲,节饮食”。后称“滋阴派”。
七、明代的医学〔公元1368-1644年,医籍制度〕
规定医术承袭,不得随意改行,因此得以世家传承光大,使人才辈出。
李时珍,又名李东壁,晚年自号濒湖老人,三代行医,年轻时多病,三考落第,坚定学医,著《本草纲目》,52卷,载1892种药物,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体附着物等16个部门,每部门又分若干类,共360类,一千多幅精致的药物图谱。著作细致踏实史无前例,被称“东方医学巨典”。
戴元礼、王履、徐用诚、虞搏等继承朱丹溪学派;
薛立斋、张景岳、赵养葵等继承李东垣学派;
王肯堂、徐春甫、李梃、楼英、汪机等折衷各家之说;
缪希雍、方有执、吴又可等独创一格;
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主张,温病成独立系统。
八、清代的医学〔公元1644-1912年〕
三大家:
张路玉、喻嘉言、吴谦为代表,号称三大家。而尤以温病学说的成熟,对医学上有着巨大的贡献。温热学家如: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戴北山等。
其它如正骨科、喉科等,也有一定的进步。同时还出了不少的通俗读本,如: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
汪昂──《本草备要》《汤头歌诀》;
程钟龄──《医学心悟》。
另有:
王清任重视尸体解剖,著《医林改错》。
吴尚先提倡理学疗法,著《理瀹骈文》(注:瀹,音yue;骈,音pian)。
注:叶天士,名桂,号香岩,曾拜17位老师,无闲著书,其学生顾景文记《温症论治》,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立论,创制清热解毒、芳香开窍的治疗方法;后他学生又把他的临症方案治验编成《临症指南》;遗嘱儿孙只要学医就要重视医学,否则庸医杀人有罪。
注:吴鞠通,名瑭,博学多才,阐发叶氏温病学说,结合自己经验著《温病条辩》,以三焦分证方法,指导临床辩证论治,很实用,流传最广。
注:张路玉,名璐,自号石顽老人,著“张氏医通”七种,即《医通》(名论汇编)、《本经逢源》(神农本草经)、《诊宗三味》(脉学)、《伤寒缵论》(伤寒论注释)、《绪论》(补充前人伤寒证治疗不足)、《伤寒舌鉴》(儿子张登根据“观舌心法”加张璐经验、病案编著)、《伤寒兼证析义》(次子张倬著,专论伤寒和杂病)。
注:喻嘉言,著喻氏三书,即《尚论篇》(发挥了方有执的《伤寒条辩》)、《医门法律》(将外感杂症分门别类)、《寓意草》(自己的治验),他主张“先议病后用药”,他和学生订定“议病式”,要求很严。
注:吴谦,总负责《医宗金鉴》编辑,此书共90卷,分15门,每门又各分子目,是当时学医的必读。
九、辛亥革命后的医学〔公元1912-1949年,此期中西医药出现是非之争〕
蒋、汪政权时,力主废弃旧医(中医)。
十、新中国建国后的中医医药
1950年8月19日,首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闭幕,毛泽东为这次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
1952年爱国卫生运动。
1958年,毛泽东为中医药题词:“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宝库,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8年,全国开展“除四害”活动;
〔共6頁〕1
2 3
4 5
6 第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