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夜书案 >> 古代汉语知识 >> 〔古代文献知识〕古籍的版本和目录 第二节 古籍的目录·图书分类的演变
  


〔古代文献知识〕

古籍的版本和目录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二、图书分类的演变


  我国从汉代开始就有了根据学术渊源、著述流别而制定的图书分类法和图书目录了。

  汉成帝时,朝廷征集图书文献,命刘向等校勘整理,每校一书,由刘向加以编次,写出提要,抄录上报,这就是《别录》。《别录》即纂集群书叙录而成。其内容大致包括书名和篇名,书名的含义,作者的生平,书籍的真伪,校勘的原委,学术的源流,书籍的价值等。这是我国第一部解题式的书目,也是先秦至西汉时图书的综合记录。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战国策叙录》、《晏子叙录》、《荀卿子叙录》、《管子叙录》、《列子叙录》、《邓析子叙录》、《说苑叙录》等。

  汉哀帝时,刘歆继承其父刘向之业,进一步整理朝廷藏书,编成《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又将“六略”的总序、总目辑为《辑略》。各类之下又分种,共38种,《六艺略》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9种;《诸子略》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0种;《诗赋略》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5种;《兵书略》分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4种;《术数略》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6种;《方技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种。著录图书603家,13219卷。

  东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以刘歆《七略》为蓝本,“删其要以备篇籍”,基本保留了《七略》的面貌,这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和《七略》的主要区别是取消了《辑略》一类,把《辑略》的内容分散归附于“六略”及38小类之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录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四部分类法。

  西晋荀勖在三国魏郑默《中经》(或称《魏中经簿》)的基础上撰《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把《汉书·艺文志》的六类改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收录六艺及小学等书,相当于《七略》中的《六艺略》;乙部收录诸子、兵书、术数等书、相当于《七略》中的《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的一部分;丙部收录史记、旧事、杂事等,是新兴的史书和类书;丁部收录诗赋、图赞、汲塚书,相当于《七略》中的《诗赋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四分法的图书目录。《中经新簿》和《汉书·艺文志》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把小学类书归附于“六经”,把依附于《六艺略》“春秋”类下的史书独立城为一部。《中经新簿》只有书名、卷数、撰著者,没有叙录。

  到了东晋,李充的《四部书目》又重分四部,“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也就是说李充将荀勖四部乙、丙两部的内容互换,乙部记载史学类的著作,仅次于经学,成为第二大部类。

  唐贞观年间,魏征等纂修《隋书》,其《经籍志》沿用四部分类法,并正式以经、史、子、集取代了甲、乙、丙、丁命名四部,成为我国第一部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史志书目。《隋书·经籍志》以四部分类,每部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0类,著录存书3127部,佚书1064部。以后历代沿用这种分类法,只是每部下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

  开元年间,朝廷广泛收集图书,分藏在长安和洛阳两地,“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所以又把“四部”称为“四库”。后代一些大型丛书就常以“四部”或“四库”为名。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

  四部分类法在图书目录分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分类法。如南朝宋王俭编《七志》,变革《七略》,补《图谱志》,增加道经、佛经为附志。名为《七志》,实则九志,即将图书分为九大类:(1)经典志,(2)诸子志,(3)文翰志,(4)军书志,(5)阴阳志,(6)艺术志,(7)图谱志,(8)道经,(9)佛经。其后,梁朝阮孝绪编有《七录》,分内、外篇,内篇五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纪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外篇二录,一曰《佛法录》,二曰《仙道录》。南宋初年,郑樵编写的《通志·艺文略》分为经、礼、乐、小学、史、诸子、天文、五行、艺术、医方、类书、文类等12大类,下分82小类,著录图书442种。
 


〔共15頁〕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