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知识〕
|
古籍的版本和目录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 |
一、图书目录的作用
要想得到一个好的版本,就要熟悉图书的目录。所谓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记录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内容与收藏等情况,以供读者检索之用的工具。目录在古代就是书目。目录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如称“录”(刘向《别录》)、称“略”(刘歆《七略》)、称“志”(王俭《七志》)、称“簿”(荀勖《中经新簿》)、称“考”(朱彝尊《经义考》)、称“记”(钱曾《读书敏求记》)、称“书录”(毋煚《古今书录》)、称“书目”(李充《四部书目》)等,也有直称“目”或“目录”的,如欧阳修等的《崇文总目》、刘孝标《文德殿正御四部目录》等。名称虽异,性质相同,都是群书系统化的著录,是分类编排的二次文献,是书籍的档案。借助图书目录的检索,就可以按图索骥,寻求到一个好的版本;有了目录学的常识,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江藩也在《师郑堂集》中说:“目录者,本以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则为易学而成功且速矣。”清末,张之洞为指导人们读书,特地编写了《书目答问》一书,并强调指出:“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之本,事倍功半。”可见古代学者对图书目录的重视以及图书目录对人们读书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图书目录,向来具有综合群书,类居部次的传统,其中解题性的目录,除著录书名、作者、卷数、存佚以外,还有解题、序跋,用来概要阐明内容要旨,作者生平,学术源流,版本优劣,以及考订篇章次第,文字舛讹等,人们检索目录,就可以瞭解到一代学术之概况,著述之宗旨,乃至版本之流传,图籍之存失。这些内容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当代目录学家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总结了目录在考辨古籍上的6种功用:
(1)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
(2)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3)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4)因目录访求缺佚;
(5)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6)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共15頁〕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