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知识〕
|
古籍的版本和目录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 |
三、历代刊本的特点
历代版刻书籍,由于刻书时代不同,地点不同,因此刻书的风格(字体、纸张、墨色、刀法、版式、装帧等)也不尽相同。现将宋、金、元、明、清刻书特征分叙于下:
(一)宋本
雕版印刷在宋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两宋300多年是我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代刻本日益为人们所珍视,这与宋本所独具的特点分不开。特点大致如下:
1.字体:以时期论,北宋早期刻书多用欧(阳询)体字,欧字瘦劲,秀丽俊俏;字形略长,转折笔划轻细有角。后来逐渐流行颜(真卿)体字,颜体雄伟朴厚,字形肥胖,间架开阔,有骨有肉。南宋以后,柳(公权)体字日益增多。柳字比颜字略瘦,而笔划挺拔有劲,起落顿笔,过笔略细,横轻竖重。以地区来看,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浙本多欧体,蜀本多颜体,闽本多柳体,江西刻本欧体、柳体兼而有之。
2.墨色、刀法:用墨质料精良,浓厚似漆,虽著水遇湿而无漂迹。刻工要求严格,刀法精致认真,字画一丝不苟,虽刻在版上,并不失却原书手笔神气。
3.张纸:北宋的汴梁本和南宋的浙本、蜀本,主要用白麻纸。南宋的闽本则主要用黄麻纸,另外还有一种质地厚硬的黄纸,主要用于印刷佛经。
4.版式:早期刻书,多半是四周单栏,后来逐渐演变为左右双栏,上下单栏,而且上下栏线细,左右栏线粗,行宽,字疏,白口,单鱼尾,版心多有刻工姓名和字数,有的书小题在上,大题在下。书尾多刻有牌记,间有在左栏外上角刻书耳的。每行字数虽然相同,但从横向来看,字的间隔排列大多不整齐。蜀刻本中的唐人集子都是半页十一行或十行,宋人集子一般都是十行;而史书又大都是九行本,这可能是当时当地的一种风气。
5.装帧:这个时期的书籍主要是蝴蝶装,有少数是旋风装和经折装。北宋早期还有卷轴形式的纸页,到南宋时就出现了包背装。
(二)金本 金在北方与宋并存,刻书事业集中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所刻流传到今天的已经很少。
1.字体:近于柳体,字画结构瘦俏有神,起落顿笔,折笔有棱角,显得特别精神。
2.纸、墨、刀法、版式:纸、墨、刀法、版式与宋本没有多大区别,多左右双栏,上下单栏,也是上下栏细,左右栏的外线粗,行款较密。
(三)元本
1.字体、墨色、刀法:字体主要是赵(孟頫)体,赵字柔软活泼,圆润俊美,无板滞之感。小说、民间读物往往掺用一些简体字,版心所刻数字、页码多用草书。后期的刻书,书写字画起笔落笔多带回锋。墨色稍浊,刀法也显软弱无力。
2.纸张:早期白麻纸黄麻纸兼而用之,中期以后则多用黄麻纸,也有用竹纸的,少数用蚕茧纸。
3.版式:大多是四周双栏,行窄字密,黑口,花鱼尾,目 录和文内小题上也常有刻鱼尾的。版心上刻字数,下刻页码或刻工姓名。
4.装帧:以包背装为主,蝴蝶装较少,佛经大都用经折装。
(四)明本
1.字体: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时期。明初(洪武至正德)都是软体字,还有颜、柳、欧、赵四家余味,其中宣德、正统刻本,形似宋本。明中叶(嘉靖、隆庆时期),极力模仿宋人字体,同时大兴翻刻宋本之风,字画横平竖直,撇捺直挺,整齐严谨,字形方正,成为真正的方块字,但缺乏流利生动之态。晚明(万历至崇祯)字形变长,笔划横细竖粗,略显笨拙,即所谓长宋体。
2.纸张:主要用棉纸和竹纸。一般说来,官刻本、家刻本多用棉纸,坊刻本多用竹纸。若按时期来分,初期多有棉纸,用竹纸的较少;中期仍以棉纸为多,渐有用竹纸者;晚期则多数用竹纸,少数用棉纸。
3.版式:洪武至弘治一般都是四周双栏,粗黑口,少数细黑口,经厂本行宽字大,开本也大。从正德起,又以宋本为模式,黑口变白口,版心上刻字数,下刻刊刻工姓名。万历以后白口为多,黑口较少,单栏双栏兼而有之。
4.装帧:嘉靖以前多包背装,至万历时才逐步变为线装。
(五)清本
1.字体:清初字体仍是明末风韵,字形长方,横细竖粗。康熙以后,盛行两种字体,一种是硬体字,也叫仿宋字,在刻本中最为普遍。道光以前,字体秀丽美观,字画横轻竖重,撇长而尖,捺拙而肥,右折横笔粗肥。道光以后宋体结构变得更加呆板,世称匠体。字行特密,使人有一种黑糊糊的感觉。另一种是软体字,也称写体。字体优美,印制亦佳。
2.纸张:用纸品类繁多。最好的是开化纸(南方称桃花纸),既薄而细;其次是开化榜纸及各地土产的棉纸。
3.版式:一般是左右双栏,大部分是白口,字行比较整齐。书前刻封面的较多,一般中间一行是书名,字略大,右行刻编著者,左刻刻家或藏版者;也有在封面页反面雕印刻版地址、牌记和刊版年月的。
4.装帧:基本上是线装。
〔共15頁〕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