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夜书案 >> 古代汉语知识 >> 古代汉语虚词〔四〕 第二节 语气词·疑问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四〕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二、疑问语气词


  古代汉语疑问语气词有“与(欤)”“邪(耶)”“乎”“为”“则”。


  1、与(欤),邪(耶)

  “与(欤)”音yú,“邪(耶)”音yé,两者的功能基本一致,表示纯粹的询问语气,可以用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测度问句和反问句。《诗经》《论语》《左传》《孟子》用“与”不用“邪”,《墨子》《庄子》《荀子》及以下文献一般既用“与”,也用“邪”。

  “与”“邪”用于是非问句最为常见,可翻译成“吗”。例如:

  (1)是鲁孔丘?(《论语·微子》)
  (2)王之所大欲可得闻?(《孟子·梁惠王上》)
  (3)子知子之所不知?(《庄子·齐物论》)
  (4)沛公诚欲倍项羽?(《史记·留侯世家》)──【注】倍,背叛。

  用于特指问句比较少见,可翻译成“呢”。例如:

  (5)丘何为是栖栖者?(《论语·宪问》)
  (6)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孟子·梁惠王上》)
  (7)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庄子·人间世》)
  (8)君何不从容为上言?(《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用于选择问句,可以翻译成“呢”。例如:

  (9)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抑与之?(《论语·学而》)
  (10)为肥甘不足于口?轻煖不足于体?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声音不足听于耳?便嬖不足使令于前?(《孟子·梁惠王上》)
  (11)天之苍苍,其正色?其远而无所至极?(《庄子·逍遥游》)
  (12)由此观之,是?非?(《史记·伯夷列传》)

  用于测度问句,“与”比较常见,“邪”则很少见。可翻译成“吧”。例如:

  (13)孝弟也者,其为人仁之本?(《论语·学而》)
  (14)吾王庶几无疾病?何以能田猎也?(《孟子·梁惠王下》)
  (15)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吕氏春秋·悔过》)
  (16)谚曰:“相马失之瘦,相土失之贫。”其此之谓?(《史记·滑稽列传》)

  用于反问句,“邪”比较常见,“与”很少见。可以翻译成“吗”。例如:

  (17)夫人生百体坚强,手足便利,耳目聪明,而心圣智,岂非士之愿?(《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18)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战国策·赵策三》)
  (1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乎”既是疑问语气词也是感叹语气词。作为疑问语气词,在《尚书》《周易》和《诗经》里就出现了,其后它一直与“与”“邪”并行不悖,“与”“邪”具有的功能“乎”都具备。“乎”与“与”“邪”之间的功能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用“乎”一般要求听话人作出回答,而用“与”“邪”则不一定希望听话人作出回答,这种说法未必正确。

  “乎”用于是非问句比较常见,可翻译成“吗”。例如:

  (1)子见夫子?(《论语·微子》)
  (2)许子必种粟而后食?(《孟子·滕文公上》)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战国策·魏策四》)

  用于特指问句很少见,可以翻译成“呢”。例如:

  (4)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5)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战国策·齐策四》)

  用于选择问句也比较少见,可以翻译成“呢”。例如:

  (6)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事楚
  (7)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将送往劳来斯无穷?(《楚辞·卜居》)

  用于测度问句比较常见,常和“无乃”“得无”配合。例如:

  (8)《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此之谓?(《左传·隐公元年》)
  (9)日食饮得无衰?(《战国策·超策四》)
  (10)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论语·雍也》)──【注】大,同“太”。

  用于反问句最为常见,可翻译成“吗”或“呢”。例如:

  (11)一之谓甚,其可再?(《左传·僖公五年》)
  (1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左传·隐公元年》)
  (13)王侯将相宁有种?(《史记·陈涉世家》)

  “不亦……乎”是“乎”构成的常见反问格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例如:

  (1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论语·学而》)
  (15)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吕氏春秋·察今》)


  3、

  “为”本是动词,在“何(奚)……为”“何(奚)以……为”格式中虚化为语气词。“为”作为疑问语气词构成的句子字面上是询问原因,实际上是表示比较委婉的反问语气,可以翻译成“呢”。例如:

  (1)生不布施,死含珠?(《庄子·外物》)
  (2)由之者治,不由者乱,?(《荀子·成相》)
  (3)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史记·项羽本纪》)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论语·季氏》)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庄子·逍遥游》)
  (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楚辞·渔父》)
  (7)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史记·淮阴侯列传》)


  4、

  “则”只出现在疑问代词“何”的后面,用来设问原因,并要求给出回答。例如:

  (1)伏式结轶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皆不欲齐、秦之合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2)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知与不知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共8頁〕 1 2 3 4 5 6 7 8 上一頁 下一頁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