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虚词〔一〕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 |
第三节 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注】跂: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
(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注】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
“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
(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例如:
(6)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7)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注】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
(8)卫君待子而 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
(9)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
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0)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道虚》)
(11)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䴵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世说新语·雅量》)
(12)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
(13)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
“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他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4)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注】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15)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注】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16)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汉书·食货志上》)──【注】此例询问事物。意思是“什么”。
“曷”多见于《诗经》和《公羊传》。在《诗经》里主要用来询问时间,可以翻译成“什么时候”;在《公羊传》中则主要用于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例如:
(17)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注】曷至哉:何时回来呀?
(18)后子见赵孟,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对曰:“……将待嗣君。”(《左传·昭公元年》)──【注】“吾子其曷归”句杜预注云:“问何时当归。”
(19)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也有用来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20)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
“曷”有时也写作“害”。例如:
(21)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诗经·周南·葛覃》)
“恶”“安”“焉”主要用来询问处所,可以翻译成“哪里”。“焉”在《诗经》《楚辞》里有时也作“爰”。例如:
(22)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23)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经·卫风·伯兮》)
(24)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论语·子张》)──【注】焉学:意思是“从哪里学习”,“向谁学习”。
(25)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诗经·鄘风·桑中》)
(26)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几”“几何”用来询问数量,可以翻译成“多少”。例如:
(27)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左传·文公十七年》)
(28)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史记·孔子世家》)
汉魏以后又产生“几多”“多少”“几许”“几所”。例如:
(29)复令悲此曲,红颜余几多?(《庾子山集·夜听捣衣》)
(30)王阳居官食禄,虽为鲜明,车马衣服,亦能几所?何足怪之,乃传俗说!(《风俗通·正失》)
(31)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颜氏家训·归心》)
(32)又问:“士马多少?”应曰:“中军四十余万。”(《三国志·魏书·李孝伯传》)
〔共4頁〕目录
1
2
3
4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