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主编:张秀平 王晓明
71 康熙帝抗击沙俄
中国东北版图的奠定
康熙(1654-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是清王朝第二个皇帝,自1662年到1722年,君临天下61年。
历史上所说的康熙──乾隆“升平盛世”,是这时开创的,有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也是在这期间奠
定的。
康熙,与法兰西波旁王朝路易十四(1661-1715年)和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彼得大帝(1682-1725年),
处于同时,同样引起人们的重视。
康熙帝当政六十一年,在国内和对外斗争中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值得重视的篇章。在国内,康熙帝
统治期间,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相当强大统一的封建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在这个
条件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中国的版图进一步统一和稳定。
清王朝从它建立了全国的统治时候起,就遇到了复杂而棘手的和西方国家的矛盾,面临着中国历代
王朝从未经历过的险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沙皇俄国武装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在黑龙江流域长期进行劫
掠骚扰,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破坏了中国边疆各族居民的和平生活,也威胁到了清朝政府的统治。
中国各族人民和清政府不得不增强防御,对沙俄侵略势力进行自卫反击。
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主义者开始窥视中国领土。1643年,雅库次克督军戈洛文派出以文书官瓦西
里·波雅科夫为首的一支远征军,共133人,携带枪支弹药向黑龙江窜犯。这伙侵略者到处烧杀抢劫,无
恶不作。他们的残暴行径,遭到当地达斡尔族人民的英勇抗击;到1646年春,返回雅库次克时,全队133
人只有53人生还。
1650年一月,叶罗菲·哈巴罗夫率领七十名哥萨克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窜到雅克
萨以西。但他看到中国人民已有准备,自己又力量单薄,决定回雅库次克求援。1651年初,他带领137人
再次窜到黑龙江上,并武力攻占了雅克萨城。由于中国东北各族人民的英勇抗击,终于把这伙侵略者赶
出黑龙江流域。
1665年夏,俄国西伯利亚流放犯切尔尼果夫斯基,聚众杀死了俄国伊利姆斯克的督军,然后伙同84
人窜到黑龙江流域,重占了雅克萨。他们的侵略行为受到沙皇的赞许,任命切尔尼果夫斯基为阿尔巴津
(即雅克萨)总管,发给饷金2000卢布。这样一来,这伙杀人抢劫的强盗,一变成为沙俄的正式官兵。他
们得到沙皇政府支持后,更加有恃无恐,不仅在尼布楚和雅克萨建筑寨堡,设置工事,勒索贡税,绑架
人质,建立殖民农庄,奴役和镇压当地中国各族居民,而且还不断向黑龙江中下游进行骚扰、扩张。
面对沙俄的疯狂侵略,康熙帝在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之后,为了保卫边疆不受外来侵犯,决定
采取坚决的自卫措施,出兵反击,彻底清除这伙沙俄侵略者。
康熙帝奉行的方针是军事斗争、外交谈判和充实边防三者并举。他总结了中国军民三十多年来和俄
国侵略者进行斗争的经验,制订了周密的计划,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1682年4月,康熙帝到盛京(今
沈阳)谒陵后,由抚顺、兴京、哈达城(今西丰),出柳条边,5月到船厂(今吉林市),航行于松花江上,
亲身视察边防情况。 9月,康熙帝派副都统郎谈、一等公彭春率烦几百人,以捕鹿为名,到雅克萨附近
侦察地理形势和水陆交通。 1683年1月,郎谈等回到北京报告,认为要攻取雅克萨并不难,只要发兵三
千人就足够了,并建议立即行动。康熙帝没有同意这种单纯从军事上考虑的意见,认为必须作更充分的
准备,先在黑龙江(今爱辉)和呼玛尔两地建城驻兵,储存粮食,修造船只,筹划屯田,开辟驿路,以求
战而能胜,胜而能守。
1683年夏天,康熙帝下令设立黑龙江将军,由副都统萨布素担任,驻守瑷珲(今爱辉),并先后三次
调兵三千人进驻,保卫黑龙江流域,准备剿灭入侵的沙俄侵略者。
清军在做好军事进攻的同时,为了争取和平解决雅克萨问题,曾多次派人送信给盘踞在雅克萨的沙
俄侵略者,要他们撤离中国领土,回到俄国境内,不要扰害中国居民,否则大军进剿,将全部歼灭。但
侵略成性的沙俄侵略者,对中国的警告置若罔闻,反而招募新兵,增强雅克萨的兵力,并任命有作战经
验的军役贵族托尔布金为阿尔巴津督军,来到雅克萨指挥作战。
康熙帝在对沙俄侵略军多次警告和劝说无效之后,决定出兵剿灭这伙匪帮。 1685年6月,康熙帝派
遣都统彭春率兵进抵雅克萨。彭春到达雅克萨后,先派人送去康熙帝致沙皇的信和他本人给雅克萨俄军
的咨文,要求俄军撤离中国,对侵略者发出最后警告。 6月23日,清军统帅部移至雅克萨城下和俄方对
话,俄方顽固,且出言不逊。6月24日,清军列阵,包围雅克萨。25日,有一队俄军从黑龙江顺流而下,
企图冲进雅克萨,被清军拦截,在江上展开激战,毙伤俄军四十多人。接着,清军架起大炮,向雅克萨
猛烈轰击,俄军伤亡严重,心胆俱裂,走投无路。在清军的劝降下,俄军头目托尔布金竖起了降旗。清
军接受了俄军的投降,并对他们采取宽大态度,准许七百多名俄国人撤出雅克萨,经额尔古纳河,返回
俄国,另有巴什里等四十五名俄兵不愿回国,要求留在中国。随清军回到瑷珲。
托尔布金从雅克萨退到尼布楚,但侵略中国的野心不死,仍想卷土重来。这时,由彼顿率领的六百
名援军到达尼布楚,俄军的力量增加了。同时,他们打听到,清军战胜后已全部撤回瑷珲,并没有在雅
克萨留兵驻守。因此,托尔布金和彼顿立即率军重新占据雅克萨,并全力构筑城堡工事,筹集粮草,妄
图负隅顽抗。
俄军再占雅克萨,清政府不得不再次出兵。1686年3月,康熙帝下令:今俄军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
若不速行扑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令将军萨布素等,率所部两千人,攻取雅克萨城。 7月,萨
布素奉命率所部两千余人及福建藤牌兵四百人进抵雅克萨,随即围城进攻。经过两个多月攻城和围困,
俄军损失惨重。 9月底,俄国头目托尔布金被击毙,城中俄军大多战死或病死,八百多俄军最后只剩六
十六人,粮食弹药也消耗殆尽,困守雅克萨的俄军只有坐以待毙。
康熙帝为了彻底解决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问题,以求得边界上稳定的和平,多次写信给沙皇,谴
责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建议他撤回侵略军,派使议界。1686年9月,清政府又委托从北京回国的荷兰使臣
宾显巴志带信给俄国沙皇,建议两国休兵,举行谈判,共同议定边界。
1686年11月,正当雅克萨围城旦夕可下的时候,一批俄国信使,由文纽科夫和法沃罗夫率领,从莫
斯科来到了北京,递交沙皇要求解除雅克萨的包围和派使臣戈洛文来华议定边界的信件。康熙帝同意了
俄国沙皇的请求,下令停止战斗,解除对雅克萨的包围,并实现单方面撤军。11月底,清军停止进攻。
1687年5月,清军撤离雅克萨返回瑷珲,等待俄国使团的到来。进行两年多的雅克萨战争至此结束。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和清政府反击沙俄侵略,驱逐入侵者,收复被侵占领土而进行的一次自卫的
正义战争。
72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这是近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平等条约之一
1686年冬,雅克萨停战后,中俄两国立即准备派使谈判,划分中俄东段边界。
当时,沙俄由于在西方同波兰争夺乌克兰,进行了多年战争,和土耳其、瑞典的关系也很紧张;国
内人民不断起义,兵疲财乏,困难重重,没有力量再派兵到远离欧洲的黑龙江流域大规模作战。沙俄政
府为了缓和远东方面的紧张局势,确定了暂时避免同中国发生武装冲突,设法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谋
取商业利益。所以,当它在雅克萨一带受到沉重打击后,一批俄国信使由文纽科夫和法沃罗夫率领,从
莫斯科星夜奔驰,1686年11月来到北京,递送沙皇给康熙帝的书信,要求清政府停止攻打雅克萨,等待
戈洛文使团到达,进行谈判。
这时的清政府也不愿大量用兵对外作战,不主张单纯用武力解决俄国入侵黑龙江流域的问题。因为
清政府在和俄国长期交涉的过程中逐渐地懂得,没有强大的武装,不建立巩固的边防,不经过激烈的战
争,不可能劝说俄国放弃侵略,撤出中国领土;同时,清政府也懂得,中俄两国都是封建大国,不可能
用军事力量彼此压服,只能通过和平谈判,商定两国都可以接受的边界线,才能有边境上的安定,才能
保持长期的和平。鉴于这一认识,就是在雅克萨战争期间,清政府也没有放弃和平解决同沙俄入侵的争
端问题。康熙帝就曾多次写信给沙皇,一面谴责俄国对中国的侵略,一面建议他们撤军谈判。因此,一
经沙皇要求停战谈判,清政府就立即下令停止对雅克萨的进攻,并于1687年单方面撤离雅克萨,等待俄
国使团到来。
沙俄虽然提出谈判解决黑龙江流域问题,但并不想轻易放弃侵占这一地区。 1686年1月,沙皇决定
派御前大臣费奥多尔·戈洛文出使中国,谈判边界问题。在发给戈洛文训令中指出:一、俄中两国应力
争以黑龙江为界;如果中方不同意,则争取以牛满河(今俄罗斯联邦境内布列亚河)、精奇里江(今俄罗斯
联邦境内结雅河)及其以西的黑龙江为界;如中方再不同意,则争取以雅克萨为界,俄国人得在黑龙江、
牛满河、精奇里江渔猎。二、如中方不接受上述划界方案,则俄国使臣应争取缔结临时停战协定,然后
做好准备,进行战争。同时又指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使应不惜赠送任何礼物,向中国使臣行贿。
这一训令表明,当时俄国政府的基本方针是:企图通过外交谈判取得黑龙江以北的全部或一部分中国领
土;如果在会议桌上达不到目的,就准备再次诉诸武力,以求一逞。
清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观念极为明确。1688年,清朝康熙帝任命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为全权大臣
与俄使议界。康熙帝指出,俄罗斯占据的尼布楚是中国茂明安部游牧的地方,雅克萨是中国达斡尔族居
住的土地。因此,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和通此江的一河一溪,全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少弃之于
俄罗斯。如果俄国同意这些,就和它划定疆界,准许它通使贸易。否则,你等即还,不便与它议和。这
个方针的基本点,就是要求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议定中
俄边界,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通商关系。
中俄两国经准备后,商定于1688年在色楞格斯克进行谈判。这年5月30日,中国使团从北京启程去色
楞格斯克, 7月下旬行抵克鲁伦河附近,因准噶尔部进犯喀尔喀蒙古,道路阻隔,无法通行,索额图使
团不得不折回北京。又和俄国代表商定,会谈改为1689年在尼布楚进行。
在此期间,俄国政府考虑了当时的形势,感到坚持吞并黑龙江流域,必然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为
了避免冲突,并争取同中国达成贸易协定,打算在中国坚持收复黑龙江时,暂时放弃对黑龙江流域的侵
略。沙皇于1689年初训令戈洛文,让他在中国坚持要俄国交出雅克萨时,毁掉那里的城防,撤退俄国居
民。但为了给俄国以后侵占黑龙江流域留有余地,让戈洛文要求中国也不要在雅克萨设防。
清政府为了能够早日和平解决黑龙江流域问题,也打算做出更大的让步。 1689年6月,中国使臣索
额图去尼布楚会谈前,上奏康熙帝,准备按原议,以尼布楚为界。康熙帝认为,以尼布楚为界,俄罗斯
派使贸易都没有栖托的地方,势难相通。他指出,初议可以提出以尼布楚为界,如果俄使恳切要求尼布
楚时,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这样,中俄两国的主张逐步接近,为尼布楚会谈达成协议奠定了基础。
1689年6月13日,清朝索额图使团自北京启程,出古北口北行,7月31日到达尼布楚,在石勒喀河南
岸扎营。使团成员有: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一等公佟国纲、都统郎谈、都统班达尔善、黑龙江将
军萨布素、护军统领玛喇、理藩院侍郎温达,翻译是耶稣会士法国人张诚(法国名字:弗朗索瓦·热拉皮
翁)、葡萄牙人徐日升(原名托马斯·佩雷拉)。
俄国戈洛文使团1686年2月从莫斯科出发,1687年9月到达贝加尔湖东岸,在那里停留了两年之久,
1689年8月19日才到达尼布楚。使团成员有:御前大臣戈洛文、伊拉托木斯克总督符拉索夫、秘书科尔尼
茨基。
双方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于8月22日开始正式会谈。会议一开始,俄方代表就提出两国以黑龙江至海
为界,左岸属俄国,右岸属中国,妄图在谈判桌上取得它用武力未能得到的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这一
蛮横无理的领土要求,当即被中方代表严词拒绝。索额图明确阐述了中国领有黑龙江的情况,提出两国
应以鄂嫩河、尼布楚一带划界。双方辩论一天,没有任何结果。
8月23日,中俄双方使臣举行第二次会议。俄方开始仍坚持原方案,中方坚决拒绝。双方坚持不让,
谈判呈破裂危机。戈洛文见第一方案不能实现,便稍微降低要价,企图以牛满河或精奇里江为界。索额
图抱着早日缔约划界的愿望,一方面明确表示不同意俄方的第二方案,另一方面则主动做出让步,表示
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俄方对中方的这一让步仍不满足。
由于两国意见相距甚远,两次会谈都没有结果。后来就停止会谈,由两国使团翻译往来交涉,交换
意见。这时,俄国代表看到中方翻译是外国人,认为有机可乘,就让他的翻译别洛鲍茨基找耶稣会士秘
密商谈,允许给予重赏,企图背着中方代表,暗中捣鬼。 8月25日,俄方翻译送来条约的俄文本,告诉
耶稣会士说,文本中已经写有在雅克萨地方中国不得修筑房舍,请他在中国的交换文本中照样写上,不
必通知中方代表,因为中国使臣不会知道文本中用拉丁文写了些什么。由于耶稣会士感到这件事关系重
大,不敢贸然行事,使俄方代表企图用贿买办法,把他们的主张强加给中国的阴谋没有得逞。
从8月24日开始到9月6日的半个月中,两国使臣一直没有会谈,但双方通过译员继续进行商谈。在多
次协商过程中,中方代表据理驳斥了俄国代表的无理要求,并做了一定的让步。俄国代表在中国代表的
坚持下,也表示不再坚持占据黑龙江,双方意见渐趋一致。自8月22日两国全权使臣举行首次会议以来,
双方往返交涉达16天之久,终于在一切重大问题上全面地达成协议。
9月7日(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两国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条约共六款,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脉)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
为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和流入黑龙江的河川,全属中国;以北一带土地及河流,全属俄国。
乌第河流域划为待议地区,留待以后再议。俄国事实上承认侵略中国黑龙江地区为非法,同意把侵
入这一地区的沙俄军队撤回本国。沙俄通过《尼布楚条约》把中国方面让予的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
地方纳入它的版图,并获得重大的通商利益。条约的全部条款及交涉过程都清楚地表明,这个条约是经
过平等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结果。
中俄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
领土,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遏止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武装入侵,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
较长久的安宁。在条约签订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间,两国按照这一条约管理边界,使黑龙江流域在此期间
没有发生重大的边界冲突。
73 平定准噶尔叛乱
统一,才能使中国变得强大
准噶尔部是中国厄鲁特蒙古族的一支。明末清初,准噶尔部贵族兼并了厄鲁特蒙古各部,逐步控制
了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中国西部边疆
地区,建立了准噶尔贵族的封建统治。
准噶尔贵族统治厄鲁特蒙古各部后,与清政府仍保持着地方与中央的隶属关系。准噶尔首领巴图尔
珲台吉、僧格等,每两年都要向清政府遣使“朝贡”。清政府也赐予大量财物给准噶尔,并经常遣使通
报情况。
但是,在准噶尔贵族内部,也有一部分人坚持分裂主义立场。1670年僧格死后,他的异母弟噶尔丹
杀害了他的子嗣,夺得了准噶尔的统治权。噶尔丹是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和卖国贼,在他自任为准噶尔
汗以后,1677年用计袭杀了和清政府关系最密切的厄鲁特“丘尔干”(蒙语,即盟会)首领车臣汗鄂齐尔
图,强占了河套和硕特部,并在该部强征兵丁,准备侵犯青海地区。1678年,噶尔丹出兵南疆,占领天
山南北广大地区,把广大维吾尔族人民置于其统治之下。
噶尔丹取得准噶尔的统治权后,一反其父兄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主权的立场,而逐渐走上与沙
俄相勾结的道路。
噶尔丹在沙俄的挑唆和指使下,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东方,把矛头指向喀尔喀蒙古地区。
1688年,正当蒙古族人民英勇抗击戈洛文率领的沙俄侵略军,打得俄军丢盔卸甲、抱头鼠窜之时,
噶尔丹竟丧心病狂地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土谢图汗,从背后向喀尔喀蒙古军民施放暗箭,迫
使喀尔喀蒙古诸部南迁。 1690年6月,噶尔丹以为有俄国的支持,有恃无恐,以追击喀尔喀为名,又向
漠南喀尔喀蒙古进攻,俘掠人口,抢劫牲畜。他还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分裂
主义要求,妄图把中国北部置于他的农奴制统治之下。
清政府为了保卫边疆的安宁,反抗沙俄的侵略,对准噶尔部封建主噶尔丹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清政府在外交上与沙俄侵略者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作了一系列准备。康
熙帝认为,若听任噶尔丹荼毒塞外,将势成毒痈。要使边境得以安定,国家得以长治久安,不能贪图一
时苟安之计,而必须顺其民心,消灭噶尔丹叛乱分子,才能保障国内安定。因此,康熙帝决计亲征。
1690年7月2日,康熙帝组成以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和以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的左
右两路大军,分别出古北口和喜峰日。7月14日,康熙帝也从北京启程,24日进驻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
县),节制诸军,统筹全局,开始了康熙帝的第一次亲征。
8月1日,清军全线出击,大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清军大败噶尔丹军于乌兰布
通峰下,噶尔丹乘夜色昏暗偷渡西拉木伦河,向北溃逃。逃回科布多时,两万军队仅剩数千人。
噶尔丹自乌兰布通战败后,仍盘踞科布多地区,集合残部,休养生息,以期东山再起。他一面派人
去沙俄活动,企图获取更多的军事支持;一面煽动内蒙古科尔沁等部作乱,并杀害清政府官员,不断骚
扰边地安宁。
针对噶尔丹的骚扰滋事,清政府除加强军备外,主要是展开政治攻势,以期政治解决。
1695年5月,在沙俄的怂恿和支持下,噶尔丹率骑兵三万向东进犯,到达巴颜乌兰一带,又点燃起叛
乱的战火。
1696年2月,康熙帝发兵十万,分三路大举出击: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东三省军队越兴安岭出
克鲁伦河进剿;西路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率陕西、甘肃兵勇由宁夏北越沙漠沿翁金河北上,以断敌军归
路;中路为主力,由康熙帝亲率出独石口,直奔克鲁伦河,与东西两路协同夹击。
噶尔丹得知康熙皇帝亲自统率大军进抵克鲁伦河时,不敢迎战,尽弃庐帐、器械,乘夜西窜。清军
进抵巴颜乌兰时,扑了个空。康熙帝为了捕捉噶尔丹叛军主力,一面命总兵岳昇龙、马进、白斌等率精
兵轻骑穷追噶尔丹叛军;一面密谕西路军统帅费扬古堵截噶尔丹叛军脱逃之路。 5月13日,西路军在昭
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与噶尔丹叛军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鏖战。在清军浴血奋战下,自
午至暮,大败噶尔丹军,杀死叛军三千余人。噶尔丹的妻子阿奴也被炮弹击毙。昭莫多一战,基本上歼
灭了噶尔丹的叛军力量,清军取得平叛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噶尔丹战败后,率残部流窜于塔米尔河流域,成为一股走投无路、日暮途穷的流匪。但他顽固到底,
拒不接受清政府的招抚,继续坚持分裂祖国的叛乱,作最后的垂死挣扎。
为了彻底消灭噶尔丹势力,康熙帝认为必须乘其新败之后,捣其巢穴,以期“万年之计”。1697年
2月,康熙帝举行第三次平叛军事行动,命费扬古、马恩哈分别统率两路大军,共六千人,由宁夏出发,
进剿噶尔丹残部。4月,康熙帝亲赴宁夏,指挥这次军事行动。
正当清军进发之时,噶尔丹集团内部分崩离析,众叛亲离,军队只剩下五六百人,噶尔丹成了孤家
寡人。在清军征剿下,噶尔丹走投无路,遂“饮药自尽”。至此,沙俄支持下的噶尔丹的民族分裂叛乱
被清政府平定下去。
噶尔丹败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续任准噶尔部台吉,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起来,和清政府
发生矛盾冲突。
1715年,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又发动叛乱,率兵两千人窜入哈密北境,侵掠五寨。后见哈
密戒备森严,无法占据,又改为窜扰西藏。
清政府得知策妄阿拉布坦派兵往西藏,即令出兵围剿。
1718年,康熙帝命皇十四子允禵(音tí)为抚远大将军,统帅大军,驻节西宁,指挥进藏平叛的各路
清军。1720年,清军两路从青海和四川出发,进军西藏,大败准噶尔军,大策凌敦多布狼狈而逃,率残
部逃回伊犁。
康熙帝没有能彻底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就于1722年死了。他所制定的政策,由他的儿子雍正帝、
孙子乾隆帝继续推行并得到贯彻。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为准噶尔领袖。他的内外政策基本上遵循其父路线,
对东边也没有放弃向喀尔喀扩展的意图。1729年,雍正帝决定发兵征讨,命侍卫内大臣傅尔丹为靖边大
将军,屯阿尔奉,出师北路;命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屯巴里坤,出师西路,分进合击。噶尔
丹策零闻讯惊恐,忙遣使要求清廷缓兵一年。雍正帝恩准。在缓兵期间,准噶尔出兵二万突袭西路清军
大营,清军损失很大,清政府与准噶尔贵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破裂。
1731年,噶尔丹策零又用诈骗计伏击傅尔丹北路军于和通泊,使清军损失十分惨重。 1732年6月,
噶尔丹策零又派兵进犯喀尔喀,在光显寺战役中惨败,只得求和。清政府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之间的矛
盾,暂时得到缓和,维持了将近二十年的和局。
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去,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继位。
1750年,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被杀,其兄喇嘛达尔扎篡位。不久,喇嘛达尔扎的堂兄弟达瓦齐联合
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杀死喇嘛达尔扎,自立为汗。接着,达瓦齐又与阿睦尔撒纳互相攻战。1754年,
阿睦尔撒纳被达瓦齐打败,率领二万余人投奔清朝。清政府认为统一西北地区的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命
将出师,消灭准噶尔贵族割据政权。
1754年,清政府决定分兵两路远征伊犁,平定达瓦齐割据势力。北路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
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西路以陕甘总督永常为定西将军,萨拉尔为定边右副将军。1755年春,清军五万人
分西、北两路向伊犁进军。在准噶尔人民支持下,清军没有遇到抵抗,不到一百天就到达伊犁。达瓦齐
率兵六千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新疆昭苏县境内),清军以二十五人夜袭达瓦齐大营,达瓦齐军惊
溃,不战自降。达瓦齐仅带少数人仓皇南逃,为乌什城的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献清军。
在清军捉获达瓦齐、获得初步平叛胜利的时候,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又叛变了。
阿睦尔撒纳因败于达瓦齐才归附了清政府,欲借清政府的军事力量消灭达瓦齐,以达到他谋取汗位
的目的。1754年,清政府任命他为定边左副将军,率北路先锋部队出征达瓦齐。
1755年,他在进军途中,广纳党羽,收纳降人,占据地盘,企图恢复和扩大自己的势力。乾隆帝识
破了他的诡计,密谕西路军定边右副将军萨拉尔留心防范,并指示定北将军班第,凡事宜会同商办,切
勿令其先行独办。阿睦尔撒纳在进驻伊犁之后,便公开要求清政府封他为厄鲁特四部总台吉。清政府拒
绝了他的无理要求。阿睦尔撒纳就在蒙古各部进行煽动,并与沙俄暗中勾结,公开发动叛乱。
1756年,清政府得知阿睦尔撒纳率众叛乱时,当机立断,命策楞为定西将军,玉保、富德、达勒当
阿为参赞大臣,从巴里坤出兵进讨。但策楞和玉保中了阿睦尔撒纳的缓兵之计,没有穷追,让其逃入哈
萨克。
1757年初,清政府开始新的军事行动,命成袞扎布为定边将军,兆惠为定边右副将军,率清军七千
人分两路推进。
准噶尔叛军在清军的追剿下,全线溃败。阿睦尔撒纳乘夜带随身侍从八人投奔沙俄,不久因患天花
病死异域。
1759年8月,清军抵达喀什噶尔,平定了支持阿睦尔撒纳作乱的大和卓波罗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
的叛乱。这年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结束了西北地区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
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消除了西部边疆的分裂割据状况,加强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管理,进
一步促进了全国的统一。平叛之后,废除了准噶尔游牧封建贵族所实行的农奴制统治,促进了西部边疆
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的胜利,对侵略成性的沙俄也是一个沉重打击,客观
上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积极作用。
74 清代各族人民起义
清王朝统治的强烈震荡
在清朝,各族人民的起义从乾隆中叶开始已经陆续不断地发生,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有山东王
伦的起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及四十八年(1783年)先后有甘肃苏四十三和田五领导的回族、撒拉族
人民的起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有台湾林爽文的起义,但这些起义都很快地被镇压了。
在这以后,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则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波及湖南、贵州、四川三省的苗民起义。
这次起义发生,是由于苗族地区在“改土归流”之后,汉族官僚地主及商人即所谓“客民”,不断侵占
苗族人民的土地,将“苗地”化为“民地”。如湖南永绥厅(今花垣县)“环城外寸地皆苗,不数十年,
尽占为民地”。又由于清朝所派官吏对苗族人民“盗行鱼肉,以致苗民不堪”。因此,乾隆六十年正月,
贵州松桃苗民石柳邓被迫首先发动起义,湖南永绥苗民石三保及乾城苗民吴八月也相继起而响应。起义
的苗民领袖提出了“逐客民,复故地”的口号,得到苗族人民的普遍支持。这次起义继续了12年之久,
直到嘉庆十一年(1806年),才在清兵的镇压下失败。
在苗民起义的同时,湖北又发生白莲教起义。白莲教是民间的秘密结社组织,农民经常假借它号召
起义。白莲教的教义,长期以来宣传弥勒佛降生,人民可以得救。这时又提出“教中人先纳税若干,将
来按税授田”。农民向往得到土地,因而纷纷入教。
这次农民发难,以“官逼民反”为号召。嘉庆元年(1796年),湖北襄阳姚之富和女英雄王聪儿等举
起起义大旗,即以襄阳为中心,不到两月,便有众数万人。同时,四川达州徐天德和王三槐、冷天禄等
也相继而起。第二年,嘉庆二年(1797年),湖北的起义军由姚之富、王聪儿率领分路进攻河南,又由河
南发展到陕西。嘉庆三年(1798年),王聪儿率众指向西安,作战失利转移湖北,在郧西被地主武装乡勇
所扼,清军围攻,王聪儿、姚之富一同牺牲。此后四川的徐天德、王三槐、罗其清、冉文俦等仍继续斗
争。清军利用乡勇罗思举及号称清官的四川知县刘清,施展狡猾的手段瓦解农民军,罗思举假冒王三槐
的旗号骗杀农民军,刘清更诳骗王三槐至清营,结果王三槐被擒。这次起义到嘉庆九年(1804年)被镇压
下去,首尾历时九年,席卷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五省,消耗清朝军费一亿之多,给予清朝以
极大打击。
嘉庆十八年(1813年),又爆发了天理教起义。天理教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又名八卦教。当时信徒
很多,遍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河南滑县李文成和北京林清是主要教首,他们宣传入教者先
输纳“种福钱”,又称“根基钱”,事成之后,“凡输百钱者,得地一项”。农民渴望土地,因此纷纷
入教。李文成和林清预定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同时发动起义,但因李文成行动暴露,被滑县知县逮捕
入狱,群众遂提前举义,救出李文成,占据滑县城,号召四方。而林清则按期行事,在京南黄村组织武
装,以二百人潜入城内,在入教太监的导引下,分由东西华门攻进清宫,与清兵战于隆宗门外,但因寡
不敌众,攻打清宫失败,最后林清在黄村被捕牺牲。李文成在滑县声势很大,旗帜上大书“大明天顺李
真主”七字。后来清兵包围了滑县,李文成出走辉县山中。结果,被清军追逼自焚而死。最后滑县被攻
破,李文成妻张氏决不逃避,挥刀巷战,击杀数十人,阖门自缢。
这次天理教起义,特别是林清攻打清宫行动,使清廷大为震惊,嘉庆皇帝哀叹说:“从来未有事,
竟出大清朝”。
上述农民起义虽然都失败了,却大大消耗和削弱了清朝的实力,给了清朝沉重的打击。
75 禁烟运动与虎门销烟
近代中国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页
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以中英贸易为例,1827年以前,英
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棉毛织品和金属制品(如刀和钟表),由中国输往英国的则以茶叶为大宗,其次是生
丝、土布、陶瓷、糖、樟脑、大黄、水银等。由于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的商品有一种顽强的抵抗力,所以英国的纺织品在中国不能畅
销。而英国却必须购买中国著名的茶叶、生丝和陶瓷。这样,中国对英贸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
白银的优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资产阶级出于其掠夺本性,竟用鸦片来冲击中国的贸易市场,获
取一本万利的不义之财。
英国资产阶级先把纺织品输往印度,然后再把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等输往
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除了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外,美国也从土耳其向中国输
入鸦片,俄国则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
由于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使中英两国的贸易地位完全改变。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中国却
相反,造成白银大量外流。据统计,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一亿两左右,相当于银币流通
量的五分之一。由鸦片大量输入而引起的白银不断外流,已开始扰乱清王朝的国库和货币的流通,使清
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
灭亡的危险。
鸦片泛滥,受害最深的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
因此,他们对鸦片走私极为愤慨,要求禁烟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有爱国心的士大夫也要求禁烟。
从1836年起,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场禁烟与弛禁的激烈争论。
弛禁派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和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为代表,他们竭力反对禁烟。弛禁派的吹鼓
手、太常寺卿许乃济甚至在1836年6月10日,上奏道光皇帝,鼓吹鸦片无害论,说如果要禁也只须禁“文
武员弁士子兵丁”,民间贩卖、吸食可以“一概勿论”。在清廷官员中,首先上书驳斥许乃济弛禁论的,
是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朱嶟和兵科给事中许球,他们主张对贩卖和吸食鸦片者要严刑。
1838年6月2日,力倡禁烟的鸿胪寺卿黄爵滋向道光皇帝上疏,提出一个“重治吸食”的严禁方案,
主张吸鸦片的人,必须在一年内戒绝,过期不戒者──普通百姓,则处以死刑,官吏,则罪加一等,本
人处死,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湖广总督林则徐、两江总督陶澍等,支持黄爵滋的主张。林则徐从
1838年7月至9月,三次复奏道光皇帝,赞成黄爵滋主张。他尖锐地指出,如果不切实禁烟,长此下去,
几十年后,军队就会衰弱,国库就会空虚,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国家无可以充饷之银。
兵和饷,是清朝统治集团的命根子。林则徐的话击中了要害。道光皇帝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出发,从以前的不置可否暂时倾向于禁烟,决定采纳黄爵滋、林则徐严禁鸦片的主张,于1838年10月25
日颁布谕旨,要各省“同心合意,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行松劲”。同一天,道光皇帝将抽鸦片
的庄亲王革去王爵,辅国公革去爵位,各罚应得养赡钱粮两年。过了三天,又将两年前提出弛禁论的许
乃济降职惩儆。接着,召林则徐进京,商讨禁烟事宜。
1838年12月29日,林则徐奉旨从湖广总督任上来到北京。
道光皇帝在八天之中连续召见林则徐八次,听取他对禁烟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并赏赐林则徐在紫禁
城内骑马、乘肩舆,还授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衔,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厉行禁烟。
林则徐于1839年1月8日在北风呼啸的严冬离开京城,踏上南下征途。 3月10日到达禁烟斗争的最前
哨广州。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立即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合作,一面加紧暗访密查,严拿烟贩;一面同外国鸦
片贩子展开坚决斗争。 3月18日,即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的第八天,就毅然发出收缴外商鸦片的命令。林
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和广东巡抚怡良,在钦差行辕越华书院传讯十三行洋商,当众表示:“若鸦片
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并将缴烟谕帖交行商总头目伍绍荣转
给外国烟贩,限三天之内,将其趸船上所有鸦片全部交出,到期不缴,则封舱封港。还要他们出具甘结
(保证书),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广州的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林则徐有禁烟的决心和魄力,都积极行动起来,支持林则徐的缴烟命令。
在商馆外面,昼夜都有群众巡视;渔民们也主动协助水师官兵,监视零丁洋上的鸦片趸船。
英国鸦片贩子不愿交出鸦片。他们操纵在广州的外商商会,破坏禁烟。 3月22日,林则徐下令逮捕
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这一断然决定,震动了躲在澳门的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24日,义
律乘快船从澳门赶到广州,到商馆亲自指挥抗拒缴烟,并在珠江口外布置一艘军舰,进行战争恫吓。这
天晚上,义律又指使颠地化装逃走,被商馆内的中国工人截回。
为了敦促洋商交出鸦片,林则徐下令停止中英贸易,并派兵严守商馆,断绝商馆与澳门的交通,撤
退中国在商馆中的雇员,终于迫使义律同意缴烟。
林则徐、邓廷桢率领文武官员,勒令停泊在零丁洋的洋趸船上的英、美烟贩缴烟,从4月12日到5月
21日,收缴了二万多箱鸦片(其中1540箱属于美国烟贩),共计237.6万多斤。这在清代禁烟史上是破天
荒的第一次。这一胜利,像惊雷般地轰击了珠江口外零丁洋上的敌船,那些贩运鸦片的敌船纷纷逃窜。
1839年6月3日,这是值得中国人民纪念的日子。虎门搭起了一座礼台,挂起麒麟帐,铺着红色的氈
毯。礼台前面,挂着一面黄绫长幡,上书“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
林”,威武雄壮,迎风飘扬。这一天,雨后天晴,骄阳高挂,从四面八方来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午
后二时,留吉长髯、神情刚毅的林则徐,在广东巡抚怡良等人的陪同下登上礼台。林则徐遥望南天,心
潮澎湃,在人声鼎沸的虎门,他庄严下令销烟。顿时,隆隆礼炮声威震海空,站在两个销烟池(每个十五
丈见方,池底用石条铺平,四边栏桩钉板,前面设一涵洞,后面通一水沟)旁的绿营兵丁们忙碌起来了。
先是从后面水沟里把水引入销烟池内,撒入食盐,使池水成为盐卤,然后把一箱箱的鸦片运到池边,打
开箱盖,将鸦片切开捣碎,投入池中,浸泡了一些时候,再撒下石灰。顷刻间,盐卤沸腾起来,浓烟滚
滚,升入天际。兵丁们站在跳板上,手拿铁锄、木耙来回翻搅,使鸦片完全销溶,等到海水退潮时,打
开销烟池前面的涵洞,使销溶后的鸦片随着浪花冲入大海。在涵洞上还装着网筛,防止未销溶的大块鸦
片流出。全部鸦片销溶后,还用清水刷涤池底,不留涓滴烟灰。看到这一扬眉吐气的情景,人群中爆发
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情景,人们
瞻仰这一雄伟场面,不能不想起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
为了让外国人“共见共闻”, 6月13日,林则徐发出告示,准许外国人到销烟现场参观。一些外国
商人和传教士参观后,惊叹销烟工作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出乎他们的“臆想”。从6月3日到25
日,除留下八箱作为样品送往京城外,二百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了。
林则徐主持下的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壮举,像海水冲刷烟膏那样,洗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强加给
中华民族的耻辱,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
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76 三元里抗英斗争
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郊人民自发的武装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
1841年5月下旬(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上旬),奕山与英国侵略者订立屈辱的《广州和约》。广州人民
目睹英国的侵略暴行和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卖国,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保卫国土。
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2.5公里,贴近泥城、四方炮台,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的村落。1841年5月27日,
义律和陆军司令卧乌古纵容英国侵略军,带着武器在这一带行凶作恶。他们到处奸淫虏掠,杀人放火,
又抢粮食,又宰猪牛,甚至盗掘坟墓,从棺材里劫取殉葬品。当地人民深受其害。其中泥城、西村、三
元里、萧冈一带村落受害最深。于是各乡绅民便利用旧有的社学形式自动组织起来,“集众公盟”,联
合保卫身家田园,开展打击英军骚扰的正义斗争。
鸦片战争之前,广州附近原有不少“社学”。社学起源于明初,它原是封建士大夫的教育、集合场
所,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为由地主士绅所控制,由当地农民为乡勇的武装机构。
它的职能是维护地方封建秩序,对封建政府的军队起着某种辅助作用。但它不是官办的,而是民间
的机构。在广州城北一带,就存在着十几个这样的社学,其范围包括了八十余乡。
英军的侵略暴行,不但使劳动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地主士绅带来损害,因此,广大人民群
众和爱国士绅对英国侵略者同仇敌忾,郁积了强烈义愤。
5月29日,一小股英军又窜到三元里村抢劫奸淫,村民奋起搏斗,打死英兵数名。为了坚决打击敌人
日后报复骚扰,群众决心联合起来,立即行动。萧冈乡“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
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
(《夷氛闻记》第三卷第75页)何玉成“柬传”各乡的联系渠道,就是旧有的社学。由于各乡已有了
“集众公盟”的基础,所以附近一百零三乡的农民、渔民、手工工人等闻风而到,迅速集结。城郊东北
六个社学的客家群众及打石工人,也在监生王韶光带领下赶来参加战斗。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民抗
英武装迅速形成。有人提议“吹螺壳打鼓进兵,打锣收兵”;并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到三元里以
北丘陵起伏的牛栏冈进行伏击战。
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石锤、鸟枪,向英军盘踞
的四方炮台挺进佯攻。英军司令卧乌古率领侵略军负隅顽抗。在战斗中,敌军少校毕霞紧张恐惧过度,
加以天气炎热,昏倒在地,“几分钟内死去了”。敌军乱放枪炮、火箭,群众按原订计划且战且退。据
参与此次战役的英军记载说:“我们(英军自称)的火箭炮继续对着他们的队伍一行一行的推过去,他们
仍然没有什么畏惧的表现”,摇动着旗帜和盾牌,挑引我们向前进”。卧乌古气急败坏,命令英军追击。
农民群众牵着骄横愚蠢的敌军的鼻子到达牛栏冈附近,忽然螺壳、战鼓齐响,埋伏四周的七八千武装农
民猛冲出来,将敌人团团围困。此时施旗蔽野,杀声震天,妇女儿童也上阵助威,为各乡的农民战士送
饭,以林福样为首的五百余名水勇也闻声赶来,参加战斗。各乡群众愈来愈多,“不转眼间,来会者众
数万”。英军急忙开枪射击,但挡不住武装群众的洪流。卧乌古指挥部下分两路突围,武装群众当即从
两翼包围英军后队,并趁他们渡河和单列行进的有利时机,冲上前去肉搏。
下午一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三元里人民精神抖擞,愈战愈勇。侵略军因火药
受潮而枪炮失灵,士气低落,胆战心惊。田间小路又被暴雨淹没,稻田一片汪洋。穿着皮靴的侵略军在
泥泞中寸步难行。三元里人民以长矛猛烈刺杀英军,英军妄图以刺刀抵挡,然而他们不能不哀叹:“刺
刀之于中国人的长矛,只不过是一种可怜的防御物罢了。”这时,没有上阵的妇女,自动把饭做好,送
上前方。
将近下午四时,卧乌古才把自己的部下重新集结起来。他发现三十七团第三连“失踪”了,只得调
两连水兵再到战地搜索。
天黑雨大,一直折腾到晚上九时,水兵们才和找到的第三连共同返回四方炮台。原来,第三连在撤
退时和来复枪联队失散,被三元里人民截住了。为逃命,他们一个挨一个结成方阵,一步步向后撤退。
但他们仍然受到三元里人民的惩罚,有一名士兵被打死,一名军官和14名士兵受重伤。
三元里一仗,打死打伤英军近50名,缴获大量战利品。
人们热情赞颂:“自从航海屡交锋,数万官军无此绩”。
战斗仍在缮续。 5月31日上午10时,广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增城、花县等县四百余乡义勇数
万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在一起,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旌旗招展,刀矛如林,杀声震天。英军则龟缩
在炮台里,等待援救。正在紧张时刻,八千多名全副武装的清军,偃旗息鼓,从城里撤向《广州和约》
规定的金山地区。他们经过四方炮台时,卧乌古又添一番虚惊,是否“意中有诈”?但清军却对这里发
生的火热斗争熟视无睹。这一天,义律赶来后也被包围。他们立即派奸细混出重围,带信给广州知府余
保纯说,义勇必须立即散开,否则英军将解除和约,继续攻城,烧掉附近每个村镇。
奕山吓坏了,马上派余保纯带领南海、番禺县令,出城为英军解围。
余保纯打躬作揖,央求群众撤围。可是群众恨透了他,骂他“通夷卖国”。余保纯无所施其伎,就
威胁地主、士绅们说,“如果乡民不退,将来万一有事,要由你们负责”。士绅们害怕了,经不起余保
纯的一吓一压,有的丢下群众溜走,有的帮助“劝散”群众。斗争被卖国的清朝官员和动摇的地主士绅
破坏了。余保纯在人民的哗笑声中,护着义律和侵略军狼狈撤走。
英国侵略军遭此沉重打击,事后义律竟无耻地贴出告示说:“百姓此次刁抗,蒙大英官宪宽容,后
毋示犯。”人民群众马上贴出《广东义民告英人说帖》、《三元里等乡痛詈鬼子词》( 即《三元里等乡
衿耆说帖》)等文告,揭露英国的侵略,痛驳义律的谬论:“其时我们义民,约齐数百乡村,同时奋勇,
灭尽尔等畜类。尔如果有能,就不该转求广府,苦劝我们义民使之罢战。今各乡义民既饶尔等之命,尔
又妄自尊大,出此不通告示。……尔妄言宽容,试思谁宽容谁?”并明确表示:
“我等义民……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恨也!”(《鸦片
战争》第4册第20页)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
打击,有力地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反侵略的主力军。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能够
在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资本主义强盗拼搏的斗争勇
气。它像一面鲜艳的战旗,激励着英雄的中国人民再接再厉,把反侵略斗争进行到底。
77 《南京条约》的签订
“炮口威逼下而订立的”条约
《南京条约》即中英《江宁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的丧权
辱国的条约。 1942年8月29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臻鼎
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汉华丽”号(又译作“臬华丽”或“康华丽”)上签订。
它宣告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马克思指出:这个条约“是在炮口的威逼下订立的”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600页)。《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英国的要求,中英双方在广州和香港继续商
谈,1843年7月22日(清道光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和10月8日(八月十五日),又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
(附海关税则)》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被称为《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也被视为虎门
条约中的一部分)作为对南京条约的补充,这二者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通商口岸贸易的具体章程。这些章
程中涉及的事项本来应该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自己决定的,现在却都按照侵略者的利益而作出了规定。
这两个条约包含着一些在南京条约没有的重要内容。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英国侵略者从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主要内容有:
一、强占香港。英国早就想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一处。鸦片战争爆发前,查顿向帕麦斯顿献策,认
为可以占香港。香港拥有非常安全、广阔的停泊港,给水充足,并且易于防守。
《穿鼻草约》订立不久,英国即已霸占香港。《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将香港割让英国,“任便
立法治理。”从此,香港建立起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侵略中国的重要基地。
二、勒索巨款。中国赔偿英国鸦片烟价六百万万元、商欠三百万元、军费一千二百万元,共二千一
百万元(广州“赎城费”六百万元不包括在内),分四年付清。这笔巨款,相当于那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
入的约三分之一。
三、五口通商。《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在五口
有权驻领事等官员,商人可以自由通商,不受只准清政府指定的“行商”进行贸易的限制。从此,中国
东南沿海各省门户大开,资本主义商品汹涌而来。《虎门条约》还准许英国人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
住。之后,外国侵略者利用这一点,恣意引伸,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直接管理的租
界,并以租界为据点,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四、控制关税。所谓协定关税,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从此,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只要英国不同意,中国就不能增减海关税率。
《五口通商章程》更规定“值百抽五”的低税率,摧毁了关税壁垒应起的保护作用,从而大大便利
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
五、领事裁判权。《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发生“交涉词讼”,或在中国领土
上犯罪,其如何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中国官员无权依据中
国法律进行判处。这种“领事裁判权”制度,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开创了外国人在中国犯罪而不
受中国法律管束的恶例。
六、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应该是缔约国双方的对等权利。但在中英不平等条约里,却只规
定了缔约外国能够片面享受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
人一体均沾”。就是说,以后不管中国给予其他国家任何特权,英国都应该同样享受。后来,中美、中
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也都有同样规定。这样,各国侵略者利害相关,结成了共同侵华的伙伴关系。
鸦片问题在条约上虽只字未提,但实际上达成了允许免税大量输入的默契。对于曾经为英国鸦片贸
易和军事侵略效劳的一小撮民族败类,《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政府须“誊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
如被监禁,也必须“加恩释放”。这样做,不但粗暴地干涉了中国内政,而且保护和豢养了一批卖国求
荣的外国代理人。
《南京条约》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打开了大门,从此各国侵略者接踵而至。
美国在鸦片战争中和英国狼狈为奸。鸦片战争一结束,又趁火打劫,捞取许多侵略利益。1839年林
则徐收缴的两万多箱鸦片中,有1540箱就属于美国鸦片贩子的。 5月间义律不准英商具结,禁止英船进
黄埔贸易时,又是美国人为英国人把货物运进运出,甚至在英国船上插美国旗,运货进口销售。
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又在“中立”的伪装下,派军舰到中国领海,为英国侵略军助威壮胆,充当帮
凶。英、美是鸦片战争前从海道入侵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它们之间有利害冲突,但在掠夺中
国这一点上,又有共同利益。
中英《南京条约》的订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迅速派遣大鸦片贩子家族出身的顾盛为专使,率
舰队于1844年2月到达澳门。盛既以“面见皇帝”相要挟,又以武力相威吓,胁迫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
英,于7月3日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美国不仅获得了英国在
《南京条约》中搜取的一切特权,而且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进一步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由
英国的所谓“秉公议定”到须经美国领事官“议允”,规定美国兵船可以任意闯入中国沿海各港口“巡
查贸易”,以及允许美国在五口建立教堂、医院等。条约的最末一款,还规定12年后修约,为日后向中
国勒索新的侵略特权,预埋了伏笔。《望厦条约》的这些条款,是对《南京条约》的扩展,因而也就更
加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望厦条约》订立后,顾盛趾高气扬地报告美国政府,认为美国和其他国
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门户。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
国,因为它把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
《望厦条约》订立后,法国也派舰队到东方来,强迫清政府于1844年10月签订《黄埔条约》,除取
得中英、中美各约全部特权外,又特别规定了天主教的传教特权,中国不能“触犯毁坏”教堂等条款。
不久,又强迫清政府取消100多年以来的天主教禁令。
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如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普鲁士、丹麦等,也纷至沓
来,要求“共同分享”侵略权益。清政府抱定“一视同仁”的政策,统统给予满足。1849年,葡萄牙赶
走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独立
的国家;战后,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战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战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封建自然
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
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
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
殖民地的中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此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
盾,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反帝
反封建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78 火烧圆明园
近代中国的最大灾难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
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
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
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七十五万英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
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
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
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
贸易,又要扩大对华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
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
益。 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
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
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的1艘“亚罗”号划艇正作启航准备。这时,有
一艘清军的巡逻船急驶而来,广东水师官兵登上划艇,把全船十四名水手挨个盘问身份,并把其中十二
人加以扣留,押到巡逻船上,带回广州。
“亚罗”号原是中国人苏亚成的一艘载重100 吨的划艇,后来被海盗抢走,辗转属于中国方亚明所
有,成了走私船。为了走私的便利,曾在香港当局领过执照,但已过期失效。中国水师搜查走私船,捕
走中国水手,纯属中国内政。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
国船。他还无中生有的捏造说,中国水师上船后曾扯下船上的英国旗,侮辱了英国。因此,他向两广总
督叶名琛发出强硬照会,无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还要向英国道歉和赔偿。
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糜各里率领英国军舰突入省河,向广州进攻,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敌当前,两广总督叶名琛一味妥协,下令不许还击。10月29,日英军攻入广州城,叶名琛慌忙逃命。
1857年春,“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大资产阶级掀起战争叫嚣,英国议会通过了扩大
侵华战争的提案。 3月,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陆海军来中国;同时
向法、美、俄等国发出照会,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10月,法国拿破仑第三
(即路易·波拿巴)也借口“马神甫事件”(即“西林教案”)任命葛罗为全权公使,率领一支侵略军,打
着为“保卫圣教而战”的幌子,继英军之后开到中国。美国和俄国也同意英国的提议,积极支持英、法
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这样,四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于共同的利益,暂时结成了联合侵华阵线,进一
步扩大由英国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0月,额尔金和葛罗先后率领舰队到达香港。美国全权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纷纷赶到香
港,与英、法合谋,研究侵华策略。
12月,英、法组成联军,共5600多人。12月12日,英、法代表分别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照会,要
求进入广州城谈判“修约”、“赔偿损失”,并限10天内答复,不然,则向广州进攻。
叶名琛既不理睬英、法照会,也不作任何战守准备。
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城,叶名琛逃跑,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巡抚柏贵无耻投降。30日,
广州又一次被英法联军占领。
占领广州并不是侵略者的最终目的。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国军舰陆续北上来到大沽。5月
20日上午8时,英法联军照会清政府,限令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清政府不予理会。两小时后,
英法联军悍然以数十只小汽轮和舢板闯进大沽口,向大沽炮台发动猛烈攻击。守炮台的爱国官兵奋起反
抗,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但终因防御薄弱,力量相差悬殊,大沽当天被占。26日,英法联军到达天津
城外,清政府急忙于29日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纱纳到天津,与英、法等国代表谈判,并于 6月26
日和27日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英、法等国得寸进尺,又以到北京换约为名,准备扩大侵华战争。1860年春,英、法军舰陆续开到
中国,并于7月底再次集结大沽口外。 8月1日,英法联军攻占北塘,14日攻占塘沽,21日又攻占大沽,
24日进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恒福到天津求和。但侵略者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谈判中漫天要价,
不断节外生枝,使谈判失败,英法联军逼近北京。 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攻下八
里桥。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䜣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22日清晨,咸丰皇
帝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
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
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
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 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
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十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 亦称
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
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五千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
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
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
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
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
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
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
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
艺术品,价值达三千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
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
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
大火连烧三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
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10月13日,英法侵略军攻占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
10月18日和19日,这伙强盗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等几处属园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并进行第
二次大焚烧,烧毁了上述几处属园的殿阁建筑。
这时,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竟下谕“只可委曲将就,以期保全大局”。奕䜣秉承此旨意,全盘接受
英、法提出的条件,于10月24日和25日分别与额尔金和葛罗在礼部大堂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1月14日又同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也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更为深重了。
79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
太平天国革命是19世纪中叶爆发的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的农民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战时军费七千万元和对外赔款二千多万元,全部都加到了
广大农民和其他生产者身上。又由于各级官吏的层层盘剥和地主阶级转嫁摊派,农民的实际负担数倍于
明文规定的提税。再加上银价上涨及连年水旱灾害,大批人民衣食无着,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因之农
民的反抗风起云涌,遍及全国,其中尤以两广和湖南斗争最为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平天国革命在
广西爆发了。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领2万多名群众在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作
“太平军”,洪秀全被拥立为“天王”。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今蒙山县),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
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确定了纪律,整顿了队伍,改阴历为天
历,初步建立了革命政府。
金田起义一爆发,清政府立即派来军队镇压,清军包围了永安。太平军在永安待了半年,就突围而
出,于 1852年4月离开广西进入湖南。当时湖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太平军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
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等文告,明确提出了推翻清王朝的战斗号召,
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投营报效者“日以千计”,太平军兵力大增。 9月攻长沙,81天未下,主动
撤围北上。在益阳、岳州一带,获得了大批船只炮械,建立了水师。大军沿长沙水陆并进,势如破竹。
1853年1月克武昌,3月占领南京,把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为了巩固天京,又发兵攻占了附近
的镇江、扬州和浦口。太平军建都后,即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
土地,还实行了男女平等政策,禁止买卖妇女和女婢。对外则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否认不平等条约,
禁止贩卖鸦片,反对外来侵略。这些措施,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随后,从1853年5月开始,太平军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各地天地会和捻党也先后发动武装起义与之相
呼应。但北伐由于偏师北进,孤军深入,援师不继而失败。西征则先遇小挫,后由石达开指挥,大败曾
国藩湘军。在天京附近,太平军又大破清军江北、江南两大营。到1856年夏,上至武汉,下至镇江连成
一片,尽在太平军控制下,是为太平天国军事上全盛时期。但就在这大好形势下,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
“天京事变”。9月2日,杨秀清被暗杀,杨秀清的部下也有五千余人中计被杀,后洪秀全又下令诏书,
由石达开回京辅政。次年5月,石达开被逼走,更造成了人心冷淡,锐气减半的局面。“天京事变”,给
太平天国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政变”后,公然和外国侵略
者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人民革命,使得太平军从此进入了十分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
洪秀全为了克服危机,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以及洪仁等一批将领,重新组建了领导核心。1858
年8月,李秀成约集各路将领大会于枞阳,陈玉成也赶来参加。会上,大家“各誓一心,订约会战”。会
后,陈、李联合作战。九月,攻破清军重建的江北大营,10月,大战三河镇,全歼湘军主力李续宾部。
1859年,颁布了洪仁的《资政新篇》。 1860年5月,攻破清军重建的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的围困,
并乘胜东进占领苏、杭,开辟苏浙根据地,革命一度出现重新振兴的局面。西北战场则在陈玉成指挥下
进行了英勇的安庆保卫战。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 1861年9月安庆失守,天京危急。李秀成率军回援天
京,与湘军大战40余天,未能破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险恶的情况下,1862年,太平军还在上海、
宁波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由于农民群众分散的落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散漫性、狭隘性、保守性以及私有观念、政治
浅见等缺陷。他们面对的却是满洲贵族、汉族地主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的强大凶恶的敌人,因此,失
败就很难避免了。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
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人民受到
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
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
国历史上留下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80 捻军起义
中国人的英勇顽强之精神
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
捻军是19世纪初开始活动于皖、鲁、豫一带的农民秘密组织。所谓“捻”,即农村迎神赛会时要搓
捻子燃油,因此得名。他们活动分散,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十人;多者不过二三百人。越是
荒年,人数越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多是一些生路艰难的农民群众。清政府虽一直严禁结捻,
但是由于捻党是分散零星的武装活动,所以还没有把它视为大患。
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淮河两岸捻党纷纷响应。可惜太平军没有很好地发动和组织他们,捻党仍然
是半农半兵、各自活动的战斗力量。1855年黄河大决口(开封以东铜瓦厢),下游改道北流,入大清河。
鲁西南以及皖北、苏北灾害十分严重,农民更加饥寒交迫。同年,捻党首领在安徽雉河集(涡阳)会盟,
推举张洛行(张乐行)为盟主,号“大汉盟主”,有几十万捻党承认他是领袖。从此,张洛行统一指挥下
的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方的友军。捻军的活动使清朝十分忧虑,因为他们的活动地区不是太平军的
长江沿岸,更不是天地会的南方各省,而是活跃在淮河南北,直至山东、河南,迫近清朝心脏地区。因
此清朝常把捻军和太平军并列,称之为“发捻”。但捻军在各方面的水平都远不如太平军:第一,仍然
分散,各自为战,很难统一指挥;第二,以骑兵为主,流动作战,很少和清军打硬仗、大仗;第三,缺
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纲领,连曾国藩都说:“捻匪之人,多志大远不如粤匪”;第四,领导成份复杂。
尽管这样,太平军以捻军为友军,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战绩。1862年,太平天国封张洛行为沃王、征北主
将。1863年,张洛行牺牲,他的侄子张宗禹收复雉河集,继续斗争。
1866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许昌)分成两支:东捻和西捻。东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领导,转战于
中原地区;西捻军由张宗禹领导,进军陕西,同东捻军呼应。
曾国藩和后来的李鸿章看出了捻军的弱点,改变了尾随追打的方法,改为“画河圈地”的新战术,
即利用河流等自然地形,紧缩防线,将农民军挤堵到难以驰骋的狭窄区域,使之发挥不出流动奔袭的特
长。东捻军就是这样被逼到山东半岛登州(蓬莱)、莱州(掖县)一带狭小的地区。此时的捻军已是孤军作
战;捻军的敌人又是中外反动派的联合势力。1867年底,东捻军战败,在转向苏州时,任化邦先被部将
(潘贵升)杀害;赖文光又在扬州被俘(1868年1月)牺牲。
西捻军的主要对手是左宗棠。他们粉碎了左宗棠的包围,回援东捻军,进入山西,打到直隶,兵锋
直指北京。清廷震动,下令京师戒严。西捻军这时(1868年2月)更是孤军作战。他们在冀、鲁、豫三省平
原的作战,削弱了力量。他们的敌人又是李鸿章、左宗棠以及英法侵略者联军,力量对比悬殊。1868年
8月,西捻军被围困在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结果全军覆没,张宗禹投徒骇河而死。
捻军的斗争自1853年开始,坚持了16年的英勇斗争,在北方大地沉重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体现了
中国人民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上一页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