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主编:张秀平 王晓明


 

21 盐铁之议

这是汉昭帝给当时社会注入的一剂强心针

  盐铁之议是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政策的辩论。
  汉武帝在元狩年间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的新经济政策,如统一币制,盐铁和酒类官
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mín) 等,这虽然充裕了封建国家的财政,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
济基础,但是,伴随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尖锐,广大农民的负担愈来愈重。盐铁官营
等政策的弊端,如铁器苦恶,价格不平,主管官吏废公法、谋私利,强征农民冶铁煮盐等等,也直接贻
害农民,加剧了农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致使农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频繁。
  而且依靠盐铁官营等政策所聚敛的财货,无法维持战争的长期消耗。因此,至武帝晚年时,已是“海
内虚耗,户口减半”。另一方面,经过汉王朝的连年出击,匈奴力量大为削弱,边患有所缓和。这些客
观情况,促使武帝晚年的政策发生重大改变。征和四年(前89年)武帝在诏令中指出,此后务在禁绝苛
暴,不得擅兴赋役,应致力农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
  汉武帝在政策上的转变,对于稳定汉王朝的统治是必要的,但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武帝死
后,继位的昭帝年幼,大权掌握在霍光手里。为了保证“与民休息”政策的实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
年)二月下诏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所在。
  贤良、文学与桑弘羊意见不一,他们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之议。
  在盐铁会议上,双方辩论的主要内容有:(1)民间疾苦的原因。贤良、文学认为民间疾苦的根源在
于国家经营盐铁等经济事业,提出废除盐铁,设酒榷,均输官。桑弘羊反对这一主张,认为兴盐铁,酒
榷,置均输,扩大了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经费来源。而且,这些政策便于堵塞豪强大家的兼
并之路,有益于农民。因此,他坚持推行盐铁官营等事业。 (2)对匈奴的政策。贤良、文学主张偃兵
休士,厚币和亲,企图依靠德政的感化维持和亲局面。桑弘羊则认为:匈奴反复无信,不能采用德政感
化,只有通过战争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保证汉王朝的安全。他强调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当世之务,
后世之利”。 (3)关于施政方针和治国的理论思想。贤良、文学信奉儒家的仁义学说,主张德治,认
为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他们一再引证历史教训,批判严刑峻法,指为亡国之道,把严刑峻法看作
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桑弘羊以法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反对德治,主张法治,认为令是教育百姓的,法是督察奸邪的,
有了严刑峻法,百姓就小心谨慎,奸邪自然止息。他所坚持的经济政策和治国方法,都与法家思想相联
系。此外。这次会议上的辩论还涉及农业的基本政策,对社会现状的估计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以及
如何看待古与今的关系问题。西汉桓宽编撰的《盐铁论》,详细记载了盐铁之议的情况。
  贤良、文学是来自社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比较体察社会实况。他们在霍光的支持下与桑弘
羊展开的辩论,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对汉武帝晚年以后经济和政治形势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而提出的
不同的治国政策。经过这次辩论,尽管没有废止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法,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
挫折,贤良、文学活跃一时。根据贤良、文学的意见停止了酒类专卖。“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
肯定,对昭帝、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2 王莽改制

因改革而断送自己命运的王朝,在历史上极为鲜见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
  西汉自宣帝以后,元、成、哀、平四个皇帝都极端荒淫腐朽。朝廷大权落到外戚手里。汉元帝皇后
王政君的几个兄弟,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四人以及侄王莽,先后担任大司马的职务。大司马在当时
是掌握政务军事重权的高官。其他一些重要官职和刺史郡守,也都出于王氏门下。王氏集团从上到下形
成了一股势力。
  汉哀帝死后,汉平帝继位。他是一个九岁的小孩,完全受大司马王莽的摆布。王莽用小恩小惠收买
人心,拉拢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结交官僚贵族。当他认为准备妥当之后,就毒死平帝,立孺子婴为皇
帝,由他辅政,称“摄皇帝”。这样,他还不满足,公元8年,干脆踢开孺子婴,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
把国号改为“新”,篡夺了汉朝的政权。次年改元为“始建国”。
  王莽当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新”朝的统治,打出《周礼》
的旗号,宣布实行改制。公元 9年,王莽宣布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仿照古代井田制,规
定一家男口不满八口而田过一半(900亩),多余的土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的人,一夫一妇可
以受田百亩。同时,他还把私家奴婢改称“私属”,也不许买卖。王莽要推行的所谓“井田圣法”,不
仅没有解决社会土地问题,相反又把农民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不仅没有解放奴婢,而且把占有
奴婢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实质上是复古倒退的改革。
  王莽实行了多次币制改革,使用了金、银、龟、贝、钱、布五物六类,28种货币,称为“宝货”。
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将早已失去货币性能的原始货币,如龟壳、贝壳等拿来使用,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
乱,货币贬值,而每改革一次,就是王莽集团对人民的一次大搜刮。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到他们的腰包。
  王莽还实行了“五均六管”,即在全国几大城市里设“五均司市”负责管理市场,平衡物价,收税
和贷款;实行盐、酒、铁器官卖;钱由政府统一铸造;收山林、池沼和农商、手工业税,表面好似有益
于民,实际是王莽集团的又一次变相搜刮。王莽所用“五均六管”官,都是些大富商。如薛子仲、张长
叔等人,都有家资数千数万。这些人有了特权,便乘机收贱卖贵,投机倒把,大发横财,币制改革已给
商业带来严重的创伤,百姓更是一贫如洗。贫苦农民无处谋生,就连上山打猎、放牧,以及捕鸟、捕鱼、
养家畜、养蚕、纺织,甚至缝补、算卦都要上税。
  除此之外,王莽还多次改动官名和县名。如改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少府为共工,改郡太
守为大尹,县令长为宰。先据《尧典》正十二州名分界,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
名,最后又恢复旧称,他颁行五等爵,滥加封赏,却把受封的人留在长安食禄,有的人因为俸禄无着不
得不佣作为生,更多的官吏则竞为奸利,受贿赂以自给。这些改革不仅不能解决社会矛盾,反而使社会
矛盾加剧。贫苦农民一旦触犯了“新法”,就要被罚为官奴婢。因犯禁被捕,押解长安去服劳役的人一
次竟达十10万之多。在王莽当政期间,还挑起了对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大量征发徭役和物资,
使人民更陷入悲惨境地。王莽却用搜刮来的民财肆意挥霍,大兴土木,修建庙宇。他还托言古时皇帝纳
一百二十女致神仙,将民间女子大批选入宫中,供其淫乐。
  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
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23 赤眉绿林起义

推翻新莽政权,是赤眉绿林起义对历史的巨大贡献

  赤眉绿林起义是爆发于西汉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有的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多的则完全被排
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
  由于封建统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为汉祚已尽,王莽借机篡权。王莽为缓和社会危机,
实行托古改制。
  由于托古改制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加之王莽法禁烦
苛,滥用刑罚,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18年,山东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县(今山东莒县东北)集合饥民百余人起义,占
据泰山,附近农民纷纷响应。不久樊崇的同乡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等都率领群众参加,起义队伍猛
增至数万人。他们以泰山为中心,转战山东,到处捕杀官军,没收地主财物,严惩恶霸地主。
  樊崇领导的起义队伍,都是纯朴农民。他们没有文书,没有号令,也没有旗帜和标识,领袖和普通
老百姓平等相处。其中职位最高的人被称作“三老”,其次是“从事”,再次是“卒史”。这些都是原
来对乡闾小吏的称呼。他们互相之间以“巨人”相称,表示地位平等。他们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
偿创”作为起义队伍的纪律。
  这支起义军屡败王莽的地方军。王莽派太师王匡,率大军前往镇压,被打得落花流水。为了和王莽
军队区别开来,他们把眉毛涂上红色,因此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纪律良好,当时流传的歌谣说:
“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起义武装和王莽官军的爱憎。此后赤盾军活动于今山东、
江苏、安徽、河南诸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声势越来越大。
  在赤盾军起义的同时,全国农民起义军还有铜马、大肜、五校、高湖、檀乡、五楼、富平、获索等
二十余支。其中力量最强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与王莽太师同名)、王凤领导的队伍。他
们以绿林山为基地,因此被称作“绿林军”。
  公元22年,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带发生了传染病。绿林军决定分散转移,由王匡、王凤领一支
人马,向北攻占南阳(今河南南阳),号称“新市兵”;由王常,成丹领一支人马,向西攻占南郡(今湖
北江陵),号称“下江兵”。不久,平林(今湖北随县北)人陈牧也聚集一支队伍响应,号称“平林兵”。
  正当绿林军不断发展扩大的时候,一些地主阶级分子也乘机混入。如汉朝皇族、破落地主刘玄参加
“平林兵”;南阳大地主刘秀率家兵响应,号“春陵兵”。绿林军组织成分复杂了,领导权逐渐被地主
阶级分子所篡夺。
  公元23年五月,绿林军已发展到十万人。他们推选刘玄为皇帝,建元更始,王匡为定国上公,设置
三公九卿,建立了革命政权。接着,王凤指挥八、九千农民军,英勇杀敌,里外夹攻,打败了王莽围攻
昆阳(今河南叶县)的四十二万大军。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长安城内百姓乘机暴动,打
进皇宫,处死王莽。有人把他的舌头割下,因为他说尽了骗人的谎话。“新”朝的罪恶统治结束了。
  刘玄政权建立不久迁都洛阳。第二年又迁至长安。在刘玄迁都洛阳时,赤眉军领袖樊崇亲率起义军
首领二十多人去洛阳,表示对更始政权的信赖和支持。就在这时,刘玄这个没落贵族的地主阶级本性也
开始暴露出来。他日夜在后宫饮宴,先后将农民将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人用计骗进宫中杀害。
  樊崇为了团聚部众,离开洛阳。刘玄又派军队攻打王匡、张卬等及绿林军一些农民出身的领导人。
农民军和刘玄集团矛盾尖锐起来。
  与此同时,混入绿林军的另一地主阶级分子刘秀,到河北发展自己的势力,于公元25年六月建立了
东汉政权。
  赤眉军在樊崇等率领下,分兵两路向西进发,所过之处,给封建统治势力再一次扫荡和打击。公元
25年正月,进军弘农(今河南灵宝南)。这时,义军已扩大到三十万人,樊崇把起义队伍进行了整顿,
分万人为一营,共三十营。这年六月,赤眉军进至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这时由更始政权中逃出来
的一个地主阶级分子,向樊崇劝说立宗室。农民军由于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樊崇从队伍中找出来姓刘
的七十多人,最后以抽签的办法,选出十五岁的牧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年号“建世”,国号“汉”。皇
帝有了,下一步当然要设立文武百官。
  按地位和作用,樊崇是赤眉军领袖,威信最高,因此丞相一职应由樊崇担任。但樊崇不识字,不能
看、批公文,只好由初识几个字,能读懂《易经》的徐宣作了丞相,樊崇作御史大夫,逄安、谢绿分别
做了左右大司马。
  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北),革命政权就这样组成了。九月,赤盾军开进长安,更始帝刘玄投降,被
农民军处死。
  赤眉军进长安后,经过整顿,纪律严明,各营闭门自守,长安附近治安良好。以前因避王莽之祸或
躲更始政权骚扰的长安市民纷纷回来,“市里且满”。但赤眉军不知道怎样管理夺到手的政权。长安的
地主阶级看到赤眉军政权不同于更始政权,不代表他们的利益,都把粮食隐藏起来。赤眉军在长安一年
多,粮食断绝,不得已撤离长安,向西北就食。当时车甲兵马“众号百万”,所过无敌。他们走到陇县
西北的番须山谷中,正遇上天寒大雪,战士衣薄,很多人冻饿死去,只得退回长安,准备东归。这时赤
眉军人人想家,军心涣散,出长安时只有二十万人,一路上又散去不少。公元27年初,赤眉军在崤底、
宜阳一带,被刘秀用重兵包围,被迫投降刘秀。
  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义,旋即被镇压。
  赤眉绿林起义推翻了新莽政权,给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使得西汉后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得到暂时
的缓和。但是,在新的封建统治者所布下的陷阱里,这一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失败了。刘秀窃取
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经过10年时间,先后削平地主割据势力,重建了统一的东汉封建王朝。

 

24 白虎观会议

儒学经典与谶纬迷信的钦定结合

  白虎观会议是汉章帝时(79年)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讨论儒经的异同的一
次会议,会后,章帝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典籍公布,影响深远。
  自西汉初年叔孙通制礼作乐以来,儒家思想渐渐开始得到重视,汉武帝时期,采纳经学大师董仲舒
之议,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经义为汉治法,攻读儒经成了经师们荣显的专门行道。但汉武帝采取兼容
并蓄的态度,对当时有名的儒家学派,皆为其在大学设一讲座,谓之学官。充学官者,并不只是《诗》、
《书》、《易》、《礼》、《春秋》五经。然而,自此以后,儒家学说经政府的倡导,获得了广泛的传
播,越传越多,越传越繁琐。《汉书·儒林传赞》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
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藩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
之路然也。”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鉴于当时诸经分派分支太多,对经义的解释也各有差异的状
况,宣帝乃“诏诸儒讲五经同异,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临制决”史称石渠阁(未央殿北藏秘书的地
方)奏议,这成了封建政权第一套完整的法典。西汉末年,哀、平之际,儒家哲学内部发生经今,古文
派之争,刘歆于皇家图书馆秘室中发现的古字体《春秋左氏传》、《毛诗》、《易礼》等在王莽时代被
立为学官。自此以后,经今、古文二派斗争激烈,你消我长。
  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chèn)”于天下,进一步把儒家经义与“谶纬”图书等
迷信东西结合起来,完成了东汉国教的形式,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谶”与
“纬”连称,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而用以解释一
般性质的儒家经典,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示合二为一。这样,圣经
变成了天书,孔子就变成了神人。到了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把西汉宣帝、东汉光武的法典和国教
更加系统化,这就是所谓的“白虎观会议”。
  章帝建初四年诏引光武中元元年诏书云:五经章句繁多,议欲省减。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倏樊奏
以,先帝大业当以施行。于是,章帝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集会白虎观,讲义五经同
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章帝亲临现场,裁定对错,决定取舍。这样一连数月,
问题才得以解决,这就是白虎观奏议。钦定的奏议,赋予了光武以来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的神学
性与国教化性质。
  作为这次历史性会议结果的集中体现者,是《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等。
《旧唐书·经籍志》说它是汉章帝撰,《新唐书·艺文志》说它是班固撰。实则是班固作为史臣对当时
的白虎奏议加以系统整理的结果。
  《白虎通义》实际就是这次会议的记录。全书共分四卷,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杂以谶纬,将今
文经学与谶纬糅合一起,体现出东汉统治思想的特点。
  从《白虎通义》所引经传来看,它是尽其杂糅混合之能事,将《易》、《诗》、《书》、《春秋》
(包括各家《序传》)、《礼》、《乐》、《论语》、《孝经》以及各种逸文,和图书谶纬混合在一起。

 

25 东汉外戚宦官专政

在腐朽的政风中走向灭亡

  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大。大凡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
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无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
专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立政权后,为防大权旁落,对外戚的防范极严。所以,刘汉政权机制运转还属
正常。章帝死后,其子继位为和帝时,年仅十一岁,难以视政,只好由其母亲窦太后临朝听政。母后听
政,必然要倚重其娘家亲属以为辅助,其兄弟窦宪等掌握实权,由此开始了外戚专政的局面。但是渐渐
年长的和帝开始对其舅父窦宪等不满起来,于是,宦官郑众等趁机为和帝谋划,将窦宪党羽一举收捕,
夺回政权,郑众等宦官因此得以封侯升官,宦官开始得势,这也是宦官与外戚的第一次交锋。此后,东
汉政权就在外戚与宦官的争夺打斗中摇来晃去,皇帝就似任人摆弄的布娃娃,完全成了傀儡。
  和帝死,出生仅百多天的殇帝立,不到数月死。于是,邓太后与其兄弟邓骘迎立年仅十三岁的和帝
之侄为安帝,邓太后掌握大权,引用外戚,但她汲取窦太后的覆灭的教训,尽量恭谨守法,礼待宦官郑
众、蔡伦等人,尚保平安无事,邓太后死,安帝亲政,邓氏一门立遭贬黜,邓骘等兄弟子侄七人被迫自
杀。邓氏被灭,宦官并未得势,安帝又引其母家耿氏,妻家阎氏等外戚掌权,但更加骄横无度,政治也
愈加腐败。安帝死,阎氏掌大权,迎立年幼的北乡侯为少帝,不久少帝病死。对外戚独揽朝政,宦官早
心怀不满,意图夺权,这时见时机一到,宦官孙程等十九人共谋,发动宫廷政变,杀掉阎显及其同党,
拥立济阴王为顺帝,宦官声望陡然升高,他们既被封侯,又被破例恩准可以收养子以传袭爵位。
  顺帝时,以皇后父梁商为大将军执政。梁商死,顺帝又任命梁商子梁冀为大将军执政,东汉的外戚
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败时期。梁冀不学无术,无才无德,向来横行不法。顺帝死,年仅两岁的冲帝立,
梁太后听政,其兄梁冀掌握大权。
  一年后冲帝死,立仅八岁的质帝。质帝幼而聪明,即指斥梁冀为“跋扈将军”。梁冀听了既恨又怕,
觉得这小皇帝不好胡弄,于是支使人暗中毒死质帝。又立十五岁的蠡武侯为桓帝。
  桓帝即位后,娶梁冀之妹为皇后,梁氏更加飞扬跋扈,权震朝野。
  梁冀身为大将军执政,又有皇太后、皇后两个妹妹镇守宫中,许多宦官也是他安插的亲信,皇帝已
处于他监控之下,甚至生命安全也为其掌握。桓帝为了讨好外戚,既增加梁冀封邑,又增加梁冀所领大
将军府的官属,倍于三公;又封梁冀的兄弟和儿子皆为万户侯。梁冀的封户前后共三万户。梁冀掌政,
其妻孙寿也大获封赏,被封为襄城君子,兼食阳翟租税。又加赐赤绂,和长公主相同待遇。梁冀嚣张的
气焰使人望而生畏,不但不敢得罪,而且还必须顺从拍随,凡朝廷百官升迁,都要先到梁家求见谢恩,
然后才敢去政府部门报到任职,太尉李固、杜乔等耿直之士不肯依附他,都被他诬陷处死。文武百官,
顺之者生,逆之者死。他还不惜用诬蔑、下毒、强取豪夺等手段,威吓众人。桓帝曾大会公卿,共议如
何特殊礼遇梁冀之事。有司奏请准许梁冀入朝不趋,带剑上殿,谒赞时不称名,其礼仪比于西汉开国功
臣萧何。以定陶、阳成余户、增其封地为四县,其势比东汉开国功臣邓禹。赏赐金钱、奴婢、彩帛、车
马、衣服、甲第,比于西汉中兴功臣霍光。群臣朝会时,为其独辟席位,凌驾于三公之上。对于这样优
厚的待遇,梁冀心里还不高兴,觉得有司所奏礼薄。
  从此,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政事无论大小,莫不由他谘决之。
  梁冀在政治上无法无天,生活上更是骄奢淫佚。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梁氏为了炫耀其灼天气焰,
大肆修建豪华宅地、园林,皇宫般富丽堂皇,他在首都附近辟猎场,逶迤千里。设兔苑养兔,绵延数十
里,征发吏民费数年工时才得以完成。曾令各地上交活兔,不得有任何损伤,违者死罪。曾有一西域商
人不知禁令,误杀一兔,结果因此处死者竟达十多人。他还将数千良民掠为奴婢,又称之为“自卖人”,
视东汉禁令为废纸。各地贡献给皇帝的珍品,上等者皆选送梁府,剩下者才交皇宫。据统计,梁氏一门
前后有七人封侯,女子七人被封君(相当于侯),两人为大将军,三人为皇后,六人为贵人。娶公主为
妻者三人,文武大臣五十七人,掌权二十余年,拥立三位皇帝,是东汉外戚中无有比拟的权臣。
  外戚灼天气焰引起宦官不满,斗争时明时暗。桓帝为外戚所制,也想摆脱梁冀控制,多得些自由,
所以当梁太后、梁皇后死后,即与宦官唐衡、单超等人策划铲除梁冀。延熹二年(159年),中常侍单超、
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发动政变,将梁氏一门无分老少长幼,尽皆斩尽杀绝,梁冀慌恐自杀,其
他公卿将校处死的数十人,免官三百多人,朝廷的高官几乎被罢黜一空。被没收的梁冀家财,拍卖后得
钱三十多亿,朝廷因此而减当年天下租税之半。
  梁氏外戚是被铲灭了,但是,政权实际上并未回到桓帝的手中,而是为宦官们所掌握,单超、徐璜
等五人因诛外戚有功,同日封侯,世称之为五侯。又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也被封为乡侯。宦官执政,
情况比外戚执政并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加腐败混乱。他们把宗族亲戚派到地方上担任刺史、太守,贪赃
枉法,榨取民财,形同盗贼。单超弟单安为河东太守、弟子匡为济阴太守,徐璜弟徐盛为河内太守,左
悺弟左敏为陈留太守,具瑗兄具恭为沛相,都是为害当地的贪官。徐璜兄子徐宣为下邳令,因求汝南太
守女不得,竟然发吏将其女捕到衙署,用箭射死,埋尸县衙。宦官侯览的哥哥为盖州刺史,将辖区内富
足人家以诬陷手段抓来杀掉,没收其财产装入腰包,前后累计达亿万数。侯览自己霸占他人住宅多达三
百八十一所,良田万亩,还新建府第十六座,并仿皇宫模样,宾客仆从在地方为非作歹,侵扰百姓,劫
掠旅客,地方官稍加干涉,即被罢官,是非完全颠倒。宦官单超早死,皇帝除追封为车骑将军外,又赐
东园秘器,棺中玉具,赠侯将军印绶,并赐国葬。后又派五营骑士、将军、侍御史护葬。由其死可想见
其生。此后,四侯骄横,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
  宦官的贪污无耻和强取豪夺,使老百姓受尽其苦,无法忍受,于是纷纷“起而为盗”,组织反抗。
延熹八年(165年)桓帝立贵人窦氏为皇后。桓帝死,无子。窦皇后与其父窦武迎立十二岁的灵帝,窦太后
临朝听政,以窦武为大将军执政。窦武与太傅陈蕃等谋划诛锄宦官,先控制政府中枢和部分近卫军,又
掌握首都及附近地方政府机构,准备将宦官逐步剪除。但宦官曹节、王甫等先发制人,劫持灵帝和窦太
后,假传圣旨收捕窦武等。窦武拒不受诏,聚兵数千准备抵抗,但最后还是被困自杀。事后,窦太后被
软禁于云台,灵帝完全为宦官所控。本来占尽优势的外戚居然被宦官的突然发难搞垮,可知宦官的势力
在当时是多么之大。
  曹节、王甫诛杀窦武、陈蕃等人后,自相封赏,加官进爵,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令守长,布满
天下。王甫、曹节等死后,宦官赵忠、张让等十二人都任职中常侍,封侯贵宠,世人称之“十常侍”。
灵帝甚至宣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待是我母”。宦官得到了空前的恩宠,他们愈发肆无忌惮,胡作
非为,东汉的政治也愈加混乱。
  东汉后期的政治,一言以蔽之,可谓是外戚宦官政治。这种政治使皇权旁落到外戚和宦官之手,而
皇帝则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形同摆设,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非作歹。惑乱朝纲,为害地方。
不管是外戚掌握也好,还是宦官掌权也好,都是为了满足其自己的贪欲欲望,于政治无补,于社会无益。
相反,只会导致政治更加腐败,经济更加糟乱,人民生活更加痛苦。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
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26 东汉党锢之祸

士大夫政治抗争的第二次大惨剧

  东汉党锢之祸,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打击士人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东汉末年,外戚与宦
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敢豪夺;同时又把持官吏选拔大权,
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途。当时民间流传着嘲
讽官吏选拔制度的打油诗:“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可知在外戚宦官把持下选拔出来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国家命运和个
人前途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对时政提出议论和尖锐的批评,贬抑篡权窃国的外戚宦官,
褒扬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清官廉吏,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清议”,这种清议发展到后来,便酿成了中国
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外戚宦官主持朝政,有气节的士大夫必然退归田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规律,早在顺帝时,士
大夫就曾毁裂冠带,避祸深山。到桓帝时,政治更加黑暗,更多的知识分子逃入乡下或山林,或躬自耕
稼,自食其力;或隐居讲学,苦身修节。表面看起来是与世无争,而透过其表象则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
对外戚宦官当朝的强烈不满。所以,当朝廷安车玄纁,到深山谷中征请他们入朝为官,替宦官政治歌功
颂德时,他们宁死也不肯与宦官为伍,不但不应征,而且进而指斥时政。《后汉书·党锢列传》称桓帝、
灵帝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
题拂,品敷公卿,裁量执政,鲠直之风,于斯行矣。”
  与避居深山或山野的耆年渊德者相对应的,是居于太学年青气盛的青年学生。东汉桓帝年间,太学
生已达三万多人,他们有感于自己家世的零落和政治前途的暗淡。也对宦官当政感到怨恨。于是,以郭
泰、贾彪等为首的一批学生领袖一方面在太学中进行反宦官政治的组织和宣传;另一方面,又吸收社会
上有识有才能者入太学,以扩充自己阵容。因此,太学也成为当时又一政治活动中心,中国的年轻知识
分子第一次出现在政治斗争的前线上。桓帝永兴元年(153年)朱穆任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刺吏,惩除贪官
污吏和权贵。他又以宦官赵忠葬父僭越规制为由,挖坟剖棺查实并逮捕其家属治罪。桓帝闻讯大怒,反
将朱穆判作苦役。因此,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请愿运动。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到宫廷向桓
帝上书请愿,为朱穆喊冤。他们指责“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颠倒是非,滥用
职权。朱穆忠心忧国,深谋远虑。是难得的贤臣。如非要判刑,则我愿代他受刑服苦役。桓帝只好赦免
了朱穆。第一次请愿算是结束了。桓帝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规平羌有功,因宦官徐璜,左悺向其敲榨
货赂不遂,诬陷其侵没军饷,判其服刑苦役。于是,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又发起第二次请愿运动,诣
宫廷上书为皇甫规鸣冤,皇甫规又因而得以赦免。
  处士的横议与太学生的抗愤,给一批中下级正直官吏在精神上和舆论上以极大鼓舞,他们也刚正执
法,制裁宦官及其亲朋。河东太守刘祜的属县令长大半为宦官子弟,百姓患之。刘祜到任,黜其强权,
平理冤狱。苑康为太山太守时,郡内豪姓多不法,苑康奋威怒,施严令,再无敢犯者。南阳太守成瑨与
功曹岑晊诛杀与宦官勾结的商人地主张讯。山阳太守翟超与督邮张俭籍没宦官侯览老家财产。太原太守
刘瓆诛杀贪横放恣的小黄门赵津。东海相黄浮逮捕射杀太守李暠之女的下邳令徐宣一门老幼,并将徐宣
弃市示众。
  在野处士,在朝中下级官吏和太学生三股力量平行发展,交相呼应,遂形成了反宦官斗争的政治高
潮。而这场斗争的首领人物就是出身中下的官吏后官至太尉的陈蕃,司隶校尉李膺等。桓帝初,李膺为
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在其属下任县令,贪残暴虐,为躲惩治,逃到张让家里藏起来。李膺不畏宦
官权势,亲自率吏卒到张让家将其搜捕治法。张让诉冤桓帝,李膺据理驳斥,桓帝只好判李膺无罪。此
后宦官一度收敛,李膺声望更高。当时人们若受到他的接待,则荣称作“登龙门”。
  然而,宦官并没有在那里坐视对手宰割,他们总在伺机反扑。正好发生的张成事件,成为他们发动
第一次党锢事件的借口。史载河内豪强张成善观天文星相,占卜吉凶。他结交宦官,连桓帝也曾向他请
过教。他算准近期将要大赦,乃指使儿子杀人。李膺收捕其子欲治极刑,却正逢大赦当免。李膺愈怀愤
疾,竟不顾大赦令而案杀之。于是,怀恨已久的宦官侯览指使张成的弟子上书,诬告李膺等“养太学游
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庭,疑乱风俗。”桓帝闻听大怒,即下诏逮捕党人,
并向全国公布罪行,以求天下同声讨。其时为延熹九年( 166年)。结果,李膺、范游等二百多人被捕,
“有逃遁不获者,皆悬金购募。使者四出,相望于道。”太尉陈蕃力谏桓帝,指出这种作法“杜塞天下
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焚书坑儒何异?”桓帝听了更生气,竟找借口连陈蕃也罢免了。李膺等在狱
中受审时,故意牵扯部分宦官子弟,使宦官惧怕牵连。窦皇后的父亲窦武不满宦官专权,同情太学生反
宦官运动,太学生乃求助于窦武。窦武乃上疏切谏桓帝,赦免党人不要治罪,否则,将天下寒心,海内
失望。于是,永康元年( 167年)赦免党人二百余人。将其全部罢官归家,并书名三府,终身禁锢不得为
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党人虽然被罢官归田,禁锢而不得为官,但他们却得到了比当官更为荣宠的社会敬仰。范滂出狱归
乡,家乡人迎接他的车多达数千辆。名将皇甫规乃西部豪杰,也觉得自己未能列名党人是一种耻辱。天
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他们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以窦
武、陈蕃等为三君,“君”指受世人共同崇敬。以李膺、王畅等为八俊,“俊”指人中英雄。以郭泰、
范滂等为八顾,“顾”指品德高尚而及于人。以张俭、刘表等为八及,“及”指能引导人追行受崇者。
  以度尚、张邈等为八厨,“厨”指能以财富救助他人。这种相互的激励,使与朝廷权宦们的对立情
绪更为强烈,不但没能使党人屈服,反而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桓帝死后,灵帝立,宦官的权势更大,也愈加腐朽荒淫。
  侯览、曹节、王甫等人与灵帝乳母及诸女尚书,相互奸姘,秽乱宫廷,操弄国柄。太傅陈蕃、大将
军窦武乃谋诛杀宦官,不幸事泄,反被诛杀。由此开始,宦官们有恃无恐,开始对党人大打出手,演出
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建宁二年( 169年)宦官侯览指使人诬告山阳郡东部督邮张俭结党,图危社稷。曹节
趁机示意有关治狱部门将上次的党锢者也牵扯进去。灵帝昏庸,遂准其奏,于是,李膺、范滂等百余人
被逮捕死于狱中,张俭外逃出境才得以幸免。但他外逃途中,曾得到过许多人的冒死掩护,官府沿途追
查,因此成百人受牵累而家破人亡。这时候,仇人间也借机陷害对方,诬指与党人无关者。
  宦官又将天下豪杰及儒学有行义者皆指为党人,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事情至此并
未结束,熹平五年( 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讼冤,认为党人者,或耆拥渊德,或衣冠英贤,皆
宜股肱王室。今乃被禁锢,辱在涂泥,所以灾异屡见,水旱并至。应该解除禁锢,以慰天命。曹鸾的上
书本是好意,哪知皇上龙颜大怒,不但不听劝谏,反将曹鸾拘死于狱。又下诏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
父子兄弟在位者,全部免官禁锢,波及五属。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事件。这次事件打击面更宽,惩治也更
残酷。自此以后,士人忌口,万马齐喑,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几无遗类,社会陷入一片黑暗和混乱之中。
  东汉的党锢之祸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党锢事件。它不同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只坑杀儒生,
禁锢百家思想而独崇法家,也不同于后来的文字狱。它是擅政宦官假借皇帝名义而对朝野反对士人及年
轻学生的全面打击。但这种倒行逆施,并不能挽救其行将灭亡的统治,当士人、学生的“文争”被镇压
下去以后,接下来的,就是平民百姓们不堪压迫起而进行的“武斗”了,党锢不久的黄巾大起义,给封
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使汉灵帝意识到如不解决党锢问题,党人与起义军结合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
中平元年(184年)宣布大赦党人,流放者准许返回故里。至此,党锢问题才算最后解决。

 

27 黄巾起义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里程碑

  黄巾起义是爆发于东汉后期的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拥有成千上万的奴婢和徒附。广大农民丧失土地之后,多数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他们除了交纳高
额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到地主的支配,如充当家兵等,甚至跟随主人迁徙。农民与地主阶级处于
尖锐对立地位。
  由于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反抗。据统计,从公元107年到184年,农民武装暴动就
有近百次。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
可轻。”农民群众就是以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前仆后继,坚持着斗争。
  在封建统治阶级层层控制下,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要进行长期的秘
密准备工作。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由张角利用“太平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发动起来的。
  张角是河北巨鹿(今河北平乡)人。他创立了“太平道”,以行医为掩护,秘密传道,组织群众,
向贫苦的农民宣传“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的平等思想,提出要建立一个财产公有的“太平”世界。
因此,广大贫苦群众拥护他,尊敬地称他为“大贤良师”。十余年间,徒众达十万。
  为了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张角和他的八个弟子,分别活动在青、徐、幽、冀、兖、豫、荆、扬等八
州,吸收了几十万人加入了“太平道”。张角把他们编成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各
方都设“渠帅”为首领,统一在他领导下。 176年,司徒杨赐曾上书灵帝,请求诛杀太平道的渠帅,以
免酿成后患,可见太平道已引起统治阶级的严重注意。
  张角在组织工作就绪后,又亲自到京师洛阳观察政局,并不断地派人秘密搜集情报,寻找最有利的
起义时机。最后,他选定了“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为全国各地同时发动起义的日期。张角又让部
下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他还特别派人在京师洛阳
的寺庙,以及各州郡官府的门上,用白土写上“甲子”两个大字,作为起义的信号和打击的目标。
  184 年二月,张角弟子唐周向东汉政府告密,叛变了农民革命。接着,义军首领马元义被捕惨遭车
裂,洛阳的一千多名道徒也惨遭杀害。张角与宫廷的秘密联系断绝了。东汉政府随即下令搜捕张角。在
这万分紧急的形势下,起义提前爆发了,“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他们分别指挥着农
民起义军。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每个战士头上裹着黄色的头巾为标志,因此被人们称为“黄
巾军”。
  黄巾军斗争矛头直指东汉王朝和地主阶级。他们所到之处,焚烧官府,捕杀官吏,夺回被地主豪强
霸占的土地,释放被囚的群众,开仓赈济饥民。在这支起义队伍中,也有不少劳动妇女参加,她们和男
子一样杀上战场,给东汉官军以沉重的打击。农民军的革命风暴席卷长江南北和黄河两岸。在黄巾起义
胜利的鼓舞下,各地少数民族也纷纷起来,进行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黄巾起义军在对敌战争中,逐渐形成了三支主力部队:一支是张角亲自领导的队伍,活跃在河北一
带;一支是由张曼成领导的,战斗在南阳地区;另一支则由波才领导的,像一把尖刀直插东汉王朝的心
脏颍川附近。他们互相配合,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这时,汉灵帝慌了手脚,惊呼:
“万人一心,其害甚矣!”他急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拼凑了几十万人的队伍,派皇甫嵩、朱儁、董卓
率领,向起义军猛扑过来。各地方的大小官僚和地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联合向农民军施加压力,
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黄巾军面对野蛮凶暴的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搏斗,连续打了许多胜仗。四月,波才领导的颍川黄巾
军,在围攻京师洛阳的战斗中,击败了皇甫嵩和朱儁的四万多东汉主力军。六月,南阳黄巾军攻击了宛
城(今河南南阳市),赶走了新任太守秦颉。张角兄弟亲自领导的河北黄巾军攻占了广宗(今河北威县
东南),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等地。八月,东汉政府被迫发出最后一张王牌,把皇甫嵩调到河北前
线来,两军在广宗相持。
  在这紧要关头,张角不幸病死。黄巾军由他的弟弟张宝、张梁率领,继续与敌人作战。农民军打得
皇甫嵩不敢出营应战。后来,由于他们骄傲轻敌,放松了戒备,遭到了敌人突然袭击。十一月,张梁与
三万勇士战死,五万多黄巾军将士舍身投河,壮烈牺牲,许多随军家属遭到敌人惨杀。与此同时,张宝
指挥的十万大军,与皇甫嵩在下曲阳决战,全部牺牲。
  张角被剖棺戮尸。其他几路黄巾主力军也被敌人孤立包围,分别镇压。
  黄巾军主力被镇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坚持斗争,给封建割据势力和豪强地主以沉
重的打击。黄巾农民大起义,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共持续了二十多年,像这样有组织、有
计划、有纲领、有准备的起义,在中国古代农民史上是空前的。它公开宣布要推翻东汉王朝,建立农民
自己的政权,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显著的进步。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它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
钧之力,沉重地打击了极端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28 三国鼎立

三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精彩的篇章

  从公元 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
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王朝镇压黄巾起义的必然结果,也是东汉末年割据战争的继续发展和
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因为东汉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时,给予了各地军阀和州郡长官以可乘之机,他
们纷纷组织武装,修建坞堡,扩大地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公元 189年,并州牧董卓乘中央外
戚与宦官争权夺利之乱,带兵进京(今河南洛阳),废除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献帝,自任相国,独揽
朝廷大权。这时,在京师为官的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不愿与董卓为伍,遂逃亡地方,号召州郡共同
讨卓。关东一些州郡的牧守,不满董卓专权,纷纷举兵声讨,并推袁绍为各地联军的盟主。当联军进至
洛阳以东时,董卓自知打不过联军,于是在公元190年,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就自动解散了。
  董卓之乱以后,各地军阀趁机割据称雄,各霸一方,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达数十个之多,其
中比较强大的,有冀州(今河北中南部)的袁绍、扬州(今淮河以南)的袁术、徐州(今湖北、湖南)
的刘表、凉州(今甘肃)的马腾和韩遂、幽州(今河北北部)的公孙瓒、江东(今长江以南东部)的孙
坚和孙策、辽东的公孙度以及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的曹操等。当时刘备的势力还不大,
只得到处投靠,没有固定地盘。这些割据势力,仍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残害人民,使社会遭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各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人民群众迫切期
望重新出现安定的局面。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公元 155年生于一个大官僚家庭。历任东汉洛阳北部
都尉、顿丘令、议郎、济南国相、东郡太守等职。他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武装
的,在所有割据势力中,实力最强大,是一位比较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把汉献帝迎往许
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重视发展生产,实行屯田,解决了军队粮食问题。又善于带兵作战,军纪严
明。建安五年( 200年),占据了兖、豫二州的曹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占有幽、冀、青、并四州
(今河北、山西、山东东部)的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进行了一场大的兼并战争。结果,曹
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进而全部占有了青、翼、幽、并四州,大体上统一了我国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妄图乘胜统一南方。又挥军南下,攻打荆州。这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刚
刚死去,他的次子刘琮不战而降。原来投靠刘表的刘备,则与刘表的长子刘琦一道,率领两万左右的兵
力,退守夏口(今汉水入江处)。
  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军队(号称八十万大军),自江陵(今属湖北省)沿江东下,直逼夏口。刘备危
急万分,立即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抗曹(这时,孙策已经病死,其弟孙权继位)。
  孙权深知,如荆州为曹所有,江东也难保全,同意派周瑜、程普、鲁肃等大将率领三万军队,与刘
军共同作战。
  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赤壁山)相遇,因曹军远来疲惫,瘟疫流行,
不习水战,初次交锋失利,退驻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十一月,周瑜
派黄盖向曹操诈降,用战船十艘装满柴草,灌油放火,顺风猛冲曹军水寨,延及岸上营垒。随后,周瑜
和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大败曹军,曹操不敢再战,率残部逃回北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
名战役──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全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曹操回到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势力只能局
限在北部中国。他一方面在洛阳、弘农、颍川、睢阳等二十余处郡国,广泛推行屯田,储备军粮,加紧
训练水军;另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对北方的统治,建安十六年(211年)平定了关中(今陕西中部)马超、韩遂
的作乱,迫使马、韩逃亡凉州。215年,曹军又自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出散关,打败张勇,占领了汉中
(今陕西南部)。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
洛阳,历史上又称曹魏。
  刘备则乘胜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荆州大部分地方,取得了立足之地。建安十六年(即
211年),刘备又向西发展,经过三年的时间,夺取了刘璋的益州,刘璋被迫投降。218年,刘备又率兵进
攻曹操占领的汉中,两军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第二年,刘军攻下了汉中,公元221年,即曹丕称帝的次
年,刘备也自立为皇帝。国号汉,改元章武,建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又称季汉。
  江东的孙权,通过赤壁之战,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统治势力进一步得到巩固,比以前更加强大。这
时,被刘备的大将关羽领导的荆州,位于长江的上游,直接关系孙权统治的安危,对荆州势在必争。建
安二十四年(219年),当关羽攻占了曹操的襄阳(今湖北襄樊),进而围攻樊城时,孙权的势力受到了
严重威胁。于是,他采纳司马懿等人的建议,袭击关羽的公安、江陵等地,俘虏了关羽的家属,关羽败
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被孙军擒杀,从而孙权攻占了荆州全部。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改元黄龙,
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历史上也叫孙吴、东吴。
  从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魏国占有今淮河两岸以北的中原地区和秦岭以北的关
中、陇右、河南之地,西包新疆,东抵朝鲜半岛西北部,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晋,魏亡。历五帝,
共46年;蜀国占有今四川、云南的大部分,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流域的一部分土地。公元
263年为魏国所灭,历二帝,共43年;吴国据有今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等地,
公元280年为晋所灭,历四帝,共59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
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
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
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
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
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29 三分归晋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通过混战兼并,最后形成魏、蜀(汉)、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司马懿是魏国最
有才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足智多谋,通过对吴、蜀的战争,他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事大权。然而遭到
曹爽的疑嫉,迁为太傅,剥夺了军权。嘉平元年(249年)他发动政变,翦除曹氏势力,于是魏国军政大权
完全落入司马氏之手。他死后,其子师、昭相继执政。魏国在司马懿父子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司马昭
为了取代曹魏,计谋先灭蜀,后灭吴,统一全国,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因此,景元四年(263年)秋。便调
动大军灭蜀。
  蜀(汉)国小兵寡,后主刘禅又是有名的昏庸之主。自诸葛亮、蒋琬、费祎相继死后,大权逐渐落
入宦官黄皓之手。
  因此,朝政日非,内部矛盾日趋尖锐。景曜五年(262年),大将军姜维欲诛皓而未能,为了逃避其迫
害,率军屯驻沓中(今白龙江上游,甘肃舟曲、迭部二县境),不敢回成都。次年,姜维闻钟会治兵关
中,准备进攻蜀,表请派左将军张翼、右将军廖化督诸军分守阳安关口(即今陕西勉县老城)、阴平桥
头(今甘肃文县南门外的白龙江上),以防未然。黄皓收到表奏后,询问鬼巫。鬼巫谓敌终不自致。皓
启奏后主,遂寝其事。这就给了司马昭一个灭蜀的良机。
  司马昭估计蜀国的总兵力不过九万,其中驻守成都及其他各郡者不下四万,姜维所领不超过五万人。
只要采取以一路大军绊姜维于沓水,使其不得东顾;另发一路大军由骆谷乘虚袭取汉中,风驰电闪,交
经剑阁直取成都,蜀国就必亡。
  于是这年秋,发兵十八万,使征西将军邓艾统军三万,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县)绊姜维于沓中;雍
州刺史诸葛绪统军三万,自祁山(今甘肃礼县二十公里祁山镇)军于武街桥头(今甘肃文县面门外白水
江上),断维东归之路;镇西将军钟会统军十二万,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进攻汉中。八月,
蜀廷闻魏军且至,始遣廖化将兵往沓中为姜维援军,张翼、董厥率兵向阳安关口为汉中诸城外援,敕汉
中诸围军不要出战,退保汉城(即淝阳县城,在今陕西勉县城东)、乐城(即成固县城,在今陕西固县
城东)。
  九月,钟会分兵三路,由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入汉中。
  汉中蜀军少,很快就被钟会大军占领。邓艾亦分兵三路:使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陇西太守弘
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攻甘松(今迭部县中部白龙江沿岸),邀维之后。维闻钟会大军已入汉中,急引军
东还。时诸葛绪军已占领桥头,不能过,姜维乃以轻军从孔函谷入北道,佯出绪后;绪探知,率军入北
道堵截。维迅速领军过桥头,绪返追之,时隔一日,已不及。维还至阴平(今甘肃文县东部白龙江与白
水江江合流处附近),集合将士,欲赴关城(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听说已破,乃退往白水(今
四川青川县东北白水镇)。与廖化、张翼、董厥等相会,遂合兵守剑阁以拒钟会大军。
  邓艾统军追姜维至阴平,欲与诸葛绪合军经江油(今四川平武县东南60公里涪江西岸的南坝),径
取成都;绪不从,引兵经白水与钟会军合,会密奏绪畏懦不进,槛车归,还军悉属会。姜维守剑阁,钟
会攻之不下,粮道险远,粮草缺乏,欲退军。邓艾上书说:如以奇兵由阴平、江油间道到成都,剑阁蜀
军必然还救,钟会大军就会平安抵成都。他自阴平凿山开道,攀木缘崖,经三百五十公里无人地区。至
江油。守将马邈迎降。艾破诸葛瞻前军于涪;赡退守緜竹,败死;艾遂至成都。刘禅投降,别敕姜降钟
会,蜀亡。
  钟会自以其军未能先至成都,乃密奏邓艾有反状。及至槛车收艾,会复谋王蜀,后为魏军所杀。邓
艾为本营军士放还,也被卫瓘袭斩于緜竹西。这次魏军损失很大,因此没有接着出兵灭吴。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以灭蜀功进爵为晋王。次年,正准备迫使魏帝让位,突然于八月死去。其
子司马炎袭位,继承父志,这年十二月,取代曹魏,是为晋武帝。
  晋武帝的威望、能力不如其父,禅代以后,又有不少人反对。为了安定内部,迟迟不敢灭吴。一直
过了十四年,即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在王濬、杜预等人的催促下,他才发兵。
  吴主孙皓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间(264—280年),“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
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都很尖锐。只是由于晋国内部局势不稳,
吴国名将丁奉、陆抗等尚在,才勉强地维持了十六七年。建衡三年(271年)丁奉死,凤凰三年(274年),
陆抗卒,防御力量衰落,朝政更加黑暗,人心涣散,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在群臣的一再催促下,才下决心灭吴。这年十一月,他命令镇军将军琅
邪王司马伷统军出涂中(今江苏、安徽间之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今安徽)建威将军王戎
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军浮江东
下,东西诸军共二十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为诸军节度。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预向江陵,王浑出横江,攻吴镇戍,均所向克捷。二月,杜预克江陵,
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安县),王濬、唐彬浮江东下,先后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南)、夷道(今宜都
县)、巴丘(今湖南岳阳市),复与胡奋、王戎军共平夏口、武昌,顺流而下,直向吴都建业(今南京
市)。吴人曾于江碛要之处,置铁锁横拦江中;又作铁锥,长几米,暗置江中,逆拒晋舰。王濬作大筏
数十、方百余步,于前开道。铁锥遇筏,辄著筏而去。濬又作大炬,长几米,大数十围,灌以麻油,也
放在大舰前。遇铁锁,燃炬烧之;铁锁很快融化断掉,王濬舰队因此得以通行。
  孙皓闻王浑军南下,令丞相张悌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精兵三万江渡拒战。
结果大败于版板,全军覆没,吴人大震。三月,王濬舰队浩浩荡荡由武昌东下,临近建业,皓派游击将
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拒战;象军望旗而降。吴司徒何植、建威将军孙晏等也纷纷投降。濬军共八万人,舰
队长百里,鼓噪抵石头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得面缚出降。吴亡。至此,中国
又重归于一统。
  在汉末长达八十四年的分裂时期,战争不息,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无穷无尽的苦难,比
之西汉,人口大为减少,生产出现了大倒退。西晋统一之后,社会比前安定,政府又采取一系列措施,
如移吴、蜀稠密的人口于地广人稀的北方,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因此,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都得到
了很大的恢复。总之,西晋的统一,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

 

30 八王之乱

祸起萧墙,自我毁灭

  西晋惠帝时(291—306年),在统治集团内部,即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
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等八个诸侯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
战争,历时十六年之久,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这场恶斗,虽然爆发在惠帝统治时期,可是祸根子却在其父晋武帝司马炎实行的分封制。晋朝的建
立者司马炎认为,自己能够从曹魏手中夺得政权,当上皇帝,是因为曹氏不分封同姓为诸侯王,皇室孤
立无援,缺乏屏藩的缘故。于是,他便在公元256年,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大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并
允许诸王自选本王国内的大小文武官吏。公元277年,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
三等。辖民户2万者为大国,可置上、中、下三军五千人;辖民户1万者为次国,可置上、下二军三千人;
民户五千以下者为小国,置军一千五百人。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
子、男等爵位,他们不仅领有封地,还可以和小王国一样置军。不少诸侯王还兼领中央或地方的军政大
权。他们都是些贪婪残暴的野心家,趁机网罗党羽,扩充军队,各自拉拢一批士族官僚地主,相互倾轧,
妄图夺取帝位。这样,诸侯王国就成为晋朝内部的强大割据势力,最后演出了“八王之乱”的丑剧。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惠帝是个白痴,除了享乐以外,什么事也不懂。时值天下荒乱,百姓多饿死,他得知后竟说:“为
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糊涂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由他的外祖父杨骏辅政,独揽了晋王朝中央大
权。惠帝的皇后贾南凤,是一个有政治野心和阴险毒辣的女人,她不满意中央大权落入杨氏手中。公元
291年,贾后与宫中侍从官阴谋策划,秘召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今河南洛阳),挟惠帝下诏
杀死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其亲族和党羽被株连而死者达几千人。贾后又废黜杨太后为庶人,迫
使她绝食而死。晋朝内部大乱就从这次宫廷政变开始了。
  杨氏集团被消灭后,晋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楚王司马玮因协助贾后政变有功,
乃封为卫将军兼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掌握兵权,亮、玮之间因而经常发生矛盾。
贾后认为亮玮两人皆妨碍了自己专权,便又施展手段,先要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令其率领北军,杀死
南王亮和卫瓘,然后又否认惠帝下过这道诏书,反而以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楚王玮。这样贾后
就完全掌握了晋王朝的大权。
  贾后掌权后,大树自己的党羽,除了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
的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令他们四人共管京城机要。由
于这几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又和贾模等人能“同心辅政”,所以从公元291年至299年的七、八
年间,贾后还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公元299年,贾后与太子司马遹的矛盾又爆发了。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即太子司马遹,是后宫谢玫后
生,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贾后一伙的擅权渐露不满之意,引起了贾后的关注,贾氏的亲党贾谧等人,
又害怕太子得政之后,也像贾后杀杨骏、逼死杨太后一样来对付自己,所以竭力劝贾后废太子。于是贾
后诬谄太子有杀害惠帝和她的企图,废太子为庶人,接着又把太子杀了。太子无罪被害,引起了诸王和
一部分拥护太子的朝臣不满。就在太子遹死后一个月,即公元300年四月,在京师洛阳任车骑将军的赵王
司马伦,借为太子报仇,利用自己掌握的宿卫禁兵,入宫杀掉了贾后和张华、裴頠等党羽,并重用嬖人
孙秀,杀害异己。次年正月,司马伦又迁惠帝为太上皇,自立为皇帝,从此宫廷政变又转变为皇族争夺
皇位的斗争。
  赵王伦篡夺了帝位,马上激起了其他宗室诸王的反对,出镇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的齐王司马冏
首先起兵讨伦,并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冏等的响应。三王联军与伦兵在洛阳附近战斗了两个
多月。结果,赵王伦兵败被杀。同时,司马伦的亲信将领王舆也在京城内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
冏入京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
  司马冏自辅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久专朝廷大权,把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的司马颖和长沙王
司马乂改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这一招,不但导致司马颖与司马冏
关系的破裂,而且也引起司马乂的不满。公元302年十二月,司马卹联合西镇关中的河间王司马冏反对司
马颙。司马颙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冏,双方军队在
京城内展开激战。一时间,飞矢如雨,火光冲天,混战了三天三夜,冏败,为乂所杀。长沙王乂掌握了
政权。
  公元303年八月,司马颙又派大将张方率领精兵七万联合成都王司马颖的二十多万大军,借口司马乂
“论功不平”对京城发动进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洛阳城危在旦夕。这时城内的统治集团开始分裂。
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张方用火活活
烤死了。司马颖进入洛阳,虽然当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据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遥
执朝政,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到邺城。
  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遥执朝政期间,政治腐败,比以前司马冏,司马乂执政时还要坏,大失人心。
因此,东海王司马越统率洛阳禁军,拥戴惠帝讨伐司马颖,结果在汤阴(今河南汤阴县西南)战败,惠
帝被俘至邺城。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县北)。河间王司马颙命部将张方率兵占领了洛阳,
不久,幽州刺史王浚与并州都督司马腾联兵攻破邺城,战争进一步扩大。司马颖挟惠帝出奔洛阳,皆落
入张方之手,又被迫前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公元305年七月,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颙和司马颖败走,相
继被杀。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晋朝大
权最后落入司马越手中。至此,“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是西晋世族势力恶性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凶恶、残忍、毒辣、腐朽等本性
的一次大暴露。这场大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生产遭到破坏,数十万人民丧失了生命,许多城
市被洗劫和焚毁。在洛阳十三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内米价贵到一石万钱,不少人饥饿而死。
人民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诸王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参加这场混
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成都王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让其长驱入邺;东瀛公司马腾引乌桓羯人袭击
司马颖,让其乘机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辽西鲜卑攻邺,鲜卑则大掠妇女,被沉入易水者就有八千人。
从此,大河南北就成为匈奴和鲜卑贵族统治的世界,加深了民族矛盾。因此,八王之乱不久就爆发了各
族人民大起义,西晋王朝也就很快走向灭亡。

 

37 隋文帝统一南北

300年的分裂至此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隋文帝统一南北是发生在隋朝初年的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
  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起,我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在南方,陆续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称南朝;在北方,先是北魏,后又分裂为东、
西魏,接着东、西魏又为北齐、北周所代替,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这几个王朝历史上称北朝。南北朝
就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
  南北朝时期,南北一直处于对峙的状态。到了六世纪中叶以后,南北统一的条件成熟了。几百年中
间,北方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已经逐渐融合在一起了。在北方各族之间,在南北之间,已经不存在严重的
民族矛盾。原来在经济上比较落后的江南地区,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农业和手工业有了显著发展。
随着南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人民迫切要求结束南北对峙状态,实现全国的统一。
  公元 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了周静帝的皇位,建立隋朝。他就是历史上的隋文帝。隋文帝上
台以后,决计灭掉南方的陈朝。
  他首先制造舆论,说自己挥师南下是为了除暴安良。他对仆射高颍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
衣带水不拯之乎?”
  公元 588年三月,隋文帝下伐陈诏,历数陈后主罪恶,并抄写三十万份,散发江南各地。十月,命
杨广率军五十余万,分别从六合(今属江苏)、襄阳(今属湖北)、永安(今四川奉节东)、江陵、蕲春(今
属湖北)、庐江(今安徽合肥)、广陵(今江苏扬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数路出兵。隋军在“东接沧
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的长江沿线对陈发起全面进攻。这一战略进攻的目的在于使
散布在长江中下游的陈朝水陆军队首尾不能相顾,并且使上流陈军无法东下增援建康,同时便于对陈军
分割包围、各个击破。589年正月,隋军发起突然袭击,贺若弼、韩擒虎两军渡过长江,分别从京口(今
江苏镇江)和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向建康合围。
  行将覆灭的陈氏王朝,政治军事一团糟。当许多官员要求采取紧急措施时,陈后主却说:“王气在
此。齐军三来,周师再来,无不摧败。彼何为者邪!”大臣孔范随声附和道:“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
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于是他们醉生梦死,依然故我,连沿江告急文书都不屑过目。等隋军逼
近建康,陈后主先是日夜啼哭,束手待毙,后又出城决战,指望侥幸取胜,结果大败,都城陷落,他藏
至景阳殿的井里,最后连同张贵妃、孔贵妃一起被隋军俘获。二月,全境皆平,隋得州三十,县四百,
户五十万,人口二百万。
  之后,隋文帝还平定了地方豪族的叛乱。陈亡之后,江南士族高门虽大都北迁,但梁陈时正在扩大
势力的地方豪强以及所谓“溪洞豪帅”却仍然保有实力。隋朝派到江南的官吏都是北方人,不尊重地方
豪强的特权。豪强们认为统一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开皇十年(590年)冬,遍至陈朝旧境的反隋暴动爆发。
当时谣传隋朝要把所有江南人全部迁入关中,豪强们因此得以纠集民众,大股数万人,小股数千人。隋
朝派遣杨素为行军总管,领兵镇压。统一是大势所趋,分裂割据不可能真正获得江南人民的支持。豪强
们各踞一方力量也分散。隋军将其各个击破,大约次年即告平定。士族高门的北迁和这次镇压,沉重打
击了江南的割据势力。
  西晋末年以来,南北长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尖锐的民族矛盾。北朝后期,鲜卑贵族的门阀化,尤其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汉族杨氏代周以后,象征民族矛盾的鲜卑
政权亦告消亡,南北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当时,隋的经济、政治及军事力量都比陈强。于是,结束近
三百年分裂状态的历史任务便由隋来完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又重新建立起来。

 

 

 

上一页 下一页 >>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