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也是形成地理环境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因为,它与组成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关系十
分密切。温度变化及风力、雨力等外力作用,也可以改变地形的高低和起伏;因而,不同的气候条件,
也会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例如,湿润多雨地区以流水地貌为主,干旱地区则以风沙地貌为主,严寒地
区又以冻融及冰川地貌为主。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也是极其显著的,降水量的多寡及季节变化,
直接影响到以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河流的流量及水位变化,降水强度也影响到河流的含沙量;气温的高
低,影响到河流是否结冰及结冰期的长短等。另外,气候对土壤性质、植被类型的影响也很大。因此,
在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时,不仅要了解组成地理环境要素之一的气候特征,还要了解气候在形成地
理环境特征中所起的作用。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的自然条件。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类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
同文明进步与衰落状况,都无不与当时的气候状况相关联。气候,同时也是当今时代导致区域性发展差
异的原因之一。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显著,因为光热是植物物质形成的基本因素,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缺
少的条件,所以光、热、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气候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类及耕作制
度也不同。气候也是工业布局应考虑的因素之一,例如,排放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应布置在城
镇和其他居住区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并远离城镇;修建水库时不仅要考虑多年平均的降水量,还要考
虑该地区历史上最大的降水量。
气候是指多年大气的平均状况。多年,一般指至少有30年或更长的记录年代。天气则是指某一瞬时
或某一时段内所观测到的大气状态,是温度、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综合的结果。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
一、气温和温度带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
南北温差大,超过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
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
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
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
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无霜期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无霜期,一般来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缩短。霜期长则作
物的生长期也长。反之则短。
二、降水和干湿地区
1.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特
点。其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
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2. 降水的季节变化及成因: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
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
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其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因季风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
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
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季风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徘徊一个月左右,造成阴
雨连绵的气候,因正值梅子黄熟时节,故称为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
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季风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
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3.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及特点: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递减。我国年均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基隆东南的火烧寮(约 6,558毫米), 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
地中的托克逊。
4.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水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气温的高低,热量的多少,决定这
个地区可能生长什么植物,至于能否生长,还要看水分条件。例如,海南岛全年热量丰富,东部地区降
水丰沛可以生长热带雨林,而西部沿海地区降水少甚至生长仙人掌类的植物。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关系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
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干湿地区。
注:我国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夏季风,因此夏季风的强弱与降水的关系极为密切,降水的年变化
率大,成为我国降水的特点之一。我国的北部及东北部,夏季风强的年份降水多。长江及淮河流域夏季
风太强或太弱都不可能有大量降水,由于夏季风太强,它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锋的前沿(锋面)很快移
到北方,除台风带来的降水外,一般少雨,形成南旱北涝;夏季风太弱,则又缺乏充足的水汽,因而也
不会有大量降水。
附:关于我国气候中的旱涝
旱涝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分布。在干旱方面: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夏旱次
之,个别年份亦有春、夏、秋连旱。秦岭、淮河以南到两广北部多伏秋旱,春旱极少。华南秋冬旱或冬
春旱较多,个别年份有秋、冬、春连旱,但夏旱很少。西南地区多冬、春旱,川西北常有春、夏旱,川
东常有伏旱、秋旱。在雨涝的时空分布上,华南地区最早,四月份就可以出现,但多集中在五、六月,
六、七月涝区移至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七、八月则多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沿海各
省因受台风影响,涝期较长,可持续到九月。我国西部地区较少大面积的涝害。
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与季风进退有密切关系。我国雨带一般出现在夏季风的前沿,故各地旱涝比较
集中出现在夏季风到达前后,如果雨带很弱,则有可能出现多季连旱的情况,例如:华北春旱,是雨带
到达前的一般情况;如果雨季偏迟,则可能发展成夏旱;如果雨带很弱,雨季降水很少,则可能发展成
春、夏、秋连旱,甚至延续到来年春旱。
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
北风,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1.季风和季风的形成
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海陆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习惯上把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
其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
风区。
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气候主要因素有:位置、地形、季风及人类活动。位置影响,指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
响;地形影响,指地势高低和山脉走向的影响;季风影响,指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
主要通过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气候。
位置的影响,涉及到太阳辐射的强度。我国南北共跨约五十个纬度,大陆部分大约从北纬18°至北
纬53°,跨了35个纬度。各纬度太阳高度不同,昼夜长短不同。因此,各地所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北
向南 ≥10℃的积温数从2000℃到9500℃,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
以上。
在研究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时,不可低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因为人类的活动,大片森林
及草木地貌的消失,还有空中高污染排放,都是影响或是潜在的积累性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例
如黄土高原,在四千年前曾是林茂草丰的地方,后因破坏森林,开垦草原,使黄土高原今天成为缺草少
林的半干旱地区。
4. 气候的优缺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气候的主要优点是: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
动植物资源;我国季风气候区广大,雨热同期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
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
我国气候的主要缺点是:受季风强度的影响,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
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四、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不仅本身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而且对加强东亚季风环流起着重要作用。冬季,当西风
带南移控制我国广大地区上空时,青藏高原使 4,000米以下的西风环流分成南北两支。北支在高原西北
部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以后为西北气流;南支在高原西南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转为西
南气流。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汇合向东流去,因此使西风带的范围向南扩展了,其南界可达北纬
15~20°。这就导致了冬季风可以向南扩散得更远。同时,南支西风气流的消长,又是冬夏季风交替的
一个重要因素。5月末6月初,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带消失,夏季风迅速北上,长江流域出现梅雨。到
了10月,西风带南移,南支西风气流重新出现,夏季风退出大陆,冬季风又控制我国广大地区。青藏高
原对东亚大气环流还起一种屏障作用,它直接阻挡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底层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冬季
使西北内陆地区冷空气积聚更快,冷高压势力更强,而且在高原的制约下,冷空气南下的途径偏东,使
东部地区冬季风更为猛烈。夏季的西南季风,在高原的阻挡下,不能深入北上,只能绕过高原,在它的
东南边缘,进入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降水过程。而我国西北地区,则
发展成为干旱少雨的荒漠气候。
青藏高原,在冬季,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
压中心,使西风南支气流加强。同时,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叠加在蒙古高压之上,也更加增大了冬季风的
势力。夏季,青藏高原上空的温度,比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高,结果在高原低层形成热低压,大大地
增强了印度低压的强度,而在高空则形成了全球最强大的高温中心和高压中心。
总之,我国东部地区,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来的海洋气流能长驱北上,冬季强大的冷空气又能席卷东
部广大地区,都和青藏高原密切相关。西北内陆干燥气候,则是青藏高原直接影响的产物。至于青藏高
压势力的消长,位置的移动,对东部地区的旱涝又有影响。如青藏高压位置偏西,则长江中、下游,川
东及贵州多雨,而川西与华北少雨;高压位置偏北,则长江流域大范围严重干旱;偏南则长江流域多雨
偏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