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宣汉篇 第五十七
【题解】
“宣汉”就是宣扬汉代的“功德”。王充在本书《恢国篇》中说:“《宣汉》之篇,高汉于周,拟汉过周”,在《须颂篇》中说:“《宣汉》之篇,论汉已有圣帝,治已太平。”可见他是很看重《宣汉篇》的。王充认为,太平盛世的标准,应当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以此为标准,他把汉代与周代作了对比,认为汉代“四海混一,天下定宁”,疆域广大,荒野变成良田,各民族都有所进步。因此,他明确指出:“周不如汉”。这就驳斥了俗儒“好褒远称古”,认为太平盛世只存在于古代的观点。王充指出,“圣人”也是禀气而生的,“天之禀气,岂为前世者渥,后世者泊哉?”天施气,古今若一,所以“圣人”古今都有,问题在于“世儒不知圣”。至于祥瑞,王充认为汉代并不少见,只是“帝王之瑞,众多非一”,“今瑞未必同于古,古应未必合于今”。但是他尽力在“祥瑞”问题上作文章,把社会的进步又完全归之于封建帝王的所谓“功德”上,对汉代帝王极力作了美化。
【原文】
57.1 儒者称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汉兴已来<1>,未有太平。彼谓五帝、三王致太平,汉末有太平者,见五帝、三王圣人也,圣人之德,能致太平;谓汉不太平者,汉无圣帝也,贤者之化,不能太平。又见孔子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2>”。方今无凤鸟、河图,瑞颇未至悉具,故谓未太平。此言妄也。
〔注释〕
<1>已:通“以”。
<2>引文参见《论语·子罕》。
〔译文〕
俗儒说五帝、三王时期招致了天下太平,汉代兴建以来,没有出现太平。他们说五帝、三王时期招致了天下太平汉代没有出现太平,是由于见五帝、三王是圣人,圣人的功德,可以招致天下太平的缘故;说汉代不太平,是由于汉代没有圣帝,贤人的教化,是不能招致天下太平的缘故。又见孔子说过“凤鸟不飞来了,黄河中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可能是完了”。当今没有凤鸟、河图,祥瑞略欠齐备,所以说汉代不太平。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原文】
57.2 夫太平以治定为效<1>,百姓以安乐为符<2>。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3>,尧、舜其犹病诸<4>!”百姓安者,太平之验也。夫治人,以人为主。百姓安而阴阳和<5>;阴阳和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视今天下,安乎?危乎?安则平矣,瑞虽未具,无害于平。故夫王道定事以验<6>,立实以效,效验不彰,实诚不见<7>。时或实然,证验不具,是敌王道立事以实,不必具验。圣主治世,期于平安,不须符瑞。
〔注释〕
<1>效:效验。指吉祥的征兆。
<2>符:符瑞,吉祥的征兆。
<3>修己:指君王修养自身的道德,认真尽到自己的职责。
<4>其:表推测语气,略与“大概”同。病:感到困难。诸:“之乎”的合音。引文参见《论语·宪问》。
<5>阴阳:阴气和阳气。阴阳和:指气候正常,风调雨顺。
<6>王道:先王之道,古代圣王治国的道理。事:事实,治理国家的实际情况。这里的“事”和下句的“实”,都指天下太平。验:和下句的“效”都指祥瑞。
<7>见[xiàn 音现]:同“现”。
〔译文〕
天下太平是以社会安定作为吉祥的征兆的,老百姓是以安居乐业作为吉祥的征兆的。孔子说:“修养自身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尧、舜大概也还难于完全做到这一点吧!”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天下太平的证明。治理人,就应该以人为主。老百姓安居乐业就阴阳之气和谐;阴阳之气和谐就万物滋生;万物滋生就有奇瑞出现。看看当今的天下,老百姓是安居乐业呢?还是岌岌可危呢?既然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天下就是太平的了,祥瑞即使不齐备,并不妨害它称为太平盛世。所以先王之道用祥瑞作为判断天下太平的根据,如果祥瑞不显著,那就是天下太平的事实还没有出现。但是有时也许天下确实太平了,然而祥瑞未必齐备,所以先王之道又是用事实来作为判断天下太平的根据的,不一定要求祥瑞齐备。圣主治理天下,盼望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并不期待符瑞的出现。
【原文】
57.3 且夫太平之瑞,犹圣主之相也<1>。圣王骨法未必同<2>,太平之瑞何为当等?彼闻尧、舜之时,凤皇、景星皆见<3>,河图、洛书皆出,以为后王治天下,当复若等之物,乃为太平。用心若此,犹谓尧当复比齿<4>,舜当复八眉也<5>。夫帝王圣相前后不同,则得瑞古今不等。而今王无凤鸟、河图,为未太平,妄矣。孔子言凤皇、河图者,假前瑞以为语也,未必谓世当复有凤皇与河图也。
〔注释〕
<1>主:据下文“圣王骨法未必同”,当作“王”。相:骨相。王充认为从人的相貌特征可以看出他的“命”的好坏。参见本书《骨相篇》。
<2>骨法:骨相特征。
<3>景星:参见52.1注<2>。
<4>比齿:即“骈[pián 音蹁]齿”,牙齿不分开,长成一片。传说帝喾“骈齿”。
<5>八眉:即《骨相篇》所说的“眉八采”。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
〔译文〕
象征太平的祥瑞,好比是圣王的骨相。圣王的骨相特征未必都相同,象征太平的祥瑞为什么就应当相同呢?他们听说尧、舜的时候,凤凰、景星都出现,河图、洛书也都出现,就认为以后的帝王大治天下时,也应当出现这一类祥瑞之物,才能称为天下太平。依照这种想法,好比说尧应当像帝喾那样长出比齿,舜也应当像尧那样眉毛有八种颜色。帝王的圣相前后不相同,那么他们遇到的祥瑞古代和现代就不会一样。如果当今的帝王由于没有凤鸟、河图一类的祥瑞,便认为天下还没有太平,这就错了。孔子说到凤凰、河图这类东西,是要借用从前出现过的祥瑞来阐述自己观点的缘故,不一定是说世上应当再有凤凰与河图出现。
【原文】
57.4 夫帝王之瑞,众多非一,或以凤鸟、麒驎,或以河图、洛书,或以甘露、醴泉,或以阴阳和调,或以百姓义安<1>。今瑞未必同于占,古应未必合于今,遭以所得,未必相袭。何以明之?以帝王兴起,命祜不同也<2>。周则乌、鱼<3>,汉斩大蛇<4>。推论唐、虞,犹周、汉也。初兴始起,事效物气<5>,无相袭者,太平瑞应,何故当钧<6>?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7>,藏身破置之路也<8>。
〔注释〕
<1>乂[yì 音义]:安定。
<2>祜:据递修本当作“祐”。祐:福祐,这里指祥瑞。命祐:王充认为帝王禀承的是吉命,兴起时必然遇吉兆。祥瑞“众多非一”,遇到的祥瑞有偶然性,所以帝王兴起时遇到的祥瑞就各不相同。参见本书《初禀篇》。
<3>周则乌、鱼:参见12.1注<2>“武王得白鱼、赤乌”条。
<4>汉斩大蛇:传说汉高祖刘邦夜间行路,斩断了一条拦住去路的大白蛇。参见《史记·高祖本纪》及本书《吉验篇》。
<5>事:指统一天下的实际情况。物气:泛指祥瑞。
<6>钧:通“均”。
<7>守株待兔:语本《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蹊[xī 音西]:路,这里指方法。
<8>罝[jū 音居]:捕捉兔子的网。藏身破罝:出处不明,意与守株待兔相近。
〔译文〕
帝王遇到的祥瑞,多种多样并非一种,或许是凤鸟、麒驎,或许是河图、洛书,或许是甘露、醴泉,或许是阴阳之气调和,或许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现在的祥瑞未必与古代的相同,古代的祥瑞未必与现在的相合,偶然遇上什么祥瑞就是什么祥瑞,不一定古今相沿袭。用什么证明这一点呢?用帝王兴起时,遇到的祥瑞不同就可以证明。周武王遇到的是赤乌、白鱼,汉高祖是斩了大白蛇。推论唐尧、虞舜时的祥瑞,也应当如同周代和汉代的祥瑞不相沿袭一样。帝王刚刚兴起的时候,具体遇到的祥瑞,没有互相沿袭相同的,象征天下太平的祥瑞,为什么应当相同呢?用已经出现过的祥瑞作为标准,去硬套将来会出现的祥瑞,就好比是采用守株待兔和藏身破置的办法一样可笑。
【原文】
57.5 天下太平,瑞应各异,犹家人富殖<1>,物不同也。或积米谷,或藏布帛,或畜牛马,或长田宅<2>。夫乐米谷不爱布帛,欢牛马不美田宅,则谓米谷愈布帛,牛马胜田宅矣。今百姓安矣,符瑞至矣,终谓古瑞河图、凤皇不至,谓之未安,是犹食稻之人,入饭稷之乡,不见稻米,谓稷为非谷也。实者,天下已太平矣。“未有圣人,何以致之?未见凤皇,何以效实?”问世儒不知圣<3>,何以知今无圣人也?世人见凤皇,何以知之?既无以知之,何以知今无凤皇也?委不能知有圣与无,又不能别凤皇是凤与非,则必不能定今太平与未平也。
〔注释〕
<1>殖:经商牟利。
<2>长[zhǎng 音掌]:增长,添置。
<3>问:指对上述议论的质问。
〔译文〕
天下太平,出现的祥瑞各不相同,如同老面姓发财致富,收藏的财物不相同。有的积蓄米谷,有的收藏布帛,有的畜养牛马,有的添置田宅。喜欢米谷的不喜欢布帛,喜欢牛马的不羡慕田宅,就说米谷胜过布帛,牛马胜过田宅了。当今老百姓安乐了,符瑞也出现了,竟然说古代的祥瑞河图与凤凰没有到来,认为天下还不太平,这好比吃稻米的人进入吃稷类的地方,没有看见稻米,就认为稷不属于谷类一样。实际上,天下已经太平了。有人说:“没有圣人,怎么能使天下太平呢?没有见到凤凰,怎么能证明天下太平是事实呢?”质问俗儒并不能识别圣人,凭什么知道当今没有圣人呢?一般人见到了凤凰,又怎么能识别它呢?既然不能识别它,凭什么知道当今没有凤凰呢?确实不能识别有没有圣人,又不能识别凤凰是不是凤凰,那么必然不能确定当今天下是太平还是不太平。
【原文】
57.6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然后仁<1>。”三十年而天下平<2>。
汉兴,至文帝时二十余年<3>,贾谊创议,以为天下洽和,当改正朔、服色、制度<4>,定官名,兴礼乐。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5>。夫如贾生之议,文帝时已太平矣。汉兴二十余年,应孔子之言“必世然后仁”也。汉一代之年数已满<6>,太平立矣,贾生知之。况至今且三百年,谓未太平,误也。且孔子所谓一世,三十年也。汉家三百岁,十帝耀德<7>,未平如何?夫文帝之时,固已平矣,历世持平矣<8>。至平帝时<9>,前汉已灭,光武中兴<10>,复致太平。
〔注释〕
<1>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引文参见《论语·子路》。
<2>“三十年而天下平”七字疑为释上句之语。王充喜于文中解经,语尾定有“也”字。疑“平”字下脱一“也”字。”
<3>二十余年:西汉于公元前206年立国,至汉文帝即位时已历27年。
<4>正朔:夏历正月初一。古代每个新王朝建立时,要向全国颁布新历法重新确定每年的正月初一在哪一天,叫“定正朔”。奉不奉行新历法,是服不服从新王朝的主要标志之一。服色:参见51.12注<3>。
<5>遑[huáng 音皇]:闲暇,空闲。以上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代:当为“世”字。这是唐人避讳所改,今本沿用。
<7>上帝:从西汉高祖刘邦至东汉章帝,实际上经历了十四个皇帝,这里是以三十年为一世,举其大数而言。
<8>持:当作“治”,此亦系唐朝人避高宗讳而改之。
<9>平帝:汉平帝刘衎。在位五年。元始五年(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
<10>中兴:指一个王朝衰败之后又复兴。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圣人兴起统治天下,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经过三十年天下就可以太平了。汉朝兴起,到汉文帝时已经二十多年了,贾谊首先建议,修改正月初一的日子,改变服色,改变各种制度,确定官职名称,兴办礼乐仪式。汉文帝刚登上帝位,谦让说还来不及顾到这些改革。按照贾谊的建议,汉文帝时天下就已经太平了。汉朝兴建二十多年,应验了孔子“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的话。汉朝三十年的年数已经满了,太平已经成功,贾谊明白这一点。何况至今已将近三百年了,说天下还不太平,这就错了。况且孔子所说的一世,是三十年。汉家天下已经历了三百年,十位皇帝功德显耀,说天下还没有太平怎么行呢?汉文帝的时候,本来天下已经太平了,历代都达到了太平。到了汉平帝时,前汉已经灭亡,光武皇帝复兴了汉朝,再次导致了天下太平。
【原文】
57.7 问曰:“文帝有瑞,可名太平,光武无瑞,谓之太平,如何?”曰:夫帝王瑞应,前后不同,虽无物瑞,百姓宁集,风气调和,是亦瑞也。何以明之?帝王治平,升封太山<1>,告安也。秦始皇升封太山,遭雷雨之变<2>,治未平,气未和。光武皇帝升封,天晏然无云,太平之应也,治平气应。光武之时,气和人安,物瑞等至。人气已验<3>,论者犹疑。孝宣皇帝元康二年<4>,凤皇集于太山,后又集于新平<5>。四年,神雀集于长乐宫<6>,或集于上林<7>,九真献麟<8>。神雀二年<9>,凤皇、甘露降集京师<10>。四年,凤皇下杜陵及上林<11>。五凤三年<12>,帝祭南郊<13>,神光并见,或兴子谷<14>,烛耀斋宫<15>,十有余日<16>。明年,祭后土<17>,灵光复至,至如南郊之时。甘露、神雀降集延寿、万岁宫<18>。其年三月,鸾凤集长乐宫东门中树上<19>。甘露元年<20>,黄龙至,见于新丰<21>,醴泉滂流<22>。彼凤皇虽五六至,或时一鸟而数来,或时异鸟而各至,麒麟、神雀、黄龙、鸾鸟、甘露、醴泉,祭后土天地之时,神光灵耀,可谓繁盛累积矣。孝明时虽无凤皇,亦致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23>,金出鼎见<24>,离木复合<25>。五帝三王,经传所载瑞应,莫盛孝明。如以瑞应效太平,宣、明之年倍五帝、三王也。夫如是,孝宣、孝明可谓太平矣。
〔注释〕
<1>封:封禅。参见24.1注<6>。太山:即泰山。
<2>以上事参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3>人:指“人安”。气:指“气和”。
<4>元康:汉宣帝年号,公元前65~前62年。
<5>新平:古地名,在今陕西彬县。
<6>神雀:传说中的一种神鸟。长乐宫:参见50.1注<6>。
<7>上林:参见50.1注<5>。
<8>九真:参见50.19注<7>。
<9>神雀:即“神爵”。汉宣帝年号,公元前61~前58年。
<10>京师:指西汉的都城长安。
<11>杜陵:古县名。西汉元康元年(前65)改杜县置,因宣帝筑陵于东原上,故名。治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12>五凤:汉宣帝年号,公元前57~前54年。
<13>南郊:古代帝王祭天在都城的南郊。
<14>子:据《汉书·宣帝纪》应为“于”。
<15>斋宫:帝王在祭祀前举行斋戒(忌荤腥、戒酒、沐浴更衣)的地方。
<16>日:据《汉书·宣帝纪》应作“刻”。刻:古代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昼夜分为一百刻。
<17>后土:土地神。
<18>延寿:延寿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上。万岁宫:在今山西万荣西南。
<19>鸾[luán 音峦]凤:传说中凤凰的一种。
<20>甘露:汉宣帝年号,公元前53~前50年。
<21>新丰:古县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
<22>滂流:涌流,形容流量很大。
<23>“麟”字前脱一“麒”字。紫芝:紫色的灵芝草。嘉禾:长得特别茁壮、与众不同的禾。
<24>金出:指汉明帝时巢湖(在今安徽)里发现黄金十余斤。鼎见:指汉明帝时,在庐江郡(今安徽庐江县一带)挖出一个铜鼎。以上事参见《后汉书·明帝纪》、本书《验符篇》。
<25>离木复合:《指瑞篇》:“孝武皇帝西巡狩,……又有木枝出复合于本。”
〔译文〕
有人问:“汉文帝时有祥瑞出现,可以称为天下太平,光武皇帝时没有祥瑞出现,称之为天下太平,怎么行呢?”回答说:帝王的祥瑞,前后出现的不相同,虽然没有具体的事物表现祥瑞,但是老百姓安定,风调雨顺,这些也都是祥瑞。用什么证明这一点呢?帝王治理天下太平时,就要登上泰山封禅,这是向上天报告天下太平了。秦始皇登上泰山封禅,遇到了雷雨的灾变,是因为治理天下还没有太平,阴阳之气尚未调和。光武皇帝登泰山封禅,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是天下太平的应验,天下太平了,和气就自然会同它应和。光武皇帝的时候,阴阳之气调和老百姓安定,物瑞等待出现。“人安”、“气和”已经应验,然而论事的人却还不肯相信。汉宣帝元康二年,凤凰停落在泰山上,后来又停落在新平这个地方。元康四年,神雀停落在长乐宫,有时又停落在上林苑,同时九真郡进献了麒麟。神爵二年,凤凰,甘露降落在京城长安。神爵四年,凤凰飞下杜陵县及上林苑。五凤三年,汉宣帝在南郊祭天,神光一齐出现,有时出现在山谷中,照耀斋宫达十余刻。第二年,汉宣帝祭祀土地神,灵光再次出现,灵光出现时的情形和在南郊祭天时一样。同时,甘露、神雀降落在延寿宫和万岁宫。这年三月,鸾凤停落在长乐宫东门中的树上。甘露元年,黄龙来到,出现在新丰这个地方,同时,醴泉涌流不息。那些凤凰虽然来了五六次,或许是同一只凤凰来了几次,或许是不同的凤凰分别到来,麒麟、神雀、黄龙、鸾鸟、甘露、醴泉先后出现,祭祀土地神和天地的时候,神光显灵照耀,可以说是祥瑞繁盛层出不穷了。汉明帝时候,虽然没有出现凤凰,也招致了麒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黄金铜鼎出现,伸出去的树枝又长回到树干上。五帝、三王时代,经传上所记载的祥瑞,没有一个超过汉明帝的。如果以祥瑞来判断天下是不是太平,那么汉宣帝、汉明帝时的瑞应已加倍胜过五帝、三王时代了。如果是这样,汉宣帝、汉明帝时可以称作天下太平了。
【原文】
57.8 能致太平者,圣人也,世儒何以谓世未有圣人?天之禀气,岂为前世者渥,后世者泊哉<1>?周有三圣,文王、武王、周公,并时猥出<2>。汉亦一代也,何以当少于周?周之圣王,何以当多于汉?汉之高祖、光武,周之文、武也。文帝、武帝、宣帝、明帝,今上<3>,过周之成、康、宣王。非以身生汉世,可褒增颂叹,以求媚称也。核事理之情,定说者之实也。俗好褒远称古,讲瑞上世为美<4>,论治则古王为贤,暏奇于今<5>,终不信然。使尧、舜更生,恐无圣名。
〔注释〕
<1>泊:通“薄”。少。
<2>猥[wěi 音伟]:众多。
<3>今上:当今皇帝,指汉章帝。
<4>依文例“瑞”下宜有“则”字,方与下句“论治则古王为贤”对文。
<5>暏:当作“睹”,形近而误。
〔译文〕
能够招致天下太平的,是圣人,俗儒凭什么说当代没有圣人呢?上天供给气,难道由于是前代的人就供给多些,是后代的人就供给少些吗?周代有三位圣人,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同时纷纷出现。汉朝也是一个朝代,凭什么圣人应当少于周代呢?周代的圣王,凭什么应当多于汉代呢?汉代的汉高祖、光武帝,可与周代的文王、武王相比。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以及当今皇上汉章帝,都超过了周代的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宣王。并不是因为自己生活在汉代,就随意夸大赞美汉代,以博得君王的宠幸、赞赏啊。是为了考察事理的真情,判断论说者的实际情况。世俗喜好赞美称颂远古时代,说祥瑞就认为古代的为好,论治理天下就认为古代的帝王贤明,在当今见到卓绝的帝王,却始终不相信。即使尧、舜再生,恐怕也不会获得圣人的美名。
【原文】
57.9 猎者获禽,观者乐猎,不见渔者,之心不顾也<1>。是故观于齐不虞鲁<2>,游于楚不欢宋。唐、虞、夏、殷,同载在二尺四寸<3>,儒者推读<4>,朝夕讲习,不见汉书·谓汉劣不若。亦观猎不见渔,游齐、楚不愿宋、鲁也。使汉有弘文之人<5>,经传汉事,则《尚书》、《春秋》也。儒者宗之,学者习之,将袭旧六为七<6>,今上上王至高祖<7>,皆为圣帝矣。观杜抚、班固等所上汉颂<8>,颂功德符瑞,汪濊深广<9>,滂沛无量<10>,逾唐、虞,入皇域<11>,三代隘辟<12>,厥深洿沮也<13>。
〔注释〕
<1>之:当是“人”字之误。顾:当作“愿”。“不愿”与下文“不虞”、“不欢”,义并同。又下文“游齐、楚不愿宋、鲁也。”可证。
<2>虞:通“娱”。喜欢。
<3>二尺四寸:参见11.3注<1>。
<4>推:推究,探索。推读:认真钻研。
<5>弘文之人:学识渊博、善于写文章的人。
<6>旧六:指原有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书。
<7>王:即“上”字之误而衍,当删。
<8>杜抚:杜叔和,东汉人,以门徒众多著称于时。班固:参见38.16注<4>。汉颂:歌颂汉代功德的辞赋。
<9>汪濊[wèi 音畏]:形容水又深又广。汪濊深广:形容帝王的功德深厚。
<10>滂沛:水流湍急。
<11>皇:指三皇。
<12>辟:通“僻”。偏僻,鄙陋。
<13>厥:其,指夏、商、周三代。洿:同“污”。停积不流的水。沮[jù 音剧]:低湿地带。
〔译文〕
打猎的人猎获了禽兽,旁观的人就对打猎感兴趣,由于没有观看到捕鱼的人,观者的心理就不会向往这方面的事情。所以在齐国观光就不会喜欢鲁国,在楚国游览就不会喜欢宋国。唐尧、虞舜、夏代、殷代的事情都记载在二尺四寸大的经书上,读书人认真钻研,早晚互相讨论学习,由于经书上看不到关于汉代历史的记载,就说汉代不行,比不上唐、虞、夏、殷几代。也就如观看打猎没有看见捕鱼,游览在齐国、楚国就不羡慕宋国、鲁国一样。假使汉代有擅长写文章的人,把汉代的历史写成经传,那就会和《尚书》、《春秋》一样受重视了。读书人尊崇它,做学问的人温习它,将会接续原来的六经而成为七经,从当今的皇帝往上推到汉高祖都成为圣王了。看杜抚、班固等献上的歌颂汉代功德的辞赋,颂扬汉代的功德祥瑞,像汪洋一样又深又广,像急流一样永无止息,超过了唐、虞时代,进入了三皇时代的崇高境界,连夏、商、周三代也显得很浅陋,它们的深度只不过像低洼的泥塘罢了。
【原文】
57.10 “殷监不远<1>,在夏后之世<2>。”且舍唐、虞、夏、殷,近与周家断量功德。实商优劣,周不如汉。何以验之?周之受命者文、武也;汉则高祖、光武也。文、武受命之降怪<3>,不及高祖、光武初起之祐;孝宣、明之瑞<4>,美于周之成、康、宣王。孝宣、孝明符瑞,唐、虞以来,可谓盛矣。今上即命,奉成持满<5>,四海混一,天下定宁。物瑞已极,人应订隆<6>。唐世黎民雍熙,今亦天下修仁,岁遭运气<7>,谷颇不登,迥路无绝道之忧<8>,深幽无屯聚之奸。周家越常献白雉<9>,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10>。周时仅治五千里内,汉氏廓土,收荒服之外<11>。牛马珍于白雉,近属不若远物。古之戎狄<12>,今为中国;古之裸人<13>,今被朝服<14>;古之露首,今冠章甫<15>;古之跣跗<16>,今履商舄<17>。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夫实德化则周不能过汉,论符瑞则汉盛于周,度土境则周狭于汉<18>,汉何以不如周?独谓周多圣人,治致太平。儒者称圣泰隆,使圣卓而无迹<19>;称治亦泰盛,使太平绝而无续也。
〔注释〕
<1>监[jiàn 音鉴]:通“鉴”。借鉴。
<2>后:君王。夏后之世:夏朝。引文参见《诗·大雅·荡》。
<3>怪:怪异,指祥瑞。
<4>“明”字上亦当有“孝”字。下句“孝宣、孝明符瑞”,有“孝”字可证。<5>奉成持满:形容继承了前代功业,各方面都很完善。
<6>人应:表现在人事方面的瑞应,指上文的“人安”。订隆:疑当是“斯隆”之误。
<7>运气:指自然运行的灾害之气,即本书《恢国篇》中的“无妄气”。
<8>迥[jiǒn 音g窘]:边远。
<9>越常:亦作“越裳”或“越尝”。参见18.5注<12>。
<10>匈奴:参见9.5注<6>。鄯[shàn 音善]善:古西域国名,本名楼兰。王居扞泥城(今新疆若羌县治卡克里克),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内附。哀牢:古国名,在今云南保山市怒江以西,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国王贤栗始和东汉交通,受汉封号,建立朝贡关系。东汉明帝时在那里设置了哀牢、博南两县。
<11>收:据本书《别通篇》“汉氏廓土,牧万里之外”,应作“牧”。牧:治理,控制。荒服:参见25.2注<5>。
<12>戎狄: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13>裸人:指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还不具备穿衣服条件的少数民族。
<14>被:通“披”,穿。朝服:朝见皇帝时的礼服。
<15>章甫:一种成年男子戴的帽子。
<16>跣[xiǎn 音险]:赤脚。跗[fū 音夫]:脚背。跣跗:赤足。
<17>商:应作“高”。形近而误。高舄[xì 音细]:厚底鞋。
<18>度[duó 音夺]:估量,计算。
<19>迹:追寻踪迹。无迹:无法妨效。
〔译文〕
“殷代的借鉴不必到很远的时代去寻找,就在夏代可以找到。”故且抛开唐、虞、夏、殷几代不谈,就近和周代比较功德。实事求是地评定优劣,周代比不上汉代。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周代承受天命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汉代则是汉高祖和光武皇帝。周文王和周武王受命时出现的祥瑞,赶不上汉高祖和光武帝兴起时出现的祥瑞;汉宣帝和汉明帝时出现的祥汉,好于周代成王、康王、宣王时代。汉宣帝和汉明帝时出现的祥瑞,从尧、舜以来,可以说是最盛的了。当今皇帝即位,继承前代功业各方面都很完善,天下统一,全国安宁。祥瑞之物已经多到了极点,表现在人事上的瑞应同样兴盛。唐尧时代百姓和睦融洽,当今也是天下讲求仁义道德。尽管遇上了灾害之气,谷物颇为歉收,可是远行没有被拦路抢劫的忧虑,偏僻的地方也没有坏人聚集。周代有越常进贡白野鸡,当今有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周朝所管辖的区域不超过五千里,汉朝开拓疆域,控制了最边远的荒服之外的地区。牛马比白野鸡珍贵,近处缴纳的东西不如远方的贡物珍贵。古代西北的戎狄,现在变成了中原的诸侯国;古代的裸人,现在穿上了朝服;古代光着头的人,现在戴上了帽子;古代赤足的人,现在穿上了厚底鞋。把沙石地改造成肥沃的田土,把强悍不驯的人教化成良民,把高低不平的土地铲得很平整,教化不臣服的人成为平民,这不是天下太平而是什么呢?依据事实判断在道德教化方面则周代不可能超过汉代,若讲到祥瑞的出现则汉代比周代兴盛,计算国土区域则周代比汉代狭小,汉代为什么不如周代呢?偏说周代圣人多,治理天下达到太平。世儒称颂圣人过高,使得圣人卓越无比而无法仿效;称颂天下大治也太过分,使得太平之世断绝而无法延续下去。
〔共92頁〕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