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物 >> 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

 

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

 

2022年06月24日 繁星读书网整理编辑

  

  砂原惠,日本人,1933年,出生在日本九州地区福冈县的家中,父母都是日本人,5岁就跟随父亲到了中国的东北,15岁参加了解放军,经历过辽沈、平津战役,后来还随军跨过了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2021年6月24日傍晚,砂原惠同志猝然离世,享年88岁。

  


  随父来到“伪满洲国”

  砂原惠,日本人,1933年出生在日本九州地区福冈县,父母都是日本人。他5岁时,随父亲到了中国东北,在阜新落户。父亲的工作是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研究矿物质,收入稳定,一家人衣食无忧。当时,砂原惠人在中国,接受的却是纯正的日式教育,老师传授的都是军国主义理念。但砂原惠父亲的思想是反战的,这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积极的影响。

  少年的坎坷命运

  1945年,砂原惠考上了阜新中学,但父亲没有同意儿子在阜新上学,将他送到了大连第二中学就读。大连港口通达,交通方便,一旦日本战败,砂原惠就能很快回到日本国土。这是他们父子商量好了的,可他们终究没能躲开命运的安排。

  1945年7月,也就是日本战败前一个月,为日本天皇工作了半辈子的砂原惠父亲在阜新倒下了,主要原因是受辐射刺激太严重。茫然无助的砂原惠急忙奔赴阜新家中,去见父亲最后一面。不久,日本天皇无条件宣布投降。

  父亲去世时,砂原惠才12岁,这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失去了保护伞,且茫然地看着四处奔散的日本驻华人员。砂原惠父亲的徒弟为这一家制定了粗略的返日计划,打算先到葫芦岛,乘船而归。当他们流亡到辽宁北镇县的一个镇上,又不得不滞留下来。无依无靠的一家人,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生存,母亲帮别人缝补衣服,砂原惠给别人放猪放牛挣口饭吃。

  “其实苏家街有很多人都知晓我们不是中国人,但他们没有欺负我们,还给予我们许多帮助”,许多年后的砂原惠这样说着。确实如他所言,当时辽宁的许多百姓都非常包容他们一家,经常送些吃的穿的过去。虽然日子辛苦,每天都很累,但他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渐渐地他和当地百姓融为了一体,在他的意识中自己就是个地道的中国人了。

  砂原惠受中国文化影响颇大,他很喜欢《三国传》里的张飞,于是改姓张,名字叫张荣清。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拥护共产党,支持解放军。

  当时砂原惠一家住在辽宁省北镇县六台子村,以贫雇农的身份也分到了土地。可以想象,当时一无所有的砂原惠一家,是多么的吃惊、震撼、感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让小小年纪的砂原惠亲身体验了新旧时代的变迁。他真心感谢人民解放军,知道这是一支实心实意为着老百姓的队伍。

  “我见过关东军,也见过国名党的中央军,共产党的八路军,体验了新旧时代的变迁。亲历了这么大的时代变动后,看到别人还没解放,就想要去解放别人”由此,这个日本年轻人决心跟着中国共产党的部队走,去解放那些还在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真正落实了成为中国人的步伐。

  可是刚丧夫不久的砂原惠母亲坚决不同意儿子参军,她认为当兵打仗就是死路一条。可15岁的砂原惠却突破重重困难,虚报两岁,成为了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九军的一名战士,后来被整编为步兵170师,被划入第四野战军。



砂原惠(中)和战友们


  加入解放军的砂原惠不敢有半分懈怠,夜以继日地刻苦训练,身体不算强健的他却是解放军里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砂原惠积极战斗,很多次都差点牺牲在战场上,但他始终没有退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本来有机会返回日本,但他选择留下来,继续战斗。

  由朝鲜战场转调东北老航校

  1950年年底,砂原惠所在部队开赴朝鲜战场。他所在连队接到的任务是侦察、勘探地情,为一座机场的修建做准备。

  按照规定,日本不是朝鲜战争的参战国,日本人不能出现在战场上。不过,此时的砂原惠在经历了辽沈、平津战役后,已经完全把自己视作中国人。“我填表的时候填的就是中国人。”砂原惠说,部队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情况,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也做好了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准备,甚至写好了遗书。

  1953年,中日双方就日侨归国问题达成一致。“张荣清”至今仍对当时部队首长找他谈话的场景历历在目。“小张,你是什么人?”这位张姓政委问。“我是军人,一个中国的军人,革命军人。”张荣清回答。“不是吧?你是不是日本人?”张政委问。

  一来二去,“张荣清”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也由此离开了朝鲜战场。



胸挂多枚军功章的解放军战士砂原惠


  东北老航校,中国空军的摇篮,是砂原惠人生旅途的下一站。

  这所位于牡丹江的航校,以原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的林弥一郎部,也就是关东军空军王牌部队骨干为班底组建而成。原来,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原驻辽东侵华日军航空大队,在大队长林弥一郎的率领下,归降东北人民自治军,并愿为新中国培养空军力量。其所率人员以及掌握的军备和技术,曾为建设东北老航校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共产党优待俘虏、尊重人才的政策下,很多日籍空军技术人员成为教官,受到人民解放军的特殊优惠待遇。当时,由东北老航校培养出的160余名中国飞行员中,有23人参加了1949年的开国大典,驾驶飞机飞过天安门上空。更有王海、刘玉堤等一大批战斗英雄在抗美援朝战斗中打掉美国王牌飞行员驾驶的战斗机,在世界空战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为保家卫国立下赫赫战功。

  组织安排砂原惠到东北老航校政治部日工科工作,一方面负责与日籍官兵的沟通,另一方面借机补习日语,为归国做准备。在中国生活的时光,让砂原惠几乎忘记了日语。

  初到东北老航校的砂原惠并不适应。“我一看都是日本人,还给鬼子吃白米饭,根本就接受不了。我们在朝鲜战场上吃的是什么东西啊?他们都是日本鬼子啊!”砂原惠甚至绝食两天以示抗议,“我当时的思维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国士兵的思维了。”航校领导了解到砂原惠的思想状况后,向他解释了老航校建立的前因后果,“说我们应该可以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战斗”,“我脑子里认为领导说的都是对的,也就慢慢接受了这一现实情况。”

  1955年3月,在华生活17载的砂原惠离开中国,随大批日侨返回日本。不过,他的弟弟妹妹由于已经在中国娶妻生子或嫁为人妇,暂时留在了中国,砂原惠很是羡慕。

  落叶归根:我是一个中国人

  1955年年底,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访日科学代表团受邀赴日。砂原惠作为日方翻译接待了郭沫若一行,这也是他回到日本后得到的第一份工作。

  之后,砂原惠开始正式致力于中日交流:1956年到1958年间,中日双方先后在北京、上海、东京、名古屋、福冈、广州、武汉等多地举办两国商品博览会,作为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一员,这些旨在促进两国友好交流的博览会上,都出现了砂原惠的身影。“我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在中国度过,这奠定了我人生的大方向,对我影响太深了。”

  为此,在1967年听从朋友建议在日本注册名为“新新贸易”的外贸公司,从事中日两国外贸生意时,砂原惠特意将注册时间选在7月1日,“这一天是党的生日”。

  由于不擅讨价还价,加之日本当局的不待见,贸易公司最终亏空关张。但砂原惠的最大成就,促成了日籍解放军老战士代表团的访华。

  和砂原惠不同,那些曾经效力于中共部队的日籍军人,在回到日本后多数境况惨淡。“空军部队有几个教官,回到日本以后没有了姓氏,家族不允许他们使用原来的姓氏,无奈只能改成老伴的姓氏。还有很多拥有技术的,回到日本以后哪里都不要,找不到工作,有的只好做了出租车司机,有的只能在仓库里帮人看管仓库、点数。”砂原惠说,“这种情况在返日解放军老战士中很常见。”



晚年的砂原惠再次来到中国


  于是,借着一次回到中国的机会,砂原惠在饭桌上,向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空军上将刘振起提出了一个请求,即邀请日籍老八路军、老解放军战士回到中国看一看。“中国现在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可是他们看不到。说到底,一句话,能不能让他们在死之前,再回中国看一看?”砂原惠说。

  刘振起当场拍板:“干吧!”

  2010年7月28日,抗战胜利65周年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3周年前夕,史上首个日籍解放军老战士代表团应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之邀访华。首批36位团员,均为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日籍老战士及其家属子女。

  作为访华团的秘书长,砂原惠至今都对代表团受到的高规格待遇而感动:他们先后受到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梁光烈上将的接见。“我们还应邀出席了国防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建军83周年招待会。”砂原惠说,日籍老战士们被安排到位于招待会中心线上的第四桌就座,“第三桌是老将军,第五桌是当年的英模。”日籍老战士、代表团团长花园昭雄,当时感慨地说。“我感觉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他曾是四野47军后勤部政治处的一名政治干事。

  “我还没有走完自己的路,要继续往下走。”遗憾的是2021年4月,这位日籍老解放军战士砂原惠同志猝然离世,享年88岁。他最后的遗愿就是落叶归根:我是中国人,死后能葬入中国。不敢奢求太多,但求自己的一半骨灰能回归中国。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