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医疗与卫生 >> 中国古人第一次发现血循环
  

 

中国古人第一次发现血循环

 

──《内经》在解剖生理学上的贡献

 
文/任应秋 繁星读书网整理编辑


  《史记》扁鹊仓公列傅说:古时候有个著名的医生,名叫俞跗,他的本领很好,能够在人体上开刀,作大手术。先把皮肤割破、再解开肌肉,修理血管、结扎筋脉、洗涤肠胃、探视脏器,甚至脑髓亦可以截开来看。

  古代是否真有俞跗这样一个医生虽不可考,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时人,他能写出这样的事,可见秦汉以前便有了懂得解剖的医生。据说我国还有一部最早的医书──《医经》,那上面有许多关于人体生理解剖知识的记载,这本书在汉朝还存在,后来不知怎样就失传了。

  我国现存的另—部对人体组织有详细记载的古老医书叫做《内经》。相传这部书是黄帝、雷公、歧伯、俞跗等人讨论医药的笔记,实际上是后人总结秦汉以前我国医学的成就而写成的。只是假托黄帝的名,以图引起读者的重视。从《内经》的内容、文气和作者的思想来看,可能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而是几个人先后写成。它诞生的年代大概是秦汉时期,而完成于东汉。

  《内经》里的“灵枢经”说:人体生活着的时候,从皮肤外面可按摩到体内各个脏器的位置;死后可以解剖开来看,举凡某些脏器生长得坚实,某些脑器组织较脆弱;某些脏器大或小;某些血管长或短;那种血液清洁,那种血液不清洁;胃囊能装多少东西,肠管能容多少东西。这些大概数字,都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没有通过实践,当然不可能作出这个结论。

  古人解剖衡量的结果怎详呢?可以肯定的说是相当精确的。《灵枢经》中就明确地记载着:从唇到齿长九分,嘴宽两寸半;从齿到会厌三寸半,有容五合量那样大;舌头重十两,长七寸,宽两寸半;咽头重十两,宽两寸半;从咽到胃长一尺六寸,胃是纡曲形,伸长来量,有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直径五寸,可容三斗五升食物;小肠的后方附着背脊,偏左呈环形状,是纡回叠起的,它接近回肠的部分,外面附着脐部,向上纡回构有十六个小弯,大两寸半,直径八分弱,长三丈二尺;回肠适当脐部,向左纡回叠似地通向下面,大四寸,直径一寸弱,长一丈一尺;广肠在后方,与回肠是衔接的,大八寸,直径两寸强,长二尺八寸。整个肠的回曲,约有三十二个小弯。

  古代度量衡和现代有很大不同,但把以上的度量按照王莽时代的尺寸计算:胃长二尺六寸,约为60公分;小肠长三丈二尺,约为737公分;大肠长一丈一尺,约为353公分。现在我们知道胃大弯长约40公分左右;小肠700公分左右;大肠200公分左右;从咽门到胃一尺六寸,约为37公分,与现代确数亦相差无几。所以我们肯定地说,古人解剖技术是相当精确的,绝不是一个概念。

  最值得称道的是,祖国医学最迟在秦汉时期便发现了血循环的道理,这伟大的发现,仍是记载在《内经》里的。《内经》里的“素问说”:血管是储藏血液的,血液在血管中不断地流行着,它流行的路径,由于血管在体内是环形的生长着,因此血液亦呈环形流动,没有片刻休止,血液为什么能流行不停住呢?是由于心脏在不断地冲激。人们在左乳下可以看到有跳动情况:甚至有的把衣服都激动了,达就是血液能够流动的发源地方。

  血液不停的环周流行,对人体有什么益处呢?“灵枢经”说:血液流行,主要的作用是输送营养料,凡筋骨关节等等地方,只要不缺乏血液的营养,自然就运动自如了。这些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一直到今天,还是非常精确的。

  不仅只此,“灵枢经”还明白指出体内有两种不同的血液:阴气多的血液,滑利而喷射力强;阳气多的血液,色暗而浊,喷射力小。现在我们知道体内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两种,较大的动脉,因为血压高,所以喷射力较张;静脉血压低,喷射力便弱。动脉富含氧,色泽鲜洁;静脉富含二氧化碳,色泽便暗浊。那末,含阴气滑而射的是动脉血,含阳气而暗浊的,是静脉血了。

  史书里曾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莽捕杀反对他的以翟义为首的党人,叫医生和技术好的屠手共同来解剖尸体,把尸体的脏器都拿来一一的衡量,如心脏、肝脏有多重?肠管有多长?都记载下来,各个不同脏器的形象,亦分别描绘清楚,同时用又细又长的竹丝穿在血管中去,探视血管究竟是从那里起那里止的?有人问他为什主要这样做呢?他说,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人体内部的情况,使其能更好地治疗疾病信。这些历史事实说明祖国的解剖生理知识,是经过实际观察研究得来的。

  但是,我们看看欧洲医学,英国哈维在公元1628年,即明代崇祯元年,才发现心脏的作用在于维持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这点知识,他是花费了17年的工夫,才得到证明的,假使他有机会学习中国医学,岂不是要省却许多精力吗?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