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毛泽东专题 >> 毛泽东与湖南“湘雅”
  
        

毛泽东与湖南“湘雅”

 

原题:百年湘雅: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湖南不为人知的“秘密”

文/黄珊琦 2015年12月26日 来源:《湘见》 繁星读书网整理编辑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这位伟人叱咤风云的一生中,与“湘雅”有着几次不寻常的交集。 湘雅医院始建于1906年,由美国雅礼协会在中国创办,初名“雅礼医院”,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之一。

  今天,是伟人毛泽东诞辰122周年纪念日。我们谨以此文缅怀伟人。

  青年毛泽东在“湘雅”主编新湖南

  在中国现代史上,当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要爆发的1919年4月,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湘雅医学院前身)学生自治会就创办了《学生救国报》。它是“五四”前后,湖南高校中最早、全国高校中较早的周双刊之一。

  当时的湘雅学生为积极发扬民气奔走呼号,既罢课两周声援“五四”运动、六三运动,又深入工农民众,开办工人夜校,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反对封建压迫。

  《学生救国报》至第四期起更名为《新湖南》。《新湖南》有月刊和周刊两种,月刊是杂志,周刊是报纸,一张一张的,版式大小同现在的长沙日报完全相同,只不过是直行而已。”“每期印一千份,除在省内发行外,还远销北京、浙江一带”。《新湖南》在编辑龙伯坚的主持下发行至第六期,感到独木难支。他怀着对毛泽东文章、思想的钦佩之情,与编委李振翩、张维商定,邀请毛泽东主编《新湖南》。毛泽东欣然答应。于是《新湖南》周刊自第七期起由毛泽东任主编。



  毛泽东主编《新湖南》后,通过刷新办刊宗旨和亲自撰文,大大加强了《新湖南》的革命性。由于毛泽东在《新湖南》上每期都刊有自己执笔的政论文,继承了《湘江评论》的战斗精神,正面揭露和抨击了张敬尧的暴行统治,基于当时国内外和本省的一些重大问题或分析批判、或评论、或杂感,使读者们受到极大的政治启发和思想教育。

  毛泽东主编《新湖南》,提高了刊物的声望,对他本人而言,编辑医科学校的刊物则是个理想的“掩护”场所,既可避免当局的怀疑,又为他提供了一块宣传进步思想和革命主张的阵地。不幸的是,《新湖南》在出至第十一期时就遭到了《湘江评论》同样的厄运——被张敬尧军阀政府所查封。尽管《新湖南》在毛泽东主编后只发行了短短几期,但已为它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扩大了湘雅在全国的影响,为当时的湖南大学生运动指明了方向。震撼和鞭笞了当时的军阀政府,有力地配合了北京乃至全国的“五四”运动和“六三”运动。

  建国后,毛泽东两次家书推荐湘雅医院

  “湘雅医院诊治不好,北京也不见得能诊好。”这句话来自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一封家书里。说起这封信的来由,要回到1952年。毛泽东老家韶山的慰生六婶和堂弟毛泽连(又叫毛润发)在长沙治病,曾致信时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要求赴京治病。对此,毛泽东在回信中写道:“润发贤弟:五月八日的来信收到。你的眼病脚病未好,甚念。仍以在家养治为宜,不要来京。因为湘雅医院诊治不好,北京也不见得能诊好。”



(毛泽东曾多次介绍亲友到湘雅医院看病)

  同年十月,毛泽东致信毛宇居:“毛泽连来信叫苦……兹寄人民币三百万元,以一百万元为六婶葬费,二百万元为泽连治病之费。请告他不要来京,可到长沙湘雅医院诊治,如湘雅诊不好,北京也就诊不好了。”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能读出毛主席对湘雅医院的了解和信任。

  毛泽东雨夜背妻子赴“湘雅”,岸英选择在“湘雅”出生

  在这两封家书中,毛泽东对“湘雅”评价甚高。他之所以如此信任“湘雅”,因为他早年即与“湘雅”过往甚密。毛泽东的第一个儿子在“湘雅”出生、妻子杨开慧也曾在这里医治。

  1922年10月24日,当杨开慧生长子毛岸英时,他们就选在湘雅医院进行。杨开慧与毛泽东夫妻感情笃厚,她生毛岸英,事关母子安危,毛泽东能将大小两人之生命维系于“湘雅”,可见他对“湘雅”的医学技术是完全信赖的。

  还有一年,湖南农村闹痢疾,时任湘雅医学院校长的颜福庆用西医治疗,效果极好。因此,他的美名传遍乡里乡外。有一天,下着瓢泼大雨,门诊处突然来了一个年轻人,高个儿,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他背着身患痢疾的妻子来求医,两人全身湿透,女的脸色灰白。病人本已患痢疾,再受大雨风寒,雪上加霜,危在旦夕。颜福庆见状,也顾不得雨水扰人,急扶病人上床,进行抢救。在颜福庆精心治疗下,病人日见好转,家属高兴,颜福庆自然也高兴,颜福庆还免收了病人所有的医疗费用。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宴请全国知识界知名人士。宴席上,毛主席特地点名颜福庆,请他坐到自己的右边。酒酣时,毛主席饶有兴致地谈及当年他背夫人杨开慧求医的往事,也许是颜福庆救治过的病人太多,故而一时想不起来,经毛主席再三提醒,才依稀记起这淡忘了的一幕,他想不到自己治愈的是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更想不到毛主席还记在心中。

  “湘雅”专家参与伟人遗体保存

  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2000多年前的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王鹏程等湘雅医学院相关科研人员主持了古尸的研究工作。正是这一项目的成功完成,为湘雅人参加伟人毛泽东辞世后的遗体保存奠定了基础。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当夜,湖南省卫生厅和湘雅医学院领导来到王鹏程家中,传达了中央请其参加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消息。9月10日晚,王鹏程等专家赶到人民大会堂,立即聚集在一起,研究安放遗体的具体事宜。

  9月11日清晨3点,警卫战士用一个宽大的担架抬着毛主席的遗体缓缓地来到了吊唁大厅,王鹏程和其他几位专家立即走到毛主席遗体旁,仔细观察,然后测定室内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待一切工作就绪后,这时已是凌晨5点钟了。上午10点多钟,吊唁活动开始。为了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专家组一直守候在人民大会堂。他们轮流值班,每隔2小时,到主席遗体旁观察一次。

  吊唁活动第一天,由于主席遗体是敞开放的,虽然开动了全部的制冷设备,但川流不息的人群不断散发出热量,哀乐铜管乐器中喷出的热气,大厅的强灯光。都使室内温度很难控制在15℃以下,不利于遗体的保护。专家组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改为播放哀乐,控制灯光总量,遗体由敞放改为加盖玻璃罩。

  吊唁活动进行到第四天,王鹏程等专家又突然接到通知,毛主席的遗体要长期保存。10月8日,中央做出决定,兴建毛主席纪念堂,将水晶棺移入纪念堂,供广大人民长期瞻仰。中央对毛主席的遗体保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变性,不变色,不腐蚀,不霉变,不脱水,不分解。要做到“六不”很不容易,但又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专家们深感责任重大。

  按照中央的要求,王鹏程等专家经过反复讨论,拟定了遗体长期保存的方案,大家收集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再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1977年5月4日,毛主席纪念堂建筑工程终于顺利完工。随后,毛主席的遗体被安放在纪念堂,至今日。

  毛泽东,这位曾经和湘雅人并肩作战的勇士,选择湘雅迎接孩子出生的父亲,背着妻子来湘雅求诊的丈夫,在人生的终点,湘雅这位与他相交多年的老友又为他做好最完美的规划。湘雅和毛主席的故事,每件事情都不大,但每件事情都透着彼此之间的温情和信任,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勾起我们的回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授权湘见发布 原文作者:黄珊琦 文字统筹:武海亮)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