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吴祖光首次于报界披露毛泽东词《沁园春·雪》 |
|
──纪念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发表70周年
2015年12月16日 繁星读书网整理编辑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重庆是大后方文化人聚集之处,一些不满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有志之士,在交往中形成了若干带政治色彩的文化沙龙,“二流堂”便是其中之一。
做为一个深受“五·四”精神熏陶的进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正在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任编辑,经常出入“二流堂”之中,与画家黄苗子经常碰面并成为好友。
1945年8月10日傍晚,重庆传来日本政府准备投降的消息,当夜全城狂欢,次日重庆多家报纸都在头版登出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国内和平成为各界的期盼。
在这种形势下,迫于内外压力,国民党当局被迫取消了战时以“防止泄露军机”为名实行的新闻检查制度,特务活动也在表面上有些收敛,民间报刊算是多少有了一点发表不合官方意愿的作品的自由。
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报纸《新华日报》发表了一首柳亚子对毛泽东所作《沁园春·雪》的和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报上有“和词”,却见不到所和对象,有兴趣者便急于找到未发表的原词欣赏。不少人向《新华日报》询问索要,答复均是未经作者同意不便公开,而毛泽东已于10月11日返回了延安,如请示则往返费时。
这种委婉的拒绝,反倒更助长了众人的好奇感。
吴祖光当时也是诸多好奇者之一,他反复打听,很快从自己的朋友、画家黄苗子处抄到一份毛泽东的词稿。据黄苗子说,这又是从“小民革”负责人王昆仑处抄到的,不过其中有缺漏之处。
当时重庆还传出其他手抄本,吴祖光又从另外两处抄到此词,将三稿相对,终于得到一篇完整的但个别字句尚有出入的词稿。
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是1936年2月率红军东征渡黄河前夕在清涧县袁家沟所写。在重庆谈判期间,“阔别羊城十九秋”的老友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诗,毛泽东便以此词书赠,并附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书赠柳亚子的这首词,毛泽东共写了两份,其中有一件写在“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笔锋雄劲,堪称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这首后人熟悉的名篇全文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这首《沁园春·雪》气势博大恢宏,与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的咏雪诗词相比较,无论是在构思立意上,还是在气魄力度上都有天壤之别。精于诗词的柳亚子看到这首词后,连呼“大作,大作”!
10月11日送别毛泽东之后,柳亚子又反复吟诵这首词章,情不能抑,诗兴激扬,在10月22日以“次韵润之之咏雪作”为题,填词《沁园春》一首为和: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土,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慨;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下天地,把握今朝。
柳亚子做出这首和词后,连同毛泽东原词一同送到《新华日报》要求发表。此时,周恩来在重庆领导中共代表团,出于某些考虑,他和其他一些同志不同意发表毛泽东的词稿,只安排发表了柳的和词。对此,柳亚子在随后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所写的跋文中说明了其中原委:
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中共诸子,禁余流传,讳莫如深,殆以词中类似帝王口吻,虑为意者攻讦之资;实则小节出入,何伤日月之明。固哉高叟①,暇当与润之详论之。余意润之豁达大度,决不以此自歉,否则又何必写与余哉。情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恩来殆犹不免自郐下之讥欤?②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耳!
在这篇跋文中,柳亚子说明“中共诸子”担心有人会以“类似帝王口吻”为由对毛泽东的词攻击中伤。柳亚子却认为不必如此顾虑,毛泽东既然愿意把词写给他,就不应禁止发表。大概出于这种观点,他把这首词的原文向王昆仑等友人“流传”出去,黄苗子正是从王昆仑处抄来交给吴祖光的。
吴祖光看到这首词后,马上认为:“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近苏辛词派,但是找遍苏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他认为:“这样的稿件是可遇难求的稿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稿件啊!”
在蒋介石独裁统治下,一家民营报刊公开发表毛泽东的词稿并附加赞语,毕竟需要些勇气,吴祖光却全无畏惧。此时,也有人从另一种角度劝吴祖光,说毛泽东本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写旧体诗词,《新华日报》正是为此只发表柳亚子的和词而不刊登原词。吴祖光却表示,《新华日报》是中共党报,当然要受党的主席约束,而自己编的是一家民营报纸,发表这首词又有何妨?
1945年11月14日,吴祖光以《毛词·沁园春》为题,率先在陪都重庆《新民报》副刊显著地位,向社会公开发表此词,并加“按语”云:
“毛润之氏能诗词似尠③有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氏④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⑤,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时首次披露的“毛词·沁园春”⑥
《新民报晚刊》上登载出毛泽东的词,立刻轰动山城。尤其11月28日《大公报》转载了毛唱柳和的两首咏雪词后,全国各大城市许多民营报纸也争相转载,广为流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和词、论文、乃至其他样式的文章纷至沓来,涌现于不同性质的各种报刊,衷心赞颂与恶意中伤相交,笔枪舌剑针锋相对。这场文坛风暴的掀起,吴祖光起了重大作用。他当时的态度也很鲜明,即在报上公开称颂毛泽东的词“睥睨六合,气雄万古”,“气魄之大乃不可及”,这在国统区那种环境中是非常难得的!
当年只要略懂些诗词的人,都能看出《沁园春·雪》是以词咏志抒怀,说明在“如此多娇”的神州大地上,只有共产党人是“今朝”真正的“风流人物”,对以往的帝王将相以至国民党政权都是极大的蔑视。
这首词历来被大陆教科书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但此词传到蒋介石的侍从室,据说立即引起蒋的震怒。
蒋介石找来同乡心腹、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央政治局会议秘书长、总统府国策顾问、被称为“国民党内一支笔”的陈布雷。
蒋介石问:“布雷先生,你看毛泽东这首《沁园春》词,是他作的?”
陈布雷点头回答道:“是的。”
蒋介石又问:“你觉得此词写得如何?”
陈布雷回答说:“气度不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应该说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
蒋介石再追问:“难道就没有不尽如人意处?譬如在音韵方面,对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
不料,陈布雷从诗学角度如实对蒋介石说:“我细细看了看,没有什么毛病。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因为是诗词,也只好这样说了。据我所知,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是非常精通的,填词作诗,算不得什么难事。”
蒋介石听了非常生气,他说:“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
陈布雷回答说:“这个嘛,倒是有的。”
蒋介石:“那好,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诗词的名义,批判他的“帝王思想。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
一时间,重庆的媒体开始向毛泽东发起“口水攻击”。
当时,国民党中宣部还曾通知各地各级党组织,要求会咏诗作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并告之,中央将在写得好的词作中选择几首意境、气势和文笔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发表,将毛词比下去。
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的词刊发后不长时间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和平日报》、《文化先锋》、《益世报》等报刊登出了此类词近三十首。
没想到,当陈布雷捧着一叠征集来的词稿请蒋介石过目时,蒋介石不屑一顾地说:“你们的词,带有一股从棺材里发出来的腐臭味,怎么能和毛泽东比?”
以《沁园春》词牌为唱和形式进行的这场文坛大战,堪称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和文学史上一大奇观。
当年国共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还扩展到文坛之上。当时共产党方面的军事实力比国民党逊色一筹,在心理上却取得了巨大优势。
蒋介石统治之腐朽,其文化颓废没落,在诗词咏唱上也居于下风。中国革命力量政治上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在这场诗词大战中表现为意气风发,赢得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向往,预示着不久将天下归心。
由于当时全国的媒体掌握在国民党手中,共产党一直被宣传成土匪、草寇。毛泽东诗词的突然发表,引得全国几百家媒体竞相转载,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和文化形象,从心理上瓦解了国民党高层。他们发现毛泽东竟然是位大文化人,蒋介石显然不是对手。按今天的话讲,作为引发这场文坛大战的吴祖光,为共产党做了一次最具影响力的成功包装,为改善共产党的文化形象贡献巨大。
为此,他得罪了国民党,遭到蒋介石的通缉追捕,东躲西藏,险象环生,被迫亡命香港。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吴祖光藏到了如今澳门特首何厚铧家中,得到了其父港澳著名爱国人士何贤先生的掩护,在香港从事影剧业。
“二流堂”的人们,也都各自东西。但是,他们的政治取向选择,在国共之间的文坛和战场交锋之初,其实就已经注定。
注:
编者按:此文原作者为徐焰,原题“吴祖光与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本次转载有删节增附。繁星注释。
①固哉高叟:语出《孟子·告子章句下》。此喻指那些像高叟一样的用不开窍的脑袋来理解诗词的人。
②郐下之讥:此指没有必要的评论与见解。见典故“郐下无讥”。此句意为:在“情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情况下,恩来大概还免不了要考虑那些低俗的见解吗?
③尠[xiǎn]:同“鲜”。
④氏:代词,此处为文言中省略用法,代指前面所称“毛润之氏”。文言中,在所关注、论及的人名后面加“氏”,表示强调和重视。
⑤法:效法,效仿。
⑥首次披露的“毛词·沁园春”中,虽然词句上完整,但个别字尚有出入,如:“共比高”应为“试比高”,“山河”应为“江山”,“稍欠”应为“稍逊”,不过也基本符合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