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盖云“齐故仪同□公孙墓志”。志云:君讳肱,勃海条人。祖,仪同三司,青州使君。父,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领军。君以皇建二年终于晋阳第里,时年九岁。天统二年葬于邺北紫陌之阳。众家跋文,多以“公孙”为氏,因疑肱是略孙②。然略,
人③,与志言“勃海条人”者不合。志盖“公”字上有空格,似失刻其姓。原文当云“齐故仪同某公孙墓志”也。按北齐天统以前,勃海条人为领军者,天保间有平秦王归彦④,天统初有东平王俨⑤。《魏书·高湖传》云:归彦,武定末,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安喜县开国男。又云:父徽,永熙中赠冀州刺史,则与志之“青州使君”不合。又《北齐书·归彦传》云:以讨侯景功,封长乐郡公,除领军大将军,领军加大,自归彦始。而志云“中领军”。《北齐书·武成帝纪》云:河清元年秋七月,冀州刺史,平秦王归彦据土反,诏大司马段韶,司空娄叡讨擒之。乙未,斩归彦并其三子。而志云“威名方盛”,皆不合。俨,亦领军大将军,又武成帝子,更非其人。《魏书·高湖传》又有仁、昋⑥,皆赠仪同三司,青州刺史。仁子贯⑦,不可考,入齐以后不可知。昋子永乐,弼,《北齐书》有传,皆不云为中领军⑧。然志云“勃海条人”,又云“龙子驰声”,又云“终于晋阳”,“葬于邺”,皆似北齐帝室。其时领军归彦以河清二年二月解⑨,俨于天统二年始见于史⑩,其间四年
史阙,不知何人。故终疑肱为高氏,而史阙有间,不能得其祖父之名,姑识所见于后,以俟深于史者更考焉。
【注释】
①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题、标点。写作时间未详。
《□肱墓志》,出土于河南安阳。志石已佚,盖则犹存。志铭共十八行,行十八字,正书。全文如下:
□肱墓志
君讳肱,字如肱,勃海條人也。门资磐石之固,世保维城之业,祖,仪同三司
,青州使君,秉德含弘,采蘓在物。父,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领军,专总禁闱,威名方盛。观夫珠潜溟海,璧润荆山,不有高深,孰蕴灵异。君神情桀立,崖岸恢举;龙子驰声,凤雏飞誉。曹童测舃之妙,未为通识;王孺鉴虎之奇,谁云智勇?思叶风云,调谐金石;进退有度,容止可观。雅俗伫其风规,家国俟其梁栋。而垂天未效,奄从不秀。以皇建二年十一月廿六日终于晋阳之第里,时年九岁,天统二年二月廿五日葬於邺北紫陌之阳。嗟乎,居诸互始,屡移岸谷。寒暑交谢,每易荣枯。是用勒石泉扃,庶遗芳不朽,乃为铭曰:
璧出荆山,玉自蓝田。虽云重宝,不雕不妍。
岂如令质,其锋迥出。问望堂堂,德音帙帙。
是称孺子,实标通理。辩日未俦,论月非拟。
鹏翰渐就,豹变垂成。南山砍下,北海将征。
忽为异世,奄閟泉扃。千秋万古,空挹余声!
②
关于肱为公孙氏的说法,如清代端方《匋斋藏石记》卷十二:“按《魏书·前废帝本纪》:普泰二年‘三月丁丑,加骠骑大将军、北华州刺史公孙略仪同三司。’略由骠骑大将军加仪同三司,与肱父之官肳合。疑肱父即略。”杨守敬《壬癸丁戊金石跋》:“‘祖仪同三司青州使君父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领军’,而不书祖、父之名,亦金石变例。按《魏书·公孙邃传》:‘出为使持节、安东将军、青州刺史’,肱祖似即其人。”
③ 按鲁迅手稿中“人”字前空二格,当是待补的地名。
④
归彦:高归彦,字仁英,勃海条(今河北景县)人。北朝魏宁西将军、凉州镇都大将高湖的曾孙,北齐武帝高欢的族弟,于北齐宣帝天保元年(550)六月封平秦王。
⑤
俨:高俨,字仁威,北齐武成帝第三子,《北齐书·高俨传》:“初封东平王,拜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迁司徒、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武成崩,改封琅邪。”
⑥
仁:高仁,高湖的曾孙,父名拔。《魏书·高湖传》:“仁,正光中,卒于河州别驾。太昌初,赠使持节、侍中、都督青齐济三州诸军事、仪同三司、青州刺史,谥曰明穆。”
昋,高昋,字明珍,亦为高湖曾孙,父名睹儿。《魏书·高湖传》:昋,“太昌初,赠使持节、都督冀沧二州诸军事、征东将军、冀州刺史。永熙中,重赠侍中、都督青徐光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谥曰文景。”
按:今人赵万里在《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卷七中以为□肱系高昋之孙。
⑦
贯:高贯,《魏书·高湖传》:贯,“字小胡。永兴末,通直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尚食典御。”
⑧
永乐:高永乐,《北齐书·阳州公永乐传》:“太昌初,封阳州县伯,进爵为公。累迁北豫州刺史。”卒后“赠太师、太尉、录尚书事,谥曰武昭。”弼,据《北齐书·阳州公永乐传》,当为长弼,永乐之弟,以宗室封广武王,后贬南营州刺史。
⑨
高归彦解领军职,当在河清元年(562),《北齐书·武成纪》:河清元年“二月丁未,……以领军大将军、宗师、平秦王归彦为太宰、冀州刺史。”
⑩
有关高俨的记载,最初见于《北齐书·后主传》:天统二年(567)“五月乙酉,……封太上皇帝子俨为东平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