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之道〔文/王书桂〕  -- 繁星读书网
 
 
 
  
·主页 >> 文学频道 >> 方圆之道


   

方圆之道


  

文/王书桂 2018年07月30日 来源:作者投稿 繁星读书网整理编辑
 


  人类始祖伏羲女娲造像:伏羲手中持矩,女娲手中持规。告诫人们,做人行事要有规矩。

  “规”可画圆,今指圆规;“矩”画直角或方形,亦称角尺。两字组合在一起,表示校正圆方的工具,又引申喻作标准与法度。

  世间规矩,多是前辈、智者认识事物规律或晓得事理利害之后所确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圆之道也称规矩之道。方为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圆为收敛,蓄势,是曲折迂回之术。无方,难以聚力凝神;无圆,处世缺少智慧与持性,难以成功。

  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道出了孔子求知过程。孔子一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探寻天地之道的同时,也在立说立行,按世间的方圆行事。当他活到七十岁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已达到相当高度,才谦虚地感觉到能随心所欲去做事情,但不会逾越规矩。

  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继承人孟子这样阐述规矩,“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讲,即使有离娄的视力,公输般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角尺,也不能画成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对音乐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推行仁政,也不能整治好天下。圆规和角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是为人的典范。

  当下山东邹城孟府大堂檐下正中悬挂着“七篇贻矩”金匾,为清雍正皇帝手书。“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贻”是赠给的意思;“贻矩”指赠给孟家的规矩。雍正皇帝的用意是告诫孟家后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为言行的准则和行动的规矩。

  天圆地方,天造地设,均在诠释方圆之道,彰显规矩之律。

  请看大自然之象:大河滔滔,有河床堤岸规矩;奇峰破云,有大地山脉规矩;湖泊海洋有隆起的地壳规矩;万千气象,有日光月华规矩;几大行星,有太阳的引力规矩……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一种自然法则。这种“适应”,便是长期与环境的协调与遵循。

  树之生长,以直上为方,以壮阔为圆;春夏秋冬为一周期,每年形成一个年轮。值秋而冬,叶落归根,敛息而眠,蓄力于藏,直到逢春复苏,再发新荣。这一过程,把方圆之道演绎的淋漓尽致。大树成长是方正的过程,树木落叶后收敛亦是圆融过程。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人们立足于自然,赖以生存。自然既出,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异象逆流何其短暂,天长地久均在遵循方圆之道。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让人认清形势,实行方圆之道。

  方圆之道即平衡之道。人行事欲方,显出刚性和气魄。同时欲圆,在受到打击挫折后,能反思凝神,重新凝聚力量。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人类文明进步,靠规矩屹立。人类每项战略决策,重大工程,城市规划,航线开辟,凭规矩考量。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靠规矩梳理规范,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不讲创新与开拓,但创新与开拓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实际、不讲章法。

  为人处世,努力成就,大德不渝,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百折不挠,坚持不懈为方;与人为善,互让三尺为圆。藏巧守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皆为活用方圆之道。

  人生自在方圆中,虽有千变万化,其巧妙之处在于遵守方圆合一的规矩。


  
(作者:王书桂 山东省邹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编审)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