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三爷,废职亡家”〔文/杨治安〕  -- 繁星读书网
 
 
 
  
·主页 >> 文学频道 >> “莫用三爷,废职亡家”


   

“莫用三爷,废职亡家”


  

文/杨治安 2016年12月12日 来源:求是网 繁星读书网整理编辑
 


  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家风问题,并引用古训“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家风建设。

  “莫用三爷,废职亡家”,是清朝官场上流传的一句谚语。这里所说的“三爷”也并非指某一人,而是指三种人:“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晓阳理解,总书记引用这句谚语,并不是说这“三爷”“未必才无可用”,其潜在含义是提醒和告诫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的同时,必须严格要求和管理好自己的至爱亲朋,不可让他们任意逞威弄权,尤其不可一味任用至亲或一再对其放纵。否则最终只能落得个“废职亡家”的结局,正所谓“一用子弟至亲,百弊丛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养不教,父之过”。其中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五个儿子都做了相当于现代省部级的大官,成为中国古代成功教子的典范。东汉时弘农杨氏一门“四世太尉”,扬名天下,根本就在于身为太守的杨震为官清廉,秉行“清白传家”,窦燕山教子有方,关键也在于他自己的身体力行。其实,当代也有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自律很严,对待子女更是严的近乎苛刻,而家人则靠着自己的本事吃饭,过得平凡而不平常,平淡却不平庸,平安但也心安,可以说是既充实踏实又自由自在……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我国历史上有多少王孙贵族,虽一时功名显赫、福荫子孙,但儿孙辈照样是家业丧尽、穷困潦倒、一事无成。再看看现如今的周永康、令计划、苏荣、周本顺等等那些腐败分子和他们的“少爷们”的所作所为和最终下场。徐才厚对家人管教不严甚至纵容袒护,妻子颐指气使、贪欲膨胀,女儿娇生惯养、生活奢侈,秘书利用其影响给人办事、收受贿赂,最终个个身败名裂甚或家破人亡。而郭伯雄早就看出儿子郭正钢“这个娃不求上进,以后是个大麻烦”,还是纵容放任这个“任性公子”大搞违法犯罪之事。仔细想想,事物的发展总是因果联系的,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正是因为郭伯雄之流或误判形势、心存侥幸,或贪腐成性甚或恶贯满盈,才使这些“少爷们”将“贵胄子弟”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骄气挥洒自如,将“官宦之家”绫罗裹身、甘肥充腹的奢靡暴露无遗,父子联手共写了“共叔之死”、“赵王之戮”的现代“官场现形记”。如果为人父母者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儿孙即使不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起码也不会狗仗人势、横行霸道。

  “贺者在门,吊者在闾。”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明确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规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领导干部不准任人唯亲、搞亲亲疏疏等。规定很详尽,要求更明白,关键还是要笃学、深思、慎行,把忠诚根植于思想灵魂,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把自我放低看小,把纪律举高放大,为亲情系上“保险带”、装上“安全阀”,用制度的“笼子”锁牢“任性”的权力,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其实,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甚至党的高级干部,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刻苦、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一步一步踏实走过来的。静心深思、扪心自问,儿孙自有儿孙福。纨绔子弟你给他多大的舞台,他也未必就能成为英雄,说不定永远只会是一个扮演小丑或跑龙套的角色。正如林则徐的教子联所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作者:宁夏银川军休所 杨治安)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