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美艺导航 >> 国画装裱的有关知识
  
        

  

国画装裱的有关知识

 

繁星读书网整理收录 2010年09月05日
  

  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高不开装裱的。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那么中国画装裱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璜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首先要揭下旧画心,清洗污霉,修补破洞等,再按新画的装裱过程重新装裱。

 
○书画装裱


  一 、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和概况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伴随着书画装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件珍贵文物,"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资料,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楮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遂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二、 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一) 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二) 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三) 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

  (四) 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五) 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

  (六) 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七) 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八) 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

  (九) 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 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一) 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十二) 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十三) 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十四) 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 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

  (十六) 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

  三、 装裱材料

  (一) 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

  (二) 绫、绢、锦、锦绫、麻布等。

  (三) 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

  (四) 丝带、绦带、铜钮等。

  (五) 面粉、明胶、明矾等。

  四 、书画装裱品式

  (一) 立轴、中堂

  (二) 对联

  (三) 横披

  (四) 条屏、通景屏

  (五) 镜片、扇面

  (六) 手卷

  (七) 册页

  五 、装裱程序

  制浆-托画心-方正画心-(托染材料)-配料-镶嵌-清裁大边-转边(包边)-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配背(裱覆背纸)-覆画(扶活)-磨画(砑光)-剔边(批串)-配杆-钉铜钮(绦圈)-包杆(上轴头)-上杆-系绦(串丝带)-扎带-粘签条

  六、 裱件质量的品评

  具体可以分为:

  (一) 工艺精致,镶口匀细。

  (二) 展挂平整大方,画面光滑洁净。

  (三) 画面色彩搭配谐调。

  (四) 手感柔软,厚薄适度。

  (五) 收卷后整齐,无参差。

  七 、古代书画装裱论著

  (一) 唐代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二) 北宋 米芾《书史》、《画史》

  (三) 南宋 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

  (四) 元代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五) 明代 文震亨《长物志》

  (六) 清代 邹一桂《小山画谱》

  八 、书画裱件的展挂与收藏

  由于书画作品装裱的形式不同,对于不同形式的作品有不同的展挂与收藏方法。

  (一) 立轴的展藏

  立轴的展挂最好由两人同时进行,一人双手托住天个杆及绦带,另一人握住地杆两端的轴头,缓缓展开,无论是展收或挂壁,最忌用手指顶托画背,这样会随着画件的展开,留下折痕。

  收藏:有条件的话,可做专用的木柜(用樟木做最为理想),分层隔平放,切忌压挤。如没专用柜子,可每件作品做一个画筒或者画盒装放,再放上樟脑丸即可。

  (二) 手卷的展藏

  由于手卷的特点是窄长且不能挂壁,因此,手卷的展观必须在台面上进行。若是两人,则一人双手扶住卷子徐徐展开,另一人则随着展速收卷,单人展观则右手执着天头处,左手握着手卷的中腰,然后边收边展。展开之后,必须在两头各压一镇尺,防其滚动。收藏方法与立轴相同。

  (三) 册页的展藏

  册页不同于其它书籍,我们不能像翻书那样来翻阅册页,应将其平放在台面上,打开册页之后,右手中指(或食指)最好是用一专用竹片,插入页下空间,向右(或向上)翻动。

  收藏:大多用锦、缎等制作册套,将其包套好,平放收藏。

  (四) 横披的展藏

  横披与立轴相比,由于它不便实卷,因而,具体要求亦不相同。

  首先应将其平放于台面上,一人轻按右天杆,另一人双手扶住裱件上下边际,徐徐展开。挂壁时,须两人相互配合,将作品拉平,稳妥地固定在左右两侧的墙钉上,(若是月牙杆,则需在月牙杆背面加上一根与其大小一样的木条一同固定于墙上,这样可将作品与墙隔离,以免受潮)。

  收藏与立轴相同。

  (五) 镜片的展藏

  镜片装裱好后,大都装入镜框内。但没装镜框的作品,应平放于木质阁板或木箱中,摞放时,须在作品之间隔垫宣纸,亦可卷好装入画筒或画盒中。

  总之,书画作品悬挂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更换,在清洁裱件时不能用刷子刷,更不能用湿毛巾擦,最好软布或鸡毛掸轻轻掸去灰尘即可。凡是接触书画作品(特别是裱件)一定要戴上手套,以免汗液沾污作品使其变形生霉。

  九、装裱术语解释

  (一)立轴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

  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二)屏

  屏亦称扇屏、屏扆。并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炕屏、卧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

  风。其正面粘贴绢画。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式。

  屏主要分为屏条和通景屏。

  (三)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

  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排挂时,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二条为依副。

  (四)卷轴

  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潢形式。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

  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

  (五)横批

  横批亦称横挂。横式装。横批解决了横幅书画不便张挂的矛盾。

  (六)镜心

  镜心亦称镜片。以夹放在镜框内而得名。与早期的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一种类型。横、竖式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七)册页

  册页亦称叶子。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横竖两种类型。


○怎样才是最好的书画装裱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奢求也不断提高。作为文化艺术精华的中国书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已经走进更多的家庭,并成为馈赠亲友,社会交往的礼品。欣赏和收藏书画已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个热点。一幅好字画不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有收藏价值,故而很多人对书画收藏乐此不疲。由于缺乏科学的保存方法,致使千方百计得来的艺术品很短时间便严重损伤,令人十分惋惜,对此我集十余年装裱字画的经历和体会供同道参考。

  一、书画的装裱

  常言说:三分画,七分裱。书画经过装裱笔情墨韵方能神采焕发,体现其应有的品位,实现艺术再创作。也能使墨气托出于纸面,顔色亦能饱满深厚,润泽可观,且装裱完整后,更能增加作品之神韵。有人将未裱作品用浆糊贴于墙上或用图钉按于壁上,日久必致破损或沾锈痕之患,或放置不当受潮则易出现黄斑和霉变,很难去掉,并易招受虫蚀,无法挽救。由此可见字画如欲永久保存必须及时装裱,然后收藏。

  另外,书画装裱成功与否,还取决于装裱师的文化素质。高明的装裱师除了应有过硬的技术外,还应有较深的艺术修养和较高的鉴定水平,要能根据不同的作品,选用与之相协调的装裱材料与格式,既能烘托作品的气氛,又能增加了书画的意境,收到装裱的效果。

  二、书画的悬挂

  经过装裱的书画作品是装饰厅堂,美化居室的佳品,工作之余,坐在室内品茗赏画,可以说是很高的享受了,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悬挂书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悬挂书画时要小心展挂,悬挂时要用画叉一手挑住画绳,一手托住画卷慢慢展开。如无画叉可先站在凳子上将画绳挂好,然后在慢慢展开书画,当两人各拿一头展卷时,拿轴的人应用手轻拿卷轴的两头一定要轻展、轻卷,不可因展卷不当而打折,一旦打折无法补救,纸张的纤维折断后,日久必从此处开裂,悬挂不可太久,有人把新裱的书画一挂就不管了,字画经长期悬挂易发生风化,使纸质发脆,画面缺乏光泽,严重者托纸难揭,无法重裱,影响书画的寿命。因此书画悬挂一段时间要卷起存放一段时间,久存的书画也要时常进行展视或每年悬挂几次。

  2、悬挂字画的位置应以光线明亮、开阔、便于瞻视的墙壁为宜,悬挂的高度一般应以画面中心处于人站时眼睛平衡线稍高一点的位置较好。

  3、在冬天内有暖气或炉子,不宜悬挂字画,夏天阴雨连绵、潮湿较大,也不宜悬挂字画,书画裱件的悬挂还应避免阳光直射、曝晒、烟熏、尘蚀。字画仿古、做旧往往利用晒、薰等这些方法。

  怎样才是最好的书画装裱技术:

  (1) 作品经裱托后不应有走颜色和走墨色,如果裱画师用矾来固定那也是不应该的;

  (2) 国画作品裁方后,令画家不满意,那是裱画师没有研究到怎样才是最好的裁方;

  (3) 托纸及复背纸的接口位置刚好存留在主要的地方,例如:人物画的人物腰以上。鸟的整体。动物的身体。 花朵的位置。

  (4) 托纸及复背纸的接口接缝应是2mm以内。

  (5) 天杆地轴应该平滑而无凹凸。

  (6) 背砑的次数不少于三次,滑度如镜。


○什么叫装裱字画?


  装裱是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古代装裱的专称叫做“裱背”,亦称“装潢”,又称“装池”。据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载,“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

  ·相关内容

  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那么中国画装裱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潢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首先要揭下旧画心,清洗污霉,修补破洞等,再按新画的装裱过程重新装裱。

  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稼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装潢志》,清代周二学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国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

  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一是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作成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而成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月。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明代周嘉胄所著《装裱志》,清代周二学所著《一角篇》及现代冯鹏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所著《中国书画装裱》;都是系统论述书画装裱的专门著作。

  ·分类

  宣和装:又称“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种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梁思闵《芦汀密雪图卷》,其天头用绫、瓣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加画本身共五段。还按一定格式盖有内府收藏印章。

  吴装:苏扬两地装裱历经明清数百年,承前启后,名池全国,号称吴装。其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切贴,整旧得法。《装潢志》谓:“王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装潢”。明代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高度评价。

  红帮:装裱形制的一种。解放前苏州,扬州和上海等地有一种专裱红白立轴对联,专供婚丧喜庆之用的。称为“红帮”。

  行帮:解放前上海、苏州、杨州各地就其装裱工艺的不同,有一种专裱普通书画的,称为“行帮”。

  一色裱:就是裱画镶料用一种颜色的。这要根据画芯的长短画画幅长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镶料长不超过画芯长的,用一色装裱就可以了,如一张三尺长的画芯,加三尺长镶料,裱成六尺长幅式的立轴,只用一色即可,在镶料色彩的运用上,以突出画芯的画意为目的,不能用强烈的对比色,要使其美观,大方为原则。

  二色裱:二色裱是在贡四周用上适色镶上,其余不够的长度再采用深色较为隐重的镶料,接凑于天地头裱成需要的长度。如画芯长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长度,就需加四尺镶料,这样只用一色,则镶料长于画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宾厅主的副作用。同时也显得单调。这样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

  三色裱:三色裱,是圈与天地之间加隔界。其边的宽度可随画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圈的颜色应浅些,天、地头应深些,隔界不深不浅起过度作用。这样裱的画,色彩为协调。并有温文、柔和、肃穆的情趣。但圈、隔界、天地的颜色不要过分相近,应有节奏感。切忌,圈职业病色深,而天地色浅,这样会使读者感到空旷。

  仿古装池:这是解放前苏州、上海、扬州各地就够得上称为装潢艺术的,专为书画名家和收藏家装裱珍贵书画的,称为“仿古装池”。

  惊燕:亦称“绶带”原只是垂画画的天头处,燕子飞近画面,两带自然飘动,可惊走燕子。后来用它作为装饰,就把这两条带子固定在天头上,刺绶带的宽度可根据画的宽度而定,如二尺宽的裱件可用六分宽的绶带较为合适。用料杨与隔界相同。它的长度与天头一样,但不要太厚,厚则使画不平。如隔界是绫子的,绫上有花纹,那么刺绶带时就要注意花纹的完整。现在日本装还有用活动的飘带,用来惊动止栖的绳燕,以保护书画,故又名“惊蝇”

  书画装裱的重要性

  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绢或宣纸做成。其材料质地纤薄、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古代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布帛等材料在书画背面裱褙数层为装裱,称之为“裱褙”。而后逐渐加以美化,四周镶嵌薄型的绫、绢等丝织品为边框,在背面裱一层或数层纸,并加上必要的装饰,使原件更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悬挂,以适应人们观赏的要求。所以说装裱是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书画装裱工艺。装裱可以说是对书画的深加工。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装璜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璜者,书之司命也。”(装裱得好坏,直接关系着名人手迹的存亡。笔者认为装裱这件事,是决定书画命运的大事。)正如近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在1957年1月3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裱画难》一文中说:“作为一件艺术品,除了画面的艺术水平决定画家而外,装裱是最重要的一关”,足见书画装裱在整个书画艺术中的重要性。

  新作书画应及时装裱

  凡新写好的字画,一般要存放一段时期,让墨色、印泥有一个自然晾干的过程,但最好不要长期放置,因为写画时受水墨、颜色和胶水的浸渍,干后就会凸凹不平、起皱痕,若不装裱衬托,非但不如原来的样子,还要减色。所以一定要及时装裱,才能使墨气托出纸面,使画面生动,有益于颜色滋润、饱满浑厚可观。而且经过艺术设计的装裱,显得整洁美观,更能增添神韵。要是放置不裱,如画心空卷的不实或折叠成块等。也不宜保护,存放时间日久就会从折叠处折断纸绢的纤维,印泥可能会转印到画面上。或不慎造成断裂破损、残缺、污染、变色、水渍等明显损伤,如最易发生黄色斑点,很难去掉,并容易招致蠹蚀。为日后收藏留下隐患,装裱后直接影响书画作品的品相,也影响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如经常受潮湿,易生白、红、黑霉斑,若湿后粘连,就不易揭开,即使晾干也变成了废纸、烂纸灰,无法挽救。清代周二学在《赏廷素心录》中说:“书画不装潢,既干损绢素;装潢不精,又剥蚀古香。”(“书画不装裱,就会很快使绢面或纸心受到损坏;装裱得不精美,又会侵蚀书画原有的古色、古香的韵味。”)由此说明,要想书画保持永久,便于欣赏、收藏、流传,必须及时装裱。而装裱技术的高低、绫绢色彩的选择与装裱形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如有很高价值的新书画作品,装裱地好就会锦上添花。

  古旧书画重裱时要慎重,宜选良工

  历代传世及出土书画作品,或者由于装裱不佳,发生空壳脱落,或者由于在流传过程中被撕断,或者收藏保管不善,或者由于长期埋于地下朽烂叠粘,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如遇屋漏必沾雨水痕迹,如尘土、烟气常熏,则纸、绢画心变黑黄,其墨色暗淡无光,或受潮发霉被虫蛀鼠咬等,以致笔墨污损残缺,糟朽断裂破碎脱开等,无法再悬挂欣赏、研究。一般年代愈远的作品,受伤程度愈重,这就需要重新装裱。重新装裱必须经过精心揭裱修复,做到修旧如旧,犹如枯木逢春,才能恢复古书画作品的“原貌”,其功效等同于再次创造古旧书画的艺术生命,并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有益于欣赏收藏,延长古旧书画寿命。但古旧书画重新揭裱时要慎重,应当请教有经验的良工高手。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前代的书画,经过许多朝代的流传保存至今,没有不残脱的。如果想重新装裱,改换装潢,就像患了重病去请医生医治一样,医生的医术高明,就能随手药到病除,迅速恢复健康;医生无能,病人服了药会误事死亡。所以说:“不用药,保持病人的原状,是中等的治疗,乱用药不如不用药”。同样道理,古代的书画珍品,没有遇见优良的装裱工,宁愿保存残脱的旧画,以免在重裱时,被劣工揭损裁毁等。)古旧书画重裱如延医治病,这就说明了古旧书画重新装裱的重要性。需要重新装裱的古旧书画,应采用传统的裱画技术,给以修补装裱,使它能长期保存,这就是对古旧书画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贡献。如果遇上庸工滥施手术,就能置名迹于死地,故装裱的技艺高低,实系古旧书画艺术存亡的关键。装裱人员只有把技艺提到一定高度,才能把古旧字画装裱得更好,不至将少有的古迹毁于手下。例如在揭裱修复过程中,往往为了使古旧字画干净漂亮一些,便采用漂白粉漂洗。稍有不慎,就会把画纸腐蚀得更加糟朽。这对延存古迹大有害处,很珍贵的古书画,重裱得好,价值可以倍增,重裱得不好就成了废物,切切慎之。

  字画装裱中如何方正画心

  字画和艺术剪纸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欣赏品,装裱至为关键。因为一幅字画先不说它本身的价格,光装裱费,少说也得几十元。如果到画店里买一幅装裱好的字画,则花费更多。一般家庭要想经济实惠地挂上高雅、美丽的字画,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动手。自己动手装裱字画,既经济又实惠。下面简单谈一变家庭如何装裱字画。第一是工具,第二是材料,第三是操作工序。就工具设备来讲,也可因陋就简。用一张长方桌子或门板都可以。装裱工具:用100毫米宽的棕刷和200毫米宽的排笔就可以了。再就是用木板做一根尺子,尺寸要求长2米宽50毫米厚15毫米。另备大针一根,剪刀、裁刀、竹起子。装裱所需材料主要是绫子、萱纸和浆糊。用绫子装裱略贵,如用萱纸自用颜料加以萱染成各种颜色也可以。还有一种仿绫子花纹的装裱纸,最为方便适用。上一种价格略贵,一幅三开尺寸的书法装裱起来需20元左右,后两种10元左右就可以了。再就是浆糊,可以买现成的,也可自制。装裱的工序是先用萱纸在字画背面托一层贴到板子上,等干后(一般一天就干了)取下,用尺子、裁刀裁方正。再用绫子裱上40毫米或50毫米宽的边就可以了。上下天地的比例是5:3比较合适。边和天地都粘好,然后折边加口纸。最后从画后面再贴上两层萱纸用棕刷在平木板上刷平整。不过最好事先在木板上糊上一层报纸,这样效果会更好。最后上俯背,一共上4层。需半小时洒一次水以防崩裂。4小时后就不会崩裂了,三四天后方能干透。然后取下打腊、磨光后,再裁边,接着把天地杆上好,拴上绳,结好扎带即成一幅完整的字画和剪纸艺术品了。


○关于国画装裱的基本功


  自古以来,装裱技术一直处于保守的状态,多为父子相授,祖孙相传。外人欲从事这一职业,必须经过拜师,做几年学徒,方能出师,进行独立操作或单立门户进行经营。随着装裱业的发展和各类舆论媒介对装裱技术的广泛传播,这种“拜师学艺”的陈规被逐渐打破。人们可以通过在装裱专业单位就业,或参加装裱培训班,或通过参加实习,或根据专业工具书和录相自学等方式学习装裱技术。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习装裱,初学者开始往往感到比较简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难。这是由于对这一传统工艺缺乏深刻认识而造成的错觉。作者对学习装裱的认识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难,而且越干越难。所以在学习装裱的过程中,需要有决心,下气力,肯于动脑,善于总结,胆大心细,一丝不苟,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初学装裱者,第一步先要了解装裱书画的专业术语和先后工序,通过研读装裱工具书和实地观摩操作,将理论和实践相对照,必要时可作一下笔记,逐步进行全面熟悉,并加深理解和记忆。第二步,开始“打下手”,即做些易掌握的辅助工作。在打下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模仿操作人员的动作,以便于理解和掌握。第三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装裱书画的先后工序,进行操作基本功训练,内容可分为托、裁、镶、覆、装五部分。

  托,即托制各类镶料和托书画心。镶料包括绫、绢、锦绫、锦、和镶纸等。可先从托镶纸(或覆背纸)入手,掌握了刷浆糊和上托纸的要领后,再学习托绫绢,学习调配颜色水托染绫绢。托书画心较托料难度大,如果托料出现失败,这仅是宣纸和绫绢的代价,但如果托心失败,其后果就严重了。所以初学托心者应备加精心,认真对待。学习托心时,先用各种质地较薄、拉力较尽弱的宣纸进行模拟托心。湿心、飞托、搭托等各种托法都要练习几遍。再准备一些尚无艺术价值的国画或书法习作进行试托。经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托心的基本要领,然后可正式从事托心。

  裁,即“用刀”的基本功,如方心、下料(包括裁距条、包边纸)、齐边、裁配覆背纸等。初学者,可先用废纸头,废绫边进行剌裁练习。注意掌握持刀正、运刀稳、用力轻的要领,防止走刀、啃尺、滑尺或用力过重。即而再进行裁距条和包边纸的练习,然后方可进行方心、下料和齐边工序的实习。

  镶,包括书画的镶活、回边或包边以及折贴串口等内容。初学时,亦采用模拟方法进行。可取一些镶纸和绫绢废边料,练习镶接、回边、包边和折贴串口的基本功。练习镶活时,要注意浆口小巧均匀,浆糊用量适中,镶缝慰贴不绽。回边或包边,要求规矩习称,平直如一。然后再用一些书画习作继续进行练习,达到基本要求后,方可从事正式镶活。

  覆,即书画的覆背工序,其操作方法与要领和托料有相同之处。主要侧重于练习裁配覆背纸、上绢包首和贴耳子、签纸及角绊的方法。常用的覆背方法有两种,即座覆和搭覆,可分别进行练习。初学覆背时,也可采用一些书画习作进行练习,以免出现问题而造成较大的损失。

  装,即上杆,包括下挣子、砑活、剔边、批串、量杆、制杆、上杆和拴绦等工序。其中砑活、剔边、量杆和制杆等工序,同样可采取模拟的方法进行练习。其他工序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在这个练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下挣子时,力求余边要全,严防幅面打折;砑活时,要求砑光砑匀;剔边要净,批串要正;量杆要标准,制杆要规矩,上杆要得体。

  经过以上基本功训练以后,便可由简到繁进行独立操作实习。先以一般水平的书画作品,装裱镜心、纸镶绫边的立轴或横披,经过技术人员的检查和考核,已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标准,并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便可独立装裱全绫或锦绫立轴和横披,即而再从事其他各种款式裱件的装裱。

  初学者在学习基本的装裱工序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和掌握装裱书画的各种常识,如各类款式与规格的设计,各种镶料的使用与配色,各道工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预防及解决的方法,等等。这就需要初学者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学习);多实践(多练习,多实验,熟能生巧);多总结(总结出工作中的经验体会和败失的原因,以助提高)。只有这样反复学习、实践和总结,装裱技艺水平才会逐步趋于成熟。
 

  〔附资料〕

  装裱资料一

  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高不开装裱的。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那么中国画装裱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璜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首先要揭下旧画心,清洗污霉,修补破洞等,再按新画的装裱过程重新装裱。

  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稼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装璜志》,清代周二学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国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

  装裱资料二


  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稼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装璜志》,清代周二学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国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

  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高不开装裱的。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中国画装裱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璜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首先要揭下旧画心,清洗污霉,修补破洞等,再按新画的装裱过程重新装裱。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