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散文杂说选汇 >> 唐·韩愈:“马说”


   

韩愈:“马说”译注

 〔唐〕韩愈
  

译注/繁星 2008.02.24 繁星读书网整理编辑

 
  【原文】

马说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⑤。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⑥?

  策之不以其道⑦,食之不能尽其材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⑨!”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⑩。


  【注释】

  ①此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正是韩愈不得志之时。此文喻示不能识人善用,自宋以后,广被引用。
  ②这里是说,千里马需要被发现,若不被发现,等同于无。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后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③祗:同“只”。 辱,屈辱。 奴隶:此指奴仆、仆役。 骈[pián]:原指两马相并,此借指一同、一块儿。 槽枥:泛指养马的所在,即马厩。 称:著称。
  ④一食[shí]:一顿食量。 尽粟:尽,吃干净。粟[],食粮。尽粟,指能吃下的食粮。 石[dàn]:中国旧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⑤食:此处读 ,指饲养。
  ⑥是马:是,这个。 不外见:不能展现。见,同“现”。 且:而且,尚且。 欲与:想要与。 等:等同、同样(役使)。 不可得:(都)不可能做到。
  ⑦策:原意为“鞭”,于此为名动词,表示用鞭驱使。 之:代词。 不以:不按。 其:代词。 道:于此普遍解释为:驱使千里马的“办法”“方法”,笔者觉得未免牵强,应指的是能展示千里马特长的“道路”。
  ⑧食之:饲养它。 尽:满足。 材:材质,于此引申为千里马所特有的体能。
  ⑨执策:手持马鞭。 临:到。临之,即来到马前。 无马:是典型的带有夸张性的略称,其实说的是没有理想中的宝马。通常所说的“目中无人”一词中的“无人”,也是同样称法,即指没有看得上眼的人。
  ⑩呜呼:文言中的感叹词。 其:代词,指“执策而临之”者,或可看作针对此事而言的发语词。 知:懂得,了解。 邪[]:同“耶”,轻读,文言中疑问语气助词。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然而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屈辱于奴仆们的手下,最终与普通马一同死于马厩之间,不可能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之马,一顿或许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之人不知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这匹马啊,虽有日行千里之能事,因吃不饱而力不足,其才能与骏美不能展现,而且想与普通马进行等同运作都不可能做到,如何能求得它日行千里呢?

  不能在千里马该走的道路上驱使它,不能以千里马的体魄需求来喂养它,它鸣叫时也不能通晓它的意向,却提着鞭子来到马前说:“天下没有如意的马!”唉!他真的是没有如意的良马吗?他真的是不识马啊!


  --- 相关资料 ---

  唐·韩愈 (768-824)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均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