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平,史载不多,老子著作,流传下来的仅五千言《道德经》。字数虽不多,却句句经典,后世对它的注释、论著汗牛充栋,这就是老子,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老子。
先秦古籍如《庄子·天下》、《韩非子·内储说下》中,均称老子为老聃,以老为姓,以聃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据史家考证苦县历乡曲仁里即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具体史料见老子故里鹿邑考史料),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古今之变。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先秦书籍中仅有零星记载,比较可信的的是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因见周朝衰落,就骑青牛离去,在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著书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这就是后世流传的《道德经》,之后,老子出关不知所终。老子活动的时期约为公元前6世纪左右。
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弱为法要,以清净自然、返朴归真为旨归,兼有治国、治身两大方面内容。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作“道”或“朴”,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源头,超越时空而永恒存在,“道”永远按照“自然”的法则运动,而且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周行而不殆”,如要获得“道”的真谛,只有“静观玄览”,他认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而得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他已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又自然的相互转化,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且它们之间也不断的向对立面转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德,多则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之为利,无之以为用”,人要在“道”中生存须“贵柔守雌”,即“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幼苗虽弱,但能从柔弱中壮大,壮大之后,反而一步步接近死亡。水为天下至柔之物,但却可做到水滴石穿,所以“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宗教的影响非常大,道教便以老子思想为其基本理论。此外,老子思想在佛教的中国化和儒教的两次复兴中也居功至伟。
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日趋广泛,目前《道德经》被译为英、德、日、法、意、荷、俄、西、瑞、丹、捷、保、芬、土、拉丁及希伯来等二十多种文字,版本达五百多种,仅次于《圣经》。许多科学家都从中受到启发,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从哲学观点看,‘测不准定律’和老子的‘道’颇有符合之处。”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也曾说他在思考物理学问题时,老子思想总是“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中”。
道家的玄思和先民的纺轮
作者:庞朴 转贴自:故乡
中国哲学里有个重要范畴叫“玄”,道家用它用得比较多。可是道家有个坏毛病:不爱下定义、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思想要靠领悟去把握,不能靠定义来传授;受定义界定着的范畴,已经不是它本来的样子了《老子》书一开头便宣布:“道可道,非常道”;便是这个意思。和“道”居于同等位置的范畴“玄”,当然也被认为是不能定义的。
于是,人们对于道家所谓的“玄”,便无法从它的主人那里直接得到清楚的了解,而只能依靠它在汉语里的词义,来尝试着领会。
“玄”字在汉语里,至少有三层意思:
1、遥远、黑色;2、奥妙、微妙;3、宇宙本原。历代学者们是这样解释的:遥远的东西看过去总是黑色的,似乎很微妙;离开我们很遥远的宇宙开始的情形,大概也是这样。这就是“玄”。
语言中这三层意思需要用一些词来表达,那是毫无问题的;这些意思的彼此之间,也许确有一种由显到微的演进关系,也是很有可能的。但是从来还没有人曾经说清楚过,为什么这三层意思正好使都加到一个“玄”字身上,“玄”字有什么资格被选中来承担这样繁重的使命。
郭沫若有过一个解释,他说:“玄”字的甲骨文原形§,是钻头,也表示旋转的功作;人旋转则头晕眼黑,所以“玄”字也有黑色的意思。这个解释很有趣,也合乎象形文字的习惯;可惜它无力说明:这钻头,与宇宙本原有什么关系,难道说,宇宙是当年上帝用钻头钻出来的?
1955年,中国湖北、四川沿江交界处的屈家岭,出土了一大批新石器时期的陶质纺轮,纺轮上用红色颜料涂有十几种图案,据考古学家说,它们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三千年上下。这些图案,其基本构成是以一根
S
形线条为主,展开为各种通过轴心的花纹,以模拟水中游涡的各种视觉形象。当着纺轮中心小孔插进竹木棒条,正在进行纺线劳作而不停旋转时,勿论哪一种图案,都会带来水面游涡的视觉效果,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趣味乃至宗教感情;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我们知道,屈家岭是江河纵横的地区;那里的古人在水边生活,天天都要看见漩涡。漩涡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它将平面流动的水,变成垂直下陷的洞,又深义黑,转动不已,大的可以吞人吞舟,小的也能使水面浮物无影无踪;人们不免会想,游涡下端通向哪里?漩涡的旋力是从哪儿来的?它既然能把水面上的东西吸进去,想必也能往外吐出些什么,也许这花花世界便是它吐出来的?
总之,这游涡对于先民,无论如何是一种神秘。神秘引起想象,引起恐怖,引起崇拜,引起种种原始的哲学、美学和宗教的遐想,敲击着先民们的纯朴脑袋。于是他们就把漩涡化成图案,用血红的颜色,描绘在可以旋转的纺轮上,作为模拟,作为装饰,作为祈禳,乃至作为图腾,思考着,欣赏着,膜拜着,从中寻求灵感,生发情趣,汲取力量!
我们都知道古来有尚水的氏族和相应的习俗,但不甚知道尚水的观念如何体现。现在根据图一,能否允许我们作一合理的猜测:波涡崇拜,也许便是古人尚水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如果把这种漩涡的视觉,用符号或者叫象形文字的给固定下来,其侧视或副面的图形,便是甲骨文的字即玄字。
尚水观念对于古人的意义,远远超过尚钱观念对于今人的意义近年湖北荆门市郭店村(离开40年前出土纺轮的屈家岭不远)出土了一批公元前300年的竹简,其中有一处这样说:
“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已为万物经。”
所谓“太一”,就是伟大的一,就是万物的开始、宇宙的本体:它在哪儿,它藏在水里。它会出来在时间中运行,转着圈子运行,在运行中产生万物;并旦以自己的一消一涨,来给万物的生长变化作出示范,作出楷模。
这是标准的尚水观念,也是典型的道家哲学。它在水的种种特性中,特别提出旋转、缺盈的特性来,很明显,应是从漩涡悟出来的。太一这种“为万物母”“为万物经”的本领,到了道家经典《老子》中,便说得更多了。譬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都是“为万物母”的意思。只是老子不说太一,也不直接明说水,他说的是玄。玄是什么,玄就是漩涡,天地万物都是从漩涡中漩出来的。这样说,比起说水说太一,就更玄妙得多,也更哲学得多了。
《老子》里也说到了许多“为万物经”的话,当然也是用的“玄”。譬如:“玄览”“玄通”“玄德”“玄同”等等,便都是太一给万物做出的榜样。研究者一般都将这些玄字释为微妙,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定义对于道家思想,本来便不是重要的事。但是必须知道,这些榜样的微妙不在别处,妙就妙在它的玄,或如水之旋上。譬如所谓的玄德,指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那是说:生之者,本应该占有之;但如果直接去占有,住往个能成功。最好是生而不有,即不去占有,最后反而能返回来,真正享有。如此等等,就是老子所认为的太一为万物下立的玄经。
《老子》里还有许多夸奖水的文字:“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仿佛时刻在提醒读者记住,天地万物中,最伟大最美好最神奇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水!先民们的纺轮图案,大概也是这个用意。纺轮的图案,后来向哲学方面发展,遂演变为太极图,向艺术方面发展,便演变为种种严肃的装饰性纹样。都很有趣,但需要专门写文章才说得清楚;这次就停在这里了。
◇ 老子故里鹿邑考史料 ◇
1、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2、东汉边韶《老子铭》说:“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
3、郦道元《水经注》中说:“老子,楚相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
之东,涡水处其阳。”
4、晋《太康地记》说:“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
5、《括地志》说“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
县”。
6、《后汉书·桓帝本纪》说:“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忄官)之苦县,祠老
子”。同年十一月“使管霸之苦县,祠老子”。
7、隋,薛道衡作《老君堂颂》有句云:“赖乡旧里,涡川遗迹…九井生桐,双碑碎石”。
8、唐高祖李渊以老子为始祖,以老君庙为祖庙。太宗贞观六年,敕修太上老君庙于亳州
(即鹿邑县老君庙)。
9、唐高宗乾封元年“二月巳未,次亳州,幸老子庙”。
10、武则天光宅元年,追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并于太清宫北,建洞霄宫。(旧址
犹存,俗称后宫)
11、唐玄宗李隆基为《道德经》作注,并“御书镌立道德经注碑”。此碑现在鹿邑太清
宫太极殿山门外路南。地面上露有碑额,碑文见光绪版《鹿邑县志》。
12、宋代的真宗、徽宗两位皇帝都亲临鹿邑朝拜老子(见《宋史》)。真宗赵桓在大中
祥符七年,还建立了“御制御书并篆额”的“先天太后之赞碑”。该碑现在仍屹立在洞
霄宫东南隅,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13、金代的“续修太清宫碑记”,现仍立在太极殿山门外路西。
14、元代的“令旨碑”、“执照碑”,嵌在太极殿前墙上,清晰完整。
15、元揭溪斯《老君赞碑》在太极殿前,赞文中有“太清宫,老子始生之地也”。
16、《太元太清宫应缘扶教肇玄崇道真君道行碑》,在太清宫西北,中有云:“老子生亳,亳太清宫即其处。”明清以至民国,碑碣更多,不再罗列。以上举例包括了两汉、晋、隋、唐、宋、金、元各个时代的史证。从目前流行的通俗辞书上随手翻翻,就可以 看到。
17、《古今图书集成》鹿邑县条:“濑乡城,在县东十里与古阳城相邻,老子宅也。”
18、《中国名胜词典》:“太清宫,在河南鹿邑县东五公里,原为楚国苦县,道教主老子故里”。
19、《辞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
20、《中国人名大辞典》390页:“李耳,周,楚之苦县人”。
21、《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苦县濑乡曲仁里人也”。
22、《精编二十六史》:“老子者。即太上老君也……降于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
23、《辞海》2515页:“‘老子’即为老聃,春秋战国时,苦县人”。
24、《中国大百科全书》:“太清宫,道教宫观,在河南鹿邑县城东,其它古名苦县厉乡曲仁里”。
25、《宗教词典》:“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26、《道德经百喻经俗解》:“李聃名耳,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
27、在太极殿有唐柏两株,经鉴定,系唐代所植。
28、在太极殿西有赖乡沟和“老子出生地”石碑。
29、鹿邑城内有“老君台”,也称“升仙台”,高约十米,顶端广约七百米,有山门、
大殿、配殿,大殿中有老子塑像,殿周围有唐代松柏七株,唐天宝年以前所建。
30、老君台前有牌坊和两块古碑,一是“老子故里”碑,一是“孔子问礼处”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