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夜书案 >> 古代汉语知识 >> 古代汉语虚词〔三〕 第二节 连词·单向连词
  

 

古代汉语虚词〔三〕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导读】本课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介词和连词,共分两节。第一节介绍古代汉语介词,以古代汉语介词中功能最为复杂也最为齐全的介词“於(于)”作为典型例子,分析了介词的各种功能,并在每一种功能中介绍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介词。第二节介绍古代汉语连词,把连词分为单向连词和双向连词两大类,每一类中再分句内连词和句际连词两类和各自的若干个小类。学习古代汉语的介词和连词,不需要死记硬背,主要是要懂得分析介词所引介的成分与句子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和连词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理解了这些语义关系,介词和连词的功能也就搞清楚了。因为介词和连词的功能都是它们各自所在的句法语义结构所赋予的,不是它们自身所固有的。



第二节 连词


  古代汉语的连词可以分为单向连词和双向连词两类。单向连词也可以叫做启后连词,一般分布在复句的偏句之中或一个语段的开头,双向连词分布在两个句法成分或两个句子之间。具体情况如下表:
 

·连词功能表·
┏━━━━━━━━━━━━━━━━┳━━━━━━━━━━━━━━━━━━━━━━━┓
┃    介词所引介的成分    ┃          例 词          ┃
┣━━┳━━━━━━━━━━━━━╋━━┳━━━━━━━┳━━━━━━━━━━━━┫
┃表示┃夫,若,如,且,至,若夫,┃句 ┃表示并列   ┃与,及,暨,之以,而,且┃
┃提起┃且夫,至于,至如     ┃内 ┣━━━━━━━╋━━━━━━━━━━━━┫
┃  ┃             ┃连 ┃表示选择   ┃如,若,与,且     ┃
┃  ┃             ┃词 ┣━━━━━━━╋━━━━━━━━━━━━┫
┃  ┃             ┃  ┃连接状语与谓语┃而,以         ┃
┣━━╋━━━━━━━━━━━━━┫  ┣━━━━━━━╋━━━━━━━━━━━━┫
┃表示┃既,终,已(以)     ┃  ┃连接整数与余数┃有           ┃
┃并列┃             ┃  ┃       ┃            ┃
┣━━╋━━━━━━━━━━━━━╋━━╋━━━━━━━╋━━━━━━━━━━━━┫
┃表示┃如,若,苟,使,令,   ┃句 ┃连接连贯复句 ┃而,乃,则,斯,遂,因遂┃
┃假设┃即,抑,向,诚,果,   ┃际 ┃       ┃而后,既而,已而,然后 ┃
┃  ┃第,设,假,而,为,   ┃连 ┣━━━━━━━╋━━━━━━━━━━━━┫
┃  ┃所,且,若苟,向使,   ┃词 ┃连接并列复句 ┃且,而,又,亦     ┃
┃  ┃若使,如若,如使,如令, ┃  ┣━━━━━━━╋━━━━━━━━━━━━┫
┃  ┃如果,苟使,假设,假使, ┃  ┃连接递进复句 ┃且,而,乃,而且,而又,┃
┃  ┃假如,假若,假令,设使, ┃  ┃       ┃况,矧,而况,况于,何况┃
┃  ┃设若,设令,倘若,倘使, ┃  ┣━━━━━━━╋━━━━━━━━━━━━┫
┃  ┃诚使,诚令        ┃  ┃连接目的复句 ┃以,而,为       ┃
┃  ┃             ┃  ┣━━━━━━━╋━━━━━━━━━━━━┫
┃  ┃             ┃  ┃连接选择复句 ┃抑,意,意者,且,将  ┃
┃  ┃             ┃  ┣━━━━━━━╋━━━━━━━━━━━━┫
┃  ┃             ┃  ┃连接条件复句 ┃则,是,乃,斯,而,则是┃
┣━━╋━━━━━━━━━━━━━┫  ┣━━━━━━━╋━━━━━━━━━━━━┫
┃表示┃虽,则,且,而,尚,   ┃  ┃连接因果复句 ┃故,以,而,乃,是以, ┃
┃让步┃犹,且犹,尚犹,纵,   ┃  ┃       ┃是用,是故,以故,因, ┃
┃  ┃即,第(弟)令,     ┃  ┃       ┃因是,然则       ┃
┃  ┃藉第令,虽则,虽使,   ┃  ┣━━━━━━━╋━━━━━━━━━━━━┫
┣━━╋━━━━━━━━━━━━━┫  ┃连接转折复句 ┃然,而,乃,然而,然则,┃
┃表示┃与其,与         ┃  ┃       ┃则,即,抑,顾,反,更,┃
┃选择┃             ┃  ┃       ┃但,还,亦       ┃
┣━━╋━━━━━━━━━━━━━┫  ┃       ┃            ┃
┃表示┃以,为,由        ┃  ┃       ┃            ┃
┃原因┃             ┃  ┃       ┃            ┃
┗━━┻━━━━━━━━━━━━━┻━━┻━━━━━━━┻━━━━━━━━━━━━┛


  一、单向连词

  单向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表示提起;(2)表示并列;(3)表示假设;(4)表示让步;(5)表示选择;(6)表示原因。


  (一)表示提起

  表示提起的单向连词一般出现在一个语段的开头,常见的有“夫”“且”“至”“如”“若”,其中“夫”是纯粹的提起下文,而其他几个则主要是宕开上文,另申一义。例如:

  (1)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先进》)

  (3)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

  (4)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大宛列传》)

  以上几个提起连词也可以连起来用,构成“若夫”“且夫”“至于”“至如”等。例如:

  (5)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6)《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史记·游侠列传》)

  (7)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8)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按:隐栝,矫正木材的工具。


  (二)表示并列

  表示并列的单向连词有“既”“终”“已(以)”,可以翻译成“既”“又”。例如:

  (1)破我斧,又缺我斨。(《诗经·豳风·破斧》)按:斨,方孔斧。

  (2)风且暴,顾我则笑。(《诗经·邶风·终风》)按:“终风且暴”即“既风且暴”,意思是“既颳风又下雨”。

  (3)失人,又失天,其有殃也多矣。(《国语·晋语三》)按:“已失人”即“既失人”。

  (4)日夜合离,以成文章。能合从,又善连衡。(《荀子·赋》)──【注】从,通“纵”。衡,通“横”。按:“以能合从,又善连衡”意思是“既能合纵,又善于连横”。


  (三)表示假设

  表示假设的单向连词比较多,常见的有“如”“若”“苟”,可以翻译成“如果”“假如”。例如:

  (1)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2)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3)自始合,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

  此外还有“抑”“使”“令”“向(偶写作鄉)”“即”“且”“诚”“果”“第”“设”“假”“为”“所”“而”以及复音的“若苟”“若使”“如若”“如使”“如令”“如果”“苟使”“假设”“假使”“假如”“假若”“假令”“设使”“设若”“设令”“倘若”“倘使”“向使”“诚使”“诚令”等等。例如:

  (4)晋侯使叔向告刘献公曰:“齐人不盟,若之何?”(《左传·昭公十三年》)
  (5)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6)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战国策·赵策三》)
  (7)王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史记·商君列传》)
  (8)君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史记·齐世家》)
  (9)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淮南子·氾论训》)
  (1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能此道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
  (11)长卿,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故自苦如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12)(孙叔敖)戒其子曰:“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列子·说符》)
  (13)不此报,无能涉河!(《左传·宣公十七年》)
  (14)人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谏逐客书》)
  (16)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孟子·公孙丑下》)
  (17)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汉书·贾谊传》)
  (18)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本站注】古籍中常把繁体“嚮(向)”略写作“鄉”,把“導(导)”略写作“道”,阅读时须注意根据句意来区别“鄉里”的“鄉(乡)”及“道路”的“道”。


  (四)表示让步

  表示让步的单向连词有“虽”“则”“而”“且”“尚”“犹”“且犹”“尚犹”“纵”“即”“第(弟)令”“藉第令”“虽使”“虽则”等,其中“虽”“即”“虽则”所引出的分句有表示假设让步和表示事实让步两种,“则”、“而”、“且”、“尚”、“犹”、“且犹”、“尚犹”等引出的分句一般只表示事实让步,“纵”、“第令”、“藉第令”、“虽使”引出的分句一般只表示假设让步。表示假设让步时,可以翻译成“即使”;表示事实让步,可翻译成“虽然”或“尚且”。例如:

  (1)故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韩非子·观行》)按:此例是假设让步。
  (2)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按:此例是事实让步。
  (3)桀、纣厚于有天下势,索为匹夫而不可得也。(《荀子·王霸》)按:此例表示既成事实。
  (4)公子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史记·魏公子列传》)──【注】合符:对虎符。按:此例是假设让步。
  (5)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按:此例为事实让步。
  (6)虽则弟子之中,刑及之而宜。(《荀子·非十二子》)按:此例是假设让步。
  (7)多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按:此例的意思是“(战功)多虽然多,但国君您像个老鼠。老鼠就是白天躲著,夜里活动的。”
  (8)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9)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训》)
  (10)窃人之财,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1)布衣之交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孟子·公孙丑下》)
  (13)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史记·货殖列传》)
  (14)且予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论语·子罕》)按:此例是假设让步。
  (15)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16)今大王与吴西乡(向),第令事成,两主纷争,患乃始结。(《史记·吴王濞列传》)
  (17)厚葬久丧虽使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然此圣王之道也。(《墨子·节葬下》)按:此例意思是:厚葬久丧即使不能使贫者变富,少者变多,危险的变为安定,纷乱的变为太平,但是这是圣王的体制。


  (五)表示选择

  表示选择的单向连词有“与其”“与”,用于表示对比选择关系的前项。例如:

  (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2)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
  (3)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孟子·万章上》)
  (4)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为人妻,宁为夫子妾。”(《庄子·德充符》)


  (六)表示原因

  表示原因的单向连词常见的只有“以”“为”“由”等,用于因果复句表示原因的分句之首,可以翻译成“因为”“由于”。例如:

  (1)楚人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2)左右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3)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匹夫匹妇复雠也。”(《孟子·滕文公下》)
  (4)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史记·高祖本纪》)

  汉代也用“用”。例如:

  (5)无子,故废耳。(《史记·外戚世家》)

  表示原因的分句多数情况下出现在结果分句之前,但有时也可以出现在结果分句之后,表示对原因的强调。例如:

  (6)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吾两人在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夫卖兔者满市,而盗者不敢取,名分已定也。(《商君书·定分》)
 


〔共3頁〕 1 2 3 上一頁 下一頁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