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读书网整理编校
六六三十六①,数中有术,术中有数②。阴阳燮理,机在其中③。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注释】
①六六三十六:易经中的阴数;阴爻“坤”的符号为“≡≡”,爻,组成八卦中每一个卦的长短横道。此句借太阴六六之数,以表示诡计多端。
②数中有术,术中有数:数,数目,数量。可引申为客观规律。术,手段,计谋,策略。句意为:客观情况中蕴藏着计谋,计谋的运用依赖于客观情况。
③阴阳燮理,机在其中:燮,调和,谐和。机,机变,机谋。句意为: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的计谋也就在其中了。
【按语】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数之为之,而不知数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党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机谋泄矣。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解义】
“兵以诈立”,多谋者胜。在战争中要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转危为安,甚至不战而胜,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审时度势,施计用谋。故有“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之说。反之,“不计而行,不谋而战,必为敌所败。”
施计用谋,首先要判明敌我双方的情况和战场实际,再制定出相应的计谋。做到“未战之时,先料敌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百战奇谋.计战》)战国时期的齐魏桂陵之战,孙膑乘魏军在赵国作战,国内空虚之机,施用“围魏救赵”之计,指挥齐军直捣魏都,逼迫魏军慌忙回师应战,结果在桂陵把魏军打得溃不成军。
主观臆断,骄纵轻敌,必然遭至失败。战国时期的齐魏马陵之战,庞涓被孙膑的减灶撤军之计所迷,认为齐军败逃,轻敌冒进,结果在马陵道遭齐军伏击,愤愧自杀。
【探源】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生优育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是六计。其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假道伐虢”等;有的来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人的诗句,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等;有的借用成语,如“金蝉脱壳”、“指桑骂槐”等;还有出自其它方面的。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出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代虢。
【说明】
现传《三十六计》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兴华印刷厂所用土纸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陕西省分县)某书摊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报》撰文加以介绍后,又将这土纸本赠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此后便出现了各种翻印和传抄的版本。
鉴于《三十六计》原书的原解部分的文字过于艰深晦涩,难于理解,按语部分具体例证较少,因此,本电子版《三十六计》首先对“原解”中较难理解的词句尽可能地加以注释;接着参照原书“按语”对每计意思作了解析;然后对每一计的计名来源作了介绍;最后每一计还各举一历史上有关的生动故事,以加深印象。
(共三十七頁)
总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目录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