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夜卷宗 >> 子夜文集 >> 再论“存在”是第一位

  
  

 

再论“存在”是第一位


文/与言 2001年06月
  

 
  客观存在与认识与实践

  太阳、鲜花、蚂蚁和大象……是客观物质的“存在”;太阳是发光的,鲜花是美丽的,蚂蚁是小小的,大象是大大的……又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其实,现象的本身就是客观上的一种存在。

  戴上墨镜,防止阳光刺眼;勤浇水,防止鲜花枯萎,……这些是人们的一种“认识”。天亮了,太阳快出来了;春天到了,桃花要开了,……这些又都是人们大脑中反映出的一种“意识”。其实意识的本身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

  试问,若事先并没有太阳、鲜花、蚂蚁和大象的存在,你会产生后面的认识吗?存在是第一位的,认识是第二位的,认识反过来作用于存在。这对于唯物主义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路上有块石头,这是客观物质的“存在”;石头阻碍了我的去路,也会阻碍我的归路,这是我的大脑思维从动于第一位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认识”;我付之了行动,搬掉了这块石头,这就是人的认识反作用于那个“存在”了,也就是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一例又说明,事先必须有那块“石头”的存在,然后,我那种“搬掉石头”的意识才能产生,否则,我的举动将被视为无意识的妄动,或有精神分裂之疑。

  人的认识又分两种:一种是人的“感性认识”,第二种是人的“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物质的第一感官印象。例如:你看到那一片土地上长出了好多栀子花,这便是你的第一感官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第一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人大脑思维的分析、判断、归纳,最后升华了的一种认识。那一片土地上长出了栀子花,这一片光秃秃的土地是否也能长出栀子花呢?我能否把那里的栀子花也移栽到这片土地上来呢?这就是人的思维能力,这就是人的理性认识。于是你开始试着去移栽那栀子花,这种行动就被称之为“实践”,这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许你在实践中失败了,你会分析:怎么回事呢?于是,你在比较之后,可能又考虑到水、肥和土质等因素,这便是你的“再认识”,也许你于再一次的实践中,得到了比那片土地长得更好的移栽栀子花的心得体会,这就叫作认识上的“飞跃”。当你又开始再一次的移栽行动时,这又叫作“再实践”,也许你此后又有几次的再认识和再实践……。人类的某些正确认识可能是瞬间得到的,也许要历经时日,也许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也许某些有价值的认识还需要反复的认识和实践才能获得。这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乃至无穷。


  认识事物并非都是正顺序

  我是唯物主义者,不怀疑上述那些公式化了的实例叙述。但唯物辩证法又让我们懂得,并非凡是看不见、摸不着,就等于不存在,只不过是人的感知范围极其有限而已。

  那么人的认识能否脱离客观存在而独立出现呢?否!离开了客观存在就是一种凭空想象的认识,或是被称为经验主义的那种在实践基础上悟入了歧途的认识。比如梦,其实那就是一种典型的“经验主义”与“想当然”在一起胡编乱扯的结果。你也许说:人们可以通过其它客观物质的存在,再经过人的思维分析和推断,去证实另一种尚不可知的客观物质的存在,化学元素“镭”的发现不就是一个最恰当的实例吗?而当“镭”元素被提炼出来之前,人们的对它的种种推断和分析,不正是当时脱离了那个客观存在而独立出现的认识吗?

  人们可以通过其它客观事物的存在,再经过人的思维分析和推断,去证实另一种尚不可知的事物的存在,这是人类认识世界、作用于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是不错的。在“镭”元素未被提炼出来之前,就当时人们的视觉来讲它是不存在的,这也不错。但你忽略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当时在科学家们的其它某种试验中,“镭”的种种现象和属性已经被注意到了。居里夫人不正是根据那种独特的放射现象及其独立于其它物质的比重数据而开始着手破译那个谜团的吗?那种事先反映出来的现象和属性,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并不见得都是以“实物→属性→应用”的正顺序来进行的。比如“磁力”,其本源到底是什么,我们并不清楚。金属导体中的交变电流会产生磁场,这可以解释,但一块石头上居然也存在着强大的磁力现象,这又作何解释?姑且先掌握它的属性而用之,然后再慢慢地探知它的真实本源了。


  脱离客观存在的认识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常常接触到一些不切实际的认识,即脱离了客观存在的认识。那么,脱离客观存在的所谓的独立性认识,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当年秦始皇急于想找到长生不老药,在术士徐福的诱骗下派船队带上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寻取仙药,结果一去杳无音信。世上长生不老的人是不存在的,而这种认识不过是来自于人们的主观臆想。

  另有一个例子:“跟大师学神功,就能包治百病,长生不死,得道飞升。”这件事能存在吗?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人会冷静思考:世上会有超现实的成功吗?“包治百病,长生不死,得道飞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吗?中国有几千年文明史,哪一篇正史给你看到了“长生不老”的存在?几千年间都无法考证的神话,今日强大的科技也无法验证的传说,会一反自然规律常态而从你身上实现吗?然而所有骗人的“神功大师”在诱骗人学功的时候,都把自己吹嘘得神乎其神,且入门条件都极其简单,极具诱惑力,但同时也一定会给你个前提条件,即不能治病、不能长生、不能飞升的理由。这个理由中交代的前提条件看似简单,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会故意让这个理由很模糊,甚至暗示你可以忽略,然而大师却把它看作是既让你花了银子又无怨无悔的关键性伏笔。

  这就让我们认识到:脱离客观存在的所谓的独立性认识,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出于欺骗。


  客观规律与经验主义

  在认识论中,规律性的东西是一种隐蔽的、抽象的客观存在,是贯穿于事物运动始终的类似于轴线一样的东西,但不能与经验性的东西混为一谈。经验性的东西围绕着规律性的轴线具有节点性变化,会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有时又像河流的分叉,不可回归。经验性的东西可以用来参考,用来启蒙,但不可照搬套用,否则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往往忽略客观条件的改变,片面地坚信并照搬套用以往的经验模式,因而容易导致失败的结局。下面就文学作品中摘录的两段话,来分析一下。

  “知识没用,有权利就够了!我老爸只会写“同意”俩字,照样有别墅、卡迪拉克、上亿元存款!”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这种带有权利腐败性质的经验,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用在别人身上说不定就被双规了。

  “老子撬门压锁的经验够你拜师的,公安局长的小金库也曾光顾过,能捉住俺的人还没生出来呢!”这也是典型的经验主义,曾有过的经验带有偶然的侥幸成份,并不能保证你下一次不入罗网。

  经验主义也是一种认识,中国古典寓言中的“缘木求鱼”“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所讽刺的,皆属此类脱离客观条件变化的经验主义认识。


  唯心主义的批判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观点绝然相反。

  唯心主义认为,唯有人的精神、意识才是第一性的,并且是至高无上的。佛学的理论很符合这种观点,认为这个世界“本就虚无”,除人的“心念”之外,一切自然万物仅仅是常人感观上的反映,是“心念”的映像,不过“皆为我生,复为我灭”而已。

  我们不禁要问,在我们这个客观的世界里,若离开了客观上的“存在”,你将会认识到什么?没有吃过梨子,你能感受到梨子的滋味吗?另外,如果没有了“心念”的存在,物质就果真不存在了吗?假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阳光,或是闭上眼睛,我们会真的看不到前面的那堵墙,也许就没有了那堵墙的“心念”,但并不等于那堵墙的不存在,如果你非要坚持,那就走过去好了。

  我无法证实,跳出我们这个空间,是否真的还另有个空间的存在。但神学的绝对唯心主义让人感到矛盾,它不知不觉中也在以这个空间存在的认识和物质来解释所推崇的东西。最为明显的,比如在科学理论上的跟进以及在现代化物质形式上的跟进等等。既然如此,神学的绝对唯心主义独立观焉在?其独立观为人质疑,那其理论基础当然也就被人质疑了。

  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告诉人们:脱离客观存在的任何一种认识,都如同白日做梦!若你一味地或孤注一掷地去追求它的实现,那你无疑是在玩一种极其危险的游戏!

  “存在”是第一位的,这是真理,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说明一下,上文没有使用任何参考资料且又匆匆草成。唯物主义始终推崇让大家自己开动脑筋,那么,以上便是我个人在交流中的思考。发贴于腾讯四十论坛 2001年6月 署名:仲尼)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