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王之涣《凉州词》中“河”字辩疑 |
|
译注/ 繁星 2009年01月14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 凉州词·〔唐〕王之涣
偶于网上读到一文,题为:王之涣《凉州词》诗中“河”字辨疑〔附后〕。考证的是诗中“河”字,当为“沙”字传抄之讹。并从玉门关没有黄河一说,做了诗中的“黄河”应是“黄沙”的印证。
据说这篇文章曾引起很多人赞同。本人倒觉得该文“辩疑”未必尽然。容切磋如下。
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并非站在玉门关面对沙漠孤城即景之咏。黄河虽不经过玉门关,却是经过凉州一方的,诗中的“河”,也未必非“沙”而不可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诗中涉及到的地域情况吧。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诗中提到的“玉门关”,其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九十公里处小方盘城。凉州,玉门关,两者相去甚远。地理资料表明,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黄河确实流经甘肃,相对来说距凉州要近一些。
我们应该知道,王之涣这首诗不过是一首《凉州词》曲调的歌词而已。既然是歌词,当然就有其抽象性和概括性,所写的,不见得非要针对具体的一时一地。况且,诗词中跨越时界而组合也是常有的事。尽管黄河与玉门关相去甚远,不管作者当时是否置身黄河岸边还是玉门关上,或是凉州城中,其诗的主题要表述的,无非是有感于“雍梁之地”的孤默与凄凉。故而,诗中既有黄河又有玉门关,亦在情理之中。就像崔颢的《黄鹤楼》一样,诗中即有汉阳树,又有鹦鹉洲。其实咏者站在黄鹤楼上,未必就能真的看到这些景致,但这些景致又确实在那一方存在。再说,“一片孤城”,绝非指“一座”孤独的城关;再说,既然有壮阔的黄河在那一方穿流北上,诗中又何必取浑噩的“黄沙”来北“上”呢?“辨疑”文以沙尘暴为领悟,认为应该是“黄沙远上白云间”。既然是“天连沙,沙连天”,王之涣安得撰出“白云”一词出来?若果真由沙尘暴景观斟酌出“黄沙远上白云间”来,岂非大大的败笔之句?又安得传扬于千余载间?所谓沙尘暴之“沙天一线”说,就更未免牵强。
通过上述说明,再回过头来推敲王之涣有没有可能在“黄”字后面用“沙”,就不难得出结论了。至于“辨疑”文中以“沙”字草书形似于“河”佐证,亦实难经得起推敲。草书“沙”,在什么情况下能连笔若“河”字,又草书“河”在什么情况下连笔若“沙”字,那要看是什么人来写,不可一概而论。
〔繁星2009.01.14〕
附:王之涣《凉州词》诗中“河”字辨疑
作者:待蜂老菊 2006-10-9 11:36:00
王之涣《凉州词》一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此诗朗朗上口,妇孺皆知。一次旅游到甘肃,发现这里并没有黄河。于是查地图,查古代地图,走访土著居民,征询当地有关部门,这一带确实没有黄河,历史上也不曾有过黄河,也不是黄河的源头,那么这黄河难道是王之焕弄错了吗?这一问题困绕了我多年。一次参加一个书法展览,无意中见到一幅对联,下联是流沙河上走流沙,对联是草书体书写,旁边有人小声念读,有人错把沙读做河,把河读做沙。心有灵犀,茅塞顿开,定是几百年来以讹传讹,你抄我错,我错他抄,一错再错,结果把黄河错到了甘肃玉门关。近几年的沙尘暴也是我领悟的一个关键。所以,我认为原诗是描写了西北荒陲的大漠孤烟,天连沙,沙连天的沙天一线,沙随风走,风助沙威,应该是“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此虽一字之缈,但对王之焕老先生来说却是公德为量了。
--- 相关链接 ---
◇
古代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