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子夜卷宗 >> 子夜文集 >>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译注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译注

原文/〔西汉〕贾谊 译注/繁星 2013年02月15日 繁星读书网

 
  【译注引言】
 
  古代西汉的文帝时期,由于土豪们对土地的兼并,加之当时社会重商轻农意识的影响,致使人们纷纷脱离土地到大城市另谋财路。耕种纺织的人少了,穿衣吃饭的人多了,淫靡奢侈之风又日益盛行,使社会基本生活物资出现极度匮乏,这就可能要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贾谊的《论积贮疏》正因为此而呈谏。有所类同的,今代也出现了大批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但这与古代那种状况又有所不同,即由于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而社会的基本生活物资供求尚还有所保障。然而,此文中值得警训的东西未必没有,比如当今社会上的淫靡奢侈之风盛行,不愿为劳动而吃苦的人日益繁多,终会有一日成为社会的哀痛。又鉴于时下关于此文有失贴切的译注太多,遂将自己的译注札记录出,以供参考。


  【译文】

  管子说:“仓储充实,人们才会关注礼节。”老百姓衣食不足而国家却可以管制,从古至今还没曾听说过。古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或许就要挨饿;一个女人不纺织,或许就要受冻。”生产衣食是有时间和节令限制的,而消费它却没个限度,那么物资实力必然匮乏。古人治理天下,对此道理了解得最细、最多,所以他们的物资贮备足够依赖。今人背离根本而追求于末位的东西,只知吃饭而不生产粮食的人太多,这是天下的大灾啊!淫靡奢侈之风又日日见长,这是天下的大害啊!这两种灾害公然盛行而不能制止,国家命脉将要枯竭而不能振兴补救,生产衣食的人太少而挥霍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自建立汉朝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可公私间的积蓄仍然少得令人痛心。错失了节令不下雨,老百姓就会惶恐不安;年景不好没有收入,就有人想法卖官、卖儿女,这已是耳有所闻的事情了。岂有天下濒临危机到这般,而皇上不为之震惊呢?

  世上年景收成有好有坏,这是自然的,就算大禹、商汤时代也经历过。当不幸出现方圆二三千里地区的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抚呢?若边境突然告急,对于那里的数千、数百万的军民,国家又拿什么馈补他们呢?战乱、旱灾交加,社会财富极度匮乏,胆壮力大的人就会聚众横行抢斗,老弱无力者便交换孩子啃食骨肉。国家的政令通告未必是处处畅通的,边远地区善于蛊惑人心的人便会分头并举,争相起来闹事。此时才惊恐地图谋应对他们,怎么还来得及呢?

  储备之事,是国家命脉所在。若粮食充足而财力有余,干什么事不能成功呢?用来攻城则能破取,用来防守则能坚固,用来战斗则能胜利;用来瓦解敌人、亲和边远地区,他们怎会不为我们的召唤而归附呢?现今驱使百姓回归务农,都来为基本生活需求而劳作,使天下百姓都能以自己的亲自劳动而穿衣吃饭,再让那些依靠旁门技巧而游动谋食的人转回到田地中去,则必然使积蓄充足而百姓得以安然自处了。本可依此来实现富足而安定的天下,却竟然出现这般让人担惊的局面了。我内心为陛下对此感到遗憾。


  【原文】

  管子<1>曰:“仓廪实而知礼节<2>。”民不足而可治者<3>,自古及今,未之尝闻<4>。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6>。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7>。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8>!残贼公行,莫之或止<9>;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11>。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13>?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14>。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15>?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16>?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17>。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18>。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19>?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20>。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21>;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22>?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23>。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24>!


  【注释】

  时代背景:西汉建立初年,社会经济一片凋敝。据《汉书·食货志》记载,那时物资极度匮乏,米价昂贵,饥馑遍地,人相而食,死者过半。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给予百姓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兼并土地现象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佣工,或另谋财路,或无业游荡,而官僚、商贾们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十分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贾谊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

  <1>管子:即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前719-前645年),曾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有《管子》一书传世。
  <2>仓廪:指粮仓库房,引申为储备。 实:充实,充足。 知:认知、认识,引申为“关注”。于此并非单一指学会和懂得。
  <3>治:治理,管制。 者:文言中常用作后缀词,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多相当于“之人”“之物”“之事”“之论”“之情”“之形”“之状”等等。
  <4>之:代词,指这种事。 尝:同曾。 未之尝闻:“未尝闻之”的倒装句式,这种用法在于加重语气。
  <5>一夫、一女:假设句,意思是“假若一个男人”“假若一个女人”。因下面有“或”字,句意可明,故而前面省略了“假如”二字。 或:或许。 受之:因之而蒙受。之,于此指这件事,并非指这个人。此处不要译成别人会因为这个男人不耕种或这个女人不纺织而如何如何。
  <6>生:生长和产出。 之:于此为代词,代指粮食、布匹等实用物资。 有时:指需要时间和时节。 亡:无,失。 度:限度,节制。 屈:枯竭,耗尽。
  <7>孅[xiān]:古同“纤”,细,细致。 悉:全,全面。 畜积:指物资积蓄。 畜,通“蓄”。 足恃:足够依靠。
  <8>背:背离,不看重。 本,原指草木的根本,此指基本生活物资的生产,如耕种、纺织等。 趋:趋向,追求。 末,原指草木之末,此指基本物资生产以外的从事,如商贩、曲艺、工艺、文墨等行业。 食者:此指不耕种、不纺织的衣食消费者。 大残:大灾。 大贼:大害。
  <9>“莫之或止”,与“莫我肯顾”“未之敢忘”“勿之有悔”等,均属同一类型句式,即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倒置于动词之前,以加强语气。再如:孙中山《陈英士祭文》:“自有史来,莫之或匹”。《四圣心源》阳湖张琦序(道光十二年):“自黄岐立法,定经脉,和药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二”。 之:于此为代词宾语前置,指前面所说的其人其事。 “或”:于此表示“有”。见《说文解字》:“汉人多以‘有’释‘或’。高诱注《淮南》屡言:或,有也。”因而,“或”于此并 非今人牵强会意的“稍微”,也非无意义的语气词。
  <10>大命:古代多指国家的气数、运数、命运、命脉。 泛:同“覂[fěng]”,倾覆。于此表示衰落、衰败。 生之者:指衣食产出者。 靡之者:指衣食消费者。 蹶:竭尽,枯竭。
  <11>汉之为汉:即“我们汉朝人从事建立汉朝政权”。此句用文言表达很好听,但用现代语直译就啰嗦了,意译即可。 几:近,几近于。 公私之积:国家与民间的积蓄。 犹:仍然。
  <12>失时:错失了节令,指气候异常。 狼顾:此形容躁动不安。 岁恶不入:逢灾荒之年,无有收入。 请卖爵子:即“请卖爵鬻子”。请:想法、寻求。 既:已是。
  <13>为:相当于“做为……”。 阽 [diàn] 危:临近危险。 者:与后一个“者”可看作助词,但其在形容词之后往往具有“之事”“之情景”“之人”的含义。 若是:如此,像这样。 上:即皇上的尊称简略。
  <14>饥穰[ráng]:饥荒与丰收之年。 禹、汤:大禹,商汤。 被[读 pī]:覆盖,承受。
  <15>胡:怎么,什么。胡以,即以什么,属倒装句。
  <16>数千百万之众:这里并非仅指军队,其包括边境军民。 馈:回馈,馈送。地方往年是要向国家纳粮纳物的,当地方出现大灾情,国家就得返粮返物进行赈灾,即回馈补给。
  <17>兵旱相乘:战乱和灾荒交加。 大屈:严重衰竭。 衡击:抗衡、袭击。 罷:同“疲”,无力。《釋文》:疲,亦本作罷。 羸[léi]:瘦弱。 易子而食:交换孩子来吃掉。
  <18>政治:此指国家治理地方的政令通告。 能疑者:此指能蛊惑人心者,善于煽动百姓对朝廷产生怀疑的人。〔按〕《汉书》师古曰:“疑,读曰拟。拟,僭也,谓与天子相比拟。”师古此注属臆解,未免过于牵强。
  <19>乃:于是。 骇:害怕,吃惊。 图:图谋镇压或治理。 及:来得及。
  <20>夫:发语词,相当于现代人口语中的“这个”“那个”,相当于英语中的“the”,表示要特指后面的人或事。 积贮:物资储备。 天下之大命:整个国家的命脉。
  <21>苟:苟使,假使。 粟:此泛指粮食。 为:于此相当于“做”“从事”。何为,即“做何事”。 以:用它来……,把它用于……。
  <22>怀敌附远:瓦解敌人内部、亲和边远地区。怀柔:指怀有仁慈之心。附:于此表示“靠近”“主动接近”。怀、附,于此句中均表示主动意向。 何:如何。 招:招呼归顺。
  <23>殴:于此通假于“驱”,呼应于后面的“使”。 著:作,从事。 本:此指基本生活资料上的生产。 末技:此指基本生活资料生产以外的技巧操业。 游食:流动谋食。 缘:沿从,归从。 畮:古同“亩”。南畮:泛指农田。为何叫“南畮”:“南畮”是古诗中一个词汇,古人写文章,常爱引用古典或古诗中的相关词汇来为文章润色。 所:居所,居处。
  <24>“可以为……,而直为此……也”:相当于“本可依此来实现……,却竟然出现这般……局面了。” 以:以此,依此。 富安天下:即富足安定的天下,并非谓宾结构。 而:却。 直:竟然。 廪[lǐn]:通“懔”,懔懔:(让人感到)危懼、惶恐。 之:于此既有语气助词效果,也代指前面所述内容,充当“惜”的宾语。


  --- 相关资料 ---

  西汉·贾谊 (前200-前168)

  贾谊,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政论家,年轻时有才名,二十多岁即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升任大中大夫。由于他在朝廷上力主革除政治弊端,触犯了当时权贵们的利益,遂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又被召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身亡,贾谊自惭失职,郁郁而死。贾谊在政治上主张削弱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对外主张以全力抗击匈奴,对内主张发展农业,增强国力。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治安策》、《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被鲁迅评为“西汉鸿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汉文学史纲要》)。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后人辑其文为《贾长沙集》。又著有《新书》十卷。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