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杜甫《又呈吴郎》诗·译注 |
|
原诗/〔唐〕杜甫 译注/繁星 2014年01月02日 繁星读书网
【译注随笔】
当今的文艺作品中,古代题材多如牛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令人眼花缭乱,大唐盛世之歌可谓唱彻了天南海北。有位古董收藏家捧着一件精致的古瓷碗提高了嗓门:谁说古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倾心于古典浪漫的闲男逸女们,真恨不得早生一千年。还记得杜甫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然而这句饱览人间苦难的感慨,却被某些人士评道:不过是寒酸文人用来博取名声而已,算不上情怀。何以这些人不想全面了解一下真实的古代中国呢?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同时又是人民大众的苦难史。真希望今人都能读一读杜甫的诗,尤其是他的“三吏”“三别”以及这首《又呈吴郎》。
又呈吴郎①
作者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②,无食无儿一妇人③。不为困穷宁有此④,只缘恐惧转须亲⑤。
即防远客虽多事⑥,便插疏篱却甚真⑦。已诉征求贫到骨⑧,正思戎马泪沾巾⑨。
【注释】
背景:杜甫曾于大历二年(767)漂泊到四川夔府,次年在朋友们资助下于奉节瀼水西岸建起一座草房,雅称“草堂”。草堂前有些枣树,邻居有位孤苦妇人常来打枣充饥,杜甫怜悯其苦,自任其便。后来杜甫迁居到十数里之外的东屯,便将此草屋让给一位亲戚,即诗中的吴郎。当杜甫得知吴郎给园子插上了篱笆,使贫妇因害怕远方新来的房主而不敢打枣了,便给吴郎写了这封诗信,劝说他要理解那位孤苦的妇人。
①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次作“又呈”。吴郎:杜甫的一位远方亲戚,有说是杜甫的妹夫。
②堂前:此指草堂前的园子。 扑枣:即用竿子打枣。 任:任如。
③此句指既无粮食又无儿女的孤独妇人。有解释称此妇人为“寡妇”,不确切。
④不为:不因为。 宁:怎会,怎能。 有此:有此做法,指到别人园中打枣。
⑤只缘:只由于。 恐惧:指妇人对陌生房主感觉害怕。 转:(你)反而……。 须:须要。 亲:此指和蔼可亲的样子。
⑥即:于此同“即使”“即便”,与后面“虽”组成了表示让步语句。 防:躲防。此指贫妇为躲防新房主的责怪而不敢打枣了。 远客:此指远地而来的新房主“吴郎”,非指过路人。 多事:此指多虑。
⑦便:于此同“然而”“但是”,与后面“确”组成了表示转折语句。 疏篱:即篱笆。因篱笆都是稀疏地插着,故称“疏篱”。 却甚真:却是很真切的,明显摆在那儿的。
按:“即……,便……”于古诗中不是特定的介词短语或联词结构,类似结构组成的语境及取义因诗而别。类似结构对仗句,于杜甫诗集及其他古人诗中还有几例,作者更多地是从“词性对仗”来考虑这种结构度句,语境不同,取义不同,不可生搬硬套地以固定一种取义类推,要根据语境句意甄别理解。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表示“即将(就要)……,还(又、再)……”。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同上。注意,于此句中不适作“既……又”解。
杜牧《惜春》:
“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表示“如此(这般)……,好似(恰同)……”。
⑧已诉:此指妇人曾向作者倾诉过自己的身世苦情。有人解释此句称:妇人以为“吴郎”不让她打枣,因而来向杜甫告状诉苦,这不是诗中所表示的。
⑨正思:正在思虑,是妇人正在思虑。按:大多数解释(包括某些课件)认为是杜甫所思,这是误解。试想,接着妇人的诉苦话茬,五十多岁的杜甫说自己正在为兵荒马乱之事拿着毛巾在那哭天抹泪,岂不太过牵强? 戎马:此指兵役。妇人为何思虑“戎马”?因为戎马之中有其服役的亲人,当然只能是其丈夫。 泪沾巾:泪水沾湿了手巾或衣巾。
【译文】
西邻居在草堂前树上打枣时,请任随其便,
这是个既没吃的又没儿女的孤苦一妇人。
若不是因为穷困潦倒,她何至于如此啊?
正因为她对新房主害怕,你反而要和蔼可亲。
虽然她为躲防你这远来的房主而不敢打枣属于多虑,
而你把园子插上了篱笆的情景却是真。
她曾对我诉说过──
官吏征敛让她贫穷到了骨子里,
她正为思念远征沙场的丈夫而泪洒衣巾。
【结语】
《又呈吴郎》是亲友间的私人信笺,最能反映出杜甫为人的真实秉怀。杜甫虽然一生沦落,但他的诗名很高,走南闯北、穿衙过府,无不有仰慕者,但他却
常常关心到百姓的疾苦,就连一位穷苦妇人在堂前打枣一事都如此放在心上,岂不难能可贵!杜甫诗中的情感真切而真挚,逾千载而犹能炽人。
译注完这首诗,倍觉鲁迅有段话与我心声共鸣:“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繁星 2014.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