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夜卷宗 >> 子夜文集 >>四千年华夏九鼎存亡之谜

 

  
  

 

四千年华夏九鼎存亡之谜


文/繁星 20013年10月28日 繁星读书网
  

 
  《尚书〔夏书·禹贡〕》中记载:大禹时,天下分为九州。传说大禹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各州所贡之铜铸成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分别以象征华夏九州①。气势庄重的九鼎喻示着江山大统,夏商周三代乃至其后,一直被视为王权至尊的象征。

  九鼎铸造与迁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国家之一,从考古发现中可确定到公元前3100多年前②,从古文献中亦可溯及到公元前2600多年前。如《史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③。”到了夏代,青铜铸造技术已然相当成熟,如《越绝书》卷十一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④。”说明青铜器运用已经有所普及,而此时铸造的中华九鼎,更是千古闻名。《春秋左传》中谈到夏代铸造九鼎时说:夏朝初年(约公元前2205年前后),朝廷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以一鼎象征一州。《墨子·耕柱》中说:“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⑤。……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即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即如此历经三国(或称为三代)。《左传·宣公三年》所说“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其一。

  由象征着天、地、人的黄帝三鼎,以及寓意着华夏九州的夏禹九鼎,足见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又由鼎迁三国,“有德者据之”,足见其在当时政权统治上的份量与意义。

  问鼎与九鼎失落

  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势衰微,强大起来的诸侯无不对周的政权产生觊觎之心。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犒劳,庄王便“问鼎小大轻重”,昭示了夺周之心。又如《战国策》所载:“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自此,后人习惯将政权之争夺,喻之为“问鼎”。

  关于夺鼎,《战国策·东周策一》中还记载了这样一段情节:秦国兴师逼近周都,欲夺取九鼎。而周人颜率⑥颇有谋略,先鼓动齐国帮助驱秦,答应把九鼎献给齐国。当齐国讨鼎时,颜率便说:运九鼎,一个要用九万人,九九八十一万人方能尽数拉走。颜率又说:“今天大王即使有这么多人,又将从哪条路运送呢?臣心下里为大王犯愁。”齐王说:“这么多说道,就是不想给吗?”颜率答道:“不敢蒙骗大国,快制定运送途径,我这里为你待命迁鼎。”齐王知难而退,遂不再提九鼎之事。

  也恰在此后,史籍中关于九鼎的去向便模糊不清了,史家亦是众说纷坛,诸如〔以下译文〕──

  《史记·封禅书》:“秦国灭了周朝,周朝九鼎流入于秦。或说是宋地太丘社坛⑦被毁以后,鼎沉没在彭城下的泗水之中。”

  《汉书·郊祀志》:“一百一十年后,周赧王去世,九鼎流落于秦。或说是,周显王四十二年,宋地的太丘社坛毁了,而鼎沉没于泗水的彭城之下。”

  《论衡·儒增篇》:“传说:秦灭了周,周朝的九鼎归入秦国。按史实记载:周赧王之时(指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将军摎⑧攻周,周赧王惶恐地跑到秦国,叩头认罪,尽数献出三十六座城邑及其三万人众。秦国受纳,并遣返了周赧王。周赧王死后,秦王便取得九鼎宝器到手。若按此说法,则九鼎落入秦国。”“又说: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北游到琅邪,返回时路过彭城,便斋戒祷告,想打捞出周鼎,于是令使千人下到泗水之中寻找,但没有找到。按时期来讲,秦昭王之后历经三代才到秦始皇,期间秦国并无危乱之祸,鼎应该不会丢失,大概想要捞取的鼎还是在周朝时丢失的。传言周赧王跑到秦国时,秦国便已取得九鼎,或是当时误传。又传言:宋地太丘社坛毁了,鼎沉没到彭城下的水中,此后经历二十九年,秦国统一了天下。若按此说,九鼎并不在秦国。而九鼎不见了,也是随着周朝的灭亡而消失,未见得象神话传说的那样。……或当时周朝灭亡之时,将军摎等众人盗取了鼎,又被奸人‘铸烁’为其它器物,致使秦始皇欲求而不能得。后又假借神灵为名,凭空编造了一个九鼎飞落于泗水的神话。”

  自周亡到著有上述典籍的东汉,已逾四百余年;到了明清两朝乃至于今,更是两千年上下,慢说夏商周三代时的九鼎,即便是唐宋时重铸之鼎也是去处渺茫、无从考察。因而,后代史学家的说法更只是猜测了。清末学者王先谦⑨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认为:由于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九鼎成为群雄争夺的焦点,为息事宁人,周王不得不毁鼎铸钱,对外则诡称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诸侯兵刃相向,兴师问罪。王光谦的猜想无非缘于《论衡》的“铸烁”说,此外再无它据,犹难以置信。于是,华夏九鼎去向,便成了千古之谜。

  后人重铸九鼎

  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利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史上尤以武则天和宋徽宗的两次最为有名。

  如《资治通鉴》引记:“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697)……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余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太后欲以黄金千两涂之,姚涛曰:“九鼎神器,贵于天质自然。且臣观其五采焕炳相杂,不待金色以为炫耀。”太后从之。自玄武门曳入,令宰相、诸王帅南北牙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

  又如《宋史》所记:“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宋徽宗以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装饰以黄金,并仿明堂,在中太一宫之南建造九成宫,内有九室,陈列九鼎。中央之鼎为帝鼎,东方为苍鼎,南方为彤鼎,北方为宝鼎,东北为牡鼎,东南为冈鼎,西南为阜鼎,西方为晶鼎,西北为魁鼎。政和七年(1112年)又铸造了“神霄九鼎”,分别命名为“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梧祀天贮醇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曜炼神之鼎”、“苍龟大蛇虫鱼金轮之鼎”,鼎名颇显道家风气。

  时至公元21世纪,有报道称:经专家历时数年论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北京国宝工艺研究院承办,启动了中华九鼎复原工程。2006年重铸九鼎竣工,并于国家博物馆展出。不过,有人评道:所铸之鼎未免有些娇媚之气。

  后记

  自大禹铸鼎到今代已时隔四千余年,期间实不知有多少人曾关问过华夏九鼎的存亡去留。有文章说: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史料虽多,却相互抵牾;而作为镇国之宝的九鼎,又确曾于夏、商、周三代间相继传承了两千余载,且从未有过关于它已遭销毁的可信记录。笔者以为:兵荒马乱之时,九鼎被“奸人铸烁以为他器”不无可能,一如历代帝王陵寝多毁于盗贼之手,而于史籍中又几曾闻得声息?况且史上,王侯将相中贪图急功近利者甚众,乱臣贼子颇多,他才不会管你什么人文价值。然而,有幸的可能性未必没有:周亡之际,有忧国器者深移九鼎于地下亦未可知,且鼎器奇重,虽不至于如周人颜率夸张的那么重,估计也会几倍于司母戊鼎,故而九鼎掩藏断然不会移离周人祭社太远,然后杜撰出九鼎飞升而去的神话以掩人耳目。若果如此,当为万万之幸!但愿九鼎安然地下,或有重见天日之时。


  【注释】

  ①另说,九鼎系夏禹之子后启所铸造。
  ②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村马家窖文化遗址中出土一把合范浇铸的青铜刀,刀长12.5厘米,测定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
  ③见《史记 封禅书》。象:象征。
  ④禹穴:或指大禹时代多以开凿窑穴而居。兵:兵器。
  ⑤夏后开:即夏启,汉代人回避景帝(刘启)名讳而改“启”为“开”。蜚廉:人名,夏后启的臣子。折金:指开采金属矿。陶铸:指以陶范铸造。昆吾:此为地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
  ⑥颜率[]:周代朝中一位谋臣,生卒年不详。
  ⑦太丘社:是宋国的社坛,周朝特设于此地的一座祭祀土地神的重要神坛。史籍传说太丘社里供奉着一尊大鼎,即夏禹统一九州后铸造的九鼎之一。近年来,在湖北江陵王家台秦朝墓葬出土先秦古书《归德》中发现一段文字,验证了宋国确实有一尊大鼎,并非子虚乌有。该文显示:“昔者宋君卜封口而枚占巫苍,苍占之曰:吉,鼎之它它,鼎之煫煫,初有吝,后果遂”。这是宋国君主初封之时卜卦,巫师苍以宋国的鼎为占卜对象。
  ⑧将军摎[liú]:战国末期秦昭王、襄王的将军。公元前256年,讨韩,取阳城、负黍,获得首级4万。前254年,讨魏,取吴城。
  ⑨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其本人有《虚受堂文集》撰著传世。

  (繁星 2013.10.28)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