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1933-),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台湾当代诗人。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十五岁开始创作新诗,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1949年郑愁予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郑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8年应安格及聂华苓之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之活动;同年获“第二届青年文艺奖”,次年,任爱荷华大学东亚语文学系中文讲师;1983年获爱荷华大学创作艺术硕士学位,继续入读新闻学院大众传播博士班,并在东亚语文学系任教。1985年获耶鲁大学无限期续聘,其妻余梅芳亦在耶鲁大学图书馆东亚收藏部工作。曾应聘为“中国时报文学奖”决审委员,1990年至1992年任台湾的《联合文学》总编辑。出版诗集包括《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等。2003年接受美国加州注册世界文艺学院荣誉学位。1994年开始与孙康宜教授合教中国现代诗通论。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代表作品:《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莳华刹那》《错误》等。
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也正是这种修养,把中国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郑愁予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但我们又不难发现,隐现绵延于其半世纪以来诗作之中的,即一种人生的“无常观”。按照郑愁予所阐述的观点是:“正因感悟人生无常,而衍生悲悯心和任侠情怀。”并认为,无常观是一种宇宙观,了解无常,而后自会产生悲悯心,有若高僧超脱;反之,若贪求无度的人生只会愈来愈痛苦、可怜。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又被称为“浪子诗人”。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 相关资料 ----
暂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