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家国天下 >> 82岁老人目睹“王二小”牺牲:被敌人刺刀挑下悬崖




82岁老人目睹“王二小”牺牲:被敌人刺刀挑下悬崖
 
来源:燕赵晚报 2012年10月25日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歌谣,曾被广泛传唱。关于歌谣中的主人公王二小,其牺牲时间有1941年9月16日及1942年10月25日两种说法,至于其原型,也有平山阎富华、保定涞源王二小等多个版本。但在平山县南滚龙沟村史林山老人的眼中,他儿时的玩伴阎富华就是歌谣中所唱的王二小。昨日,记者探访了这位当年目睹抗日小英雄牺牲的唯一健在老人。

  

 
  目睹“二小”牺牲,他是唯一健在者

  “其实我祖籍是灵寿的。”82岁的史林山笑呵呵说道,他原名叫路五祥,1930年出生于灵寿县南营村。当路五祥的父亲在战场上牺牲后,他跟随母亲和姐姐一路流浪乞讨到平山县滚龙沟村(解放后滚龙沟村才被分为南北两村,记者注)避难。那时是1938年,路五祥只有八岁。

  由于母亲在娘仨定居平山县后第二年就去世,无依无靠的姐弟二人便被村里一位名叫史秀的村民收养,因此,路五祥便改名叫史林山,靠放牛为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比他大一岁的同村孩子阎富华。由于阎富华在家中排行老二,村里人便习惯叫他“二小”,史林山则称其为“二哥”。

  除了放牛,他们这一群小孩子更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村里站岗放哨,对陌生路人查看“路条”(当时可以证明身份的一种通行证,记者注)。因为在当时,新华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以及部分革命武装力量都驻扎在滚龙沟村。


  发现鬼子,让伙伴送信自己转移牛群

  “1941年的9月16日,是让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说到阎富华牺牲的那一天,史林山变得严肃起来。

  “吃过早饭后,我就和二哥到山上放牛去了。”史林山说,他和阎富华一边放牛,一边在村边的三道壕处站岗查路条。忽然,他们看到不远处东山顶上的信号树向西侧倒下了。

  “有敌人从东面进山了!五祥,你快去村里通知同志们转移!”发现情况后,阎富华立即命令史林山回村去报信,并同时命令他必须和大部队一同转移,绝对不能发生危险。

  “那二哥你呢?”面对史林山的疑问,阎富华说,他必须马上把牛赶到地势低洼的山沟里,防止敌人把牛抢走。同时,他会监视着敌人的行踪,防止敌人靠近《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

  史林山一路小跑来到位于铧子尖处的报社所在地,通知所有人立刻转移并就地掩埋机器。正当所有人忙碌之时,不放心二哥的史林山跑到了附近的山顶上,向下搜寻阎富华的踪影。

  三四个小时过去了,史林山终于看到了从山底走来的二哥,但他又看到,在阎富华的身边,是成群结队的日本鬼子。一名鬼子用插着刺刀的步枪紧紧地顶着阎富华的后背。


  带鬼子进入伏击圈,被刺刀挑下悬崖

  “看来为了保护大家的顺利转移,二哥一直带着鬼子在山上绕圈呢。”史林山心中默默想着。随着阎富华距离自己越来越近,史林山又意识到,阎富华正在带着鬼子向名为二道泉的山顶走去,因为在那里,正是我军的埋伏圈!

  阎富华和一群鬼子,登上了二道泉的山顶,所有人都已无路可走。在距离阎富华约300米的另一座山头上的一个小石洞中,蜷缩成一团儿的史林山连大气也不敢出。

  面对鬼子叽里呱啦的乱叫,史林山看到阎富华只是不住地在摇头,嘴中一个字都不肯说。也许是想到已经没有路了,阎富华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二哥忽然抱住身边一个鬼子的大腿,好像是要和敌人一起跳崖!”但年幼的阎富华没想到,一把冰凉的刺刀迅速从他的身后刺了过来。就在一瞬间,阎富华被鬼子挑下了20多米高的悬崖!

  史林山惊呆了,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随着枪声的响起,这群无路可逃的鬼子迅速被消灭。直到傍晚,史林山和村民才从崖底找到了阎富华的尸体,并将其安葬。

  “无论老人还是孩子,所有人都哭了。”史林山满含热泪地说,当时崖底的河水,真真切切被染成了红色。


  歌中“二小”姓王不姓阎,是为保守秘密

  阎富华牺牲后不久,驻扎在滚龙沟村附近两界峰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诗人方冰找到史林山,详细询问了阎富华牺牲的过程。随后,一首由方冰作词、曲作家劫夫作曲的晋察冀边区第一个纪实性的故事歌《歌唱二小》(今名《歌唱二小放牛郎》,记者注)被迅速创作完成,并随后全文刊登在《晋察冀日报》1942年元旦副刊《老百姓》上。

  “是新华电台的一位郑姓叔叔教我们唱的这首歌。”史林山说,当听到歌词里的人物叫“王二小”时,史林山和小伙伴特地向“郑叔叔”问道,为何主人公姓“王”而不姓“阎”。对于孩子们的疑问,“郑叔叔”解释说,由于报社和电台以及众多革命同志都驻扎在滚龙沟,如果将二小真实的姓氏唱出来,极有可能会泄露我党的机密,暴露驻军的目标。“既然二小是你们的‘孩子王’,而且王姓又是大姓,作为艺术创作,所以歌词里就写成了王二小。”


  “无论有多少王二小,都是全中国的骄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王二小的原型到底是谁,渐渐出现了多个说法,涞源、顺平、行唐及山西顺平等地,都出现了“王二小”是本地人的说法。

  “得知外地也有王二小,大概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对于大家的议论,史林山后来也听说过不少。而时任石家庄市党史办北岳编办室主任、助理调研员的高振山,也曾对此进行了调查考证。在曾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张志平所著的《非凡岁月:西柏坡——平山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史录》一书中,高振山专门发表了一篇名为《“王二小”考》的数千字文章,分别从六个角度考证王二小的原型及歌谣的出处,认为平山县的阎富华最符合王二小的主要生活原型。

  “无论有多少个王二小,都是革命战争时代的英雄形象,都是全中国的骄傲!”史林山平静地说,“王二小”是留给世人的一笔精神财富,各地的“王二小”都是勇敢的小英雄,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史林山表示,他会继续向大家传诵王二小的事迹,让大家学习这种精神,让这首歌谣越唱越远。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