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散文杂谈 >> 赏析魏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


   

 

赏析魏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

 

(转载)


  《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作家魏巍同志所写的十多篇朝鲜通讯中的名篇之一。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历史镜头,热情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魏巍的朝鲜通讯以选材严、开掘深、主题鲜明、见解深刻著称,笔触饱含激情,传神地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伟情怀更是为读者所乐道。这篇文章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情思横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感人的佳作必然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思横溢,离情感人,是最显著的特点。在凯歌声里,志愿军要告别朝鲜父老踏上归途,由此而产生的离情是这篇通讯着力描写的内容。文章标题定得妙,既极其概括,撮内容之要,更是浓墨渲染,泼洒万般情。“惜别”,舍不得分别;“依依”,万般留恋,不忍分离;“情”前面还着一“深”字来修饰,层层增添,分量沉重。

  难分难舍之情似乎触不及,摸不着,怎么才能充分展现,而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呢?作者颇费心思。

  首先,是下笔点离情。分笔描绘,用比较衬托的手法。先写朝鲜父老,“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众所周知,朝鲜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浩大”,何等的沉重,在焦土、废墟上重建家园又是何等的万苦干辛,而这些难以承受的困难,英雄的朝鲜人民承受下来了;如今,生死与共的志愿军要离开,他们对离情却“承担不了”。用两个“可以承担”来反衬离情的沉重,朝鲜父老没有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然后写志愿军,远离祖国八年,对祖国时时想,时时念,但是一旦要离开,却又“无限地依恋”。话分两头说,通过一比一衬,离情的深度得到了表露;而离情之所以浓重是由于植根于“生死之谊”的土壤之中,所以“牵”动人心,难以承担。一个“牵”字刻画出情思的缭绕,含绵绵不尽之意。

  其次,是以事传情。文中记叙了志愿军临行前为朝鲜父老做的一件件一桩桩事,句句记事,事事传情。如布置营房,这本是极平常的事,但因为是人民军战友们要来接防,于是,布置得极为仔细。刷营房,擦水壶已十分精心,而营地的美化更是心血倾注。“从东山爬到西山,从北岭奔到南河”,一“爬”一“奔”,说明了采石奔波的辛劳;垒花坛,既注意色彩的调配,又着力于花纹的勾勒,所“绣”的图像也是精心安排的——如“水中青莲”,高洁明净品格的象征;“雪地红梅”,坚韧热烈性格的象征;而天安门和牡丹峰则分别是中朝两国显明的标志。远看,色彩绚丽;近看,更知其中精巧:“手电泡”、“花瓷碗片”、漱口池里的“祝辞”,无不渗透战士的深情。事仅一件,而经过色彩与图像的铺排,经过花坛整体与细部的不同角度的描写,志愿军战士的苦心,对人民军战友真挚的情意刻画得既具体又生动。

  再次,是借物寄情。物品本无情,情注其中,物也多情,为使赠物载深情,文章俯仰用笔、曲折以生姿。明明是赠品,不在“赠”上着力,却在“机密”上下功夫。“从来不舍得用,从来不拿给人看”;“藏”在小包袱的“最里层”,“包藏多年;跟他们跋山涉水,在水里火里就是牺牲生命也不肯丢的”。“机密”越写得足,越写得透,越能显示赠品的珍贵;这种珍贵并不在于物质的价值,而在于以感情浇铸,有夫妻之爱,有姐妹之情,有一家几代人的情谊。这种至亲至爱的物品用以赠人民军战友,深刻形象地表现了战友情深。

  以梦境抒发真情也是渲染离情的特点之一。战士们为朝鲜一个驼背的孤苦妇女修房子,帮助她搬家,群众场面描绘得热热闹闹。就在大家跳舞庆新居时,妇女的老母亲从阳德赶来了,向政委诉说她梦境的优美、感人——天龙,乐声,鲜花,舞蹈,犹如天上,实是人间。用梦境托真景,似梦似真,而就在这梦与真的交错中纵情歌颂了友谊,渲染了浓重的依恋之情。投鲜花的细节用“看来很轻”而实则“每一朵都沉甸甸的,把裙子都坠下来”的强烈反差进行刻画,生动地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高尚情操的由衷赞扬。这样写法,比直书厚谊深情更能勾起人们的遐想,更富有诗意。

  散文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感情,常常采用景随情移。本文为了表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永久的纪念,也采用了移景的方法。烈士蔡定琪移葬的仪式是在天空景色变幻中进行的。原先天气极好,忽然下了一阵大雨,现出一弯美丽非凡的彩虹,最后彩虹又渐渐隐没。阴晴顷刻之间的变幻,彩虹的隐与现,目的均在对烈士的赞颂。如果只停留在写晴朗的天气,就难以出现象征中朝友谊的彩虹;如果贸贸然写彩虹,没有极好的天气作为衬垫,彩虹就成为空穴来风;再说,重新安葬选择好天气也合乎人之常情。故而,这种转换景物的配置,既分量厚实,又倾注生者对牺牲者的无限情意,是真实,又蒙上神话的色彩。人间友谊,天地为之感动,表达情意增添了相当的深度。

  志愿军和朝鲜父老离别情景的描写更是情满纸上。作者采用了几个方面交织起来叙写的方法倾吐心意。“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写朝鲜父老感情的潮水化作泪雨伴随志愿军前行前,先浓笔描绘朝鲜父老对离情的极度克制。“阿妈妮们,孩子们,姑娘们,她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他们听志愿军战士的话,听里干部们的话,“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志愿军的脚步移动了,人们的眼睛潮湿了,但“谁也忍着,竭力喊着口号,仍然没有哭”。正因为描摹了“统统没有哭”的态势,情蓄储得深,蓄储得满,千行泪雨的横洒就成为势在必行,充满了感染力。群众场面的描写以花的雨、泪的雨贯串,结构成中朝军民难分难舍的巨流,融汇成情的海洋。这个“全朝鲜人民在捧着赤心送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的感动人心的场面,单靠娓娓细说表达不了奔腾的感情,于是作者直抒胸臆,抒情,议论。先用排比句颂可敬的朝鲜人民的刚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敌人使生灵涂炭,使城镇变废墟,使家园烧成灰,沉重的灾难如石压顶,“你没有哭”,“你没有哭”,再用“可是”一转折,写眼泪倾洒,颂对战友的多情多义。这样的抒情议论,不是凭空的,客观的,而是情景交融,物我双会。“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感人的情景使作者不能自已,滴下了多情的泪,情由景生;而由衷的赞美,精辟的议论又揭示了送行场面的本质,寓含了时间的跨度,透露了胜利得来的血的昂贵的代价。

  《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确实如此。这篇作品之所以情思横溢,在于自己对朝鲜父老有精诚的深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魏巍曾经两次奔赴朝鲜前线,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们生活在一起,同“最可爱的人”的灵魂融合在一起,所以能以深刻的感受与无限的爱,娓娓地道出他们真诚的高尚的情怀;也正因为魏巍同志目睹了朝鲜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灾难,又在凯歌声里感受到了他们重建家园的欢乐,对他们的爱和恨,理解得深入,所以同样能细腻而逼真地道出了他们内心的情和意。作者写志愿军依依不舍之情,写朝鲜父老依依惜别之情,无不把自己的情倾注其中,你情,他情,我情,渗透交融,奏出了一曲扣人心弦的鲜血凝成的友谊的乐章。

  二、繁而有序

  一篇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材料丰富,涉及众多的人、事、景、物,如果开笔前不全局在胸,不作整体的构思,就难以使文章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变。这篇通讯材料繁多,但由于紧紧围绕“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个中心,以意运法,故繁而有序,多而不乱。

  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写志愿军离别朝鲜前的情景,后一部分叙写离别时的场景。前一部分为后一部分作铺垫,后一部分感人肺腑的场景是前一部分人们离情的必然发展。在结构材料时,精心地作了安排:

  开篇满怀欢欣勾画了劫后朝鲜国土分外美丽的景象。红松,白鹭,碧水,姑娘们飘着彩色长裙,绚丽的色彩绘出了凯歌声中山水的欢乐,人民的欢乐;汽笛欢腾,白鹭飞翔,与傲立在山岩上的红松应和,有动有静,有色有声。这幅明丽的秋景图墨势淋漓,为惜别的深情提供了抚今思昔的背景,寓含了离情有根的深意。文章要如马奔驰,必须“往而复还”,否则,气势就不易贯通。开笔写秋,离别的日子又写秋,深秋的拂晓,寒风袭人,朝鲜父老用红叶、用无数的彩纸条,用成串的纸花表达送别的情意;结尾处以“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收煞。尾首呼应,文脉顺畅,浑然一体。画面用“红”作底色,既显示秋天的特征,又象征了友谊的火红。

  通讯选取了多种多样有意义的材料,而要把这些材料连缀成文章,须讲究缝制的方法。从总体上说,用的是横式结构方法,美化营地、赠送珍品、修房架桥、诗章送行、花海泪雨等等,各自有较为集中的内容,一一排列,段落清晰。然而,横式排列时,又前后有序,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地领略依依惜别的深情。先从身边的刷营房、美化营地起,然后写动人心弦的赠礼,由珍藏的写到特制的,层次清晰。叙写身边的事以后,进而写为朝鲜父老做的好事,架桥、挖井、修屋、生火、制作小手枪、雕制龙头拐杖,一一列举,以表现事物的全貌。在这个基础上再细写修房、搬家事例,先“面”后“点”,点面结合。朝鲜父老对志愿军深情厚意的几组材料连缀得有章有法。先是一件件表达心意的事情的列数,再记瞎眼老妈妈和无名老诗翁的感人事例;先写对生者的离情,再记对死者的悼念,层次井然。文中丰富的材料能贯穿起来,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可是,在这些日子,在志愿军就要跟他们分手的日子,深深的离情却牵着他们的心。”“可是,志愿军的行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离情来临了。”时间线索与相应的有关材料组成了个个镜头。

  写依依惜别的深情自始至终从中朝两方面来写,故而经常转换笔锋。转换时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如从志愿军战士孤老修房、搬家转换到写朝鲜父老的诚挚心意时,先用抒情议论承接上文,“深情的人民啊,你对我们的军队作了多么美丽的歌颂!可以想见,人们要离开这样的一支军队,怎么会不深深地依恋”,再用“可是”一转折,由志愿军行期的迫近引出朝鲜父老们白天做活安不下心,夜晚不能安静睡眠,转得自然而妥帖。

  三、辞采微婉

  “情欲信,辞欲巧”,一篇佳作既要有情真意实的内容,又要有更精美的文辞。如果仅内容好,而文辞陋涩,不仅内容大为逊色,而且会使读者厌读。这篇通讯歌颂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情真、事真固然起决定作用,而文辞微妙委婉又是锦上添花。

  选词严格,力求表达情意准确而丰厚。如在每一座礼品室里,战士们“都袒出了他们的一颗颗红心”。“袒”,响亮,给人们以见物如见心的感觉,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又如朝鲜老妈妈的一双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泪水沤瞎了”,“沤瞎”的“沤”寓意丰厚,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加在朝鲜人民头上的灾难,反映了朝鲜老妈妈思念女儿的内心痛楚,寄寓了作者深沉的爱和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善用形象化的比喻对战士的品格、意志进行刻画,收深化认识、引起共鸣的效果。如:“这些中国孩子的心,简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银子一般的心,水晶一般晶莹玲珑的心”;又如:赞颂朝鲜人民时,写道:“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都是用几个比喻比一个对象,特征显明,是博喻手法的具体运用。

  形式多样的排比句,长短错落,增添文章的气势,表达感情酣畅。有的语句短促,如“这里有爱人分手时连夜做成的手帕,有一参军就背着的绣花袜底,有……有……有……”似速吐为快,一口气把“机密”泄露;有的语势委婉,如“哪些溪涧在山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桥;哪些人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边,挖下一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上井盖”,和句前的“思虑”配合得十分和谐;有的和比喻套用,增加形象性,增加感情的浓度。如“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我掉了一扇膀子;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是吃饭时缺少了盐;有的说,要是背得动,妈妈要把你们背着送过鸭绿江”,读起来分外感人。

  文章结尾部分集中地议论、抒情,排比、比喻交错使用,有大段的直抒胸臆,有曲曲折折的描写:送别时光是强忍泪水肚里流,继而是一声哭声挑起千人泣,最终是送行者、被送者融合在一起,不分行列,不分军民,不分男女,错错落落,五光十色,不像队伍,胜似强有力的队伍。感情奔泻之际,以“这支巨流,行进着,行进着,越过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收束,如截奔马,意味隽永。


  注:

  ① 此文是著名作家魏巍1958年发表的一篇通讯,原载195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前夕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历史镜头。歌颂了革命的国际主义精神,通篇激荡着中朝两国人民在浴血的抗美战争中结成的深厚的、坚如金石的感情。作品既有概括介绍,又有具体描写,情景交融,笔墨传情,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② 里:即“村子”。
  ③ 荣光—伊斯达:即“光荣啊!”



  --- 相关资料 ---

  ◇ 原文《依依惜别的深情》

 

 

 

  
繁星读书网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