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莫让天价茶毁了大师的名头 |
|
文/王钟的 来源: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9日 繁星读书网整理编辑
大师,是公众表达对工匠精神的敬意,而个别牟利之徒只会从中嗅到商机。现实中,那些一心利用大师名号招摇撞骗的人,只能坏了大师的名头,伤害整个茶行业。
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最近报道,近年来风头很足的所谓大师手工制作武夷山岩茶,动辄每斤售价就高达上万元、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7月15日,福建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坚决扼制“天价茶”的六项措施,包括严格“特级制茶工艺师”评选评定,对“没有参与茶叶加工就随意签名”的,坚决取缔特级制茶工艺师荣誉称号。
饮茶文化广受民众喜爱,也带来了制茶产业的繁荣,这本是文化与经济的正常互动,无须求全责备。然而,徒有其名的“天价茶”,在让茶文化异化成少数人附庸风雅的炫富工具的同时,也让茶叶经济中虚假营销遍布,茶叶本身的养生和文化价值,也在无形间受到严重贬损。
泛滥的“制茶大师”,也是茶叶经济虚火过旺的表征。据报道,最著名的武夷岩茶大红袍需要至少几十个人在短时间内争分夺秒制作,任何一个大师根本无法独立完成。然而,在茶商的宣传里,一些天价茶似乎成了大师独创。实际上,有的大师仅仅负责监制,有的纯粹只是大师签了一个名,茶叶的价格立刻翻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传统和历史积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茶叶制作牵涉许许多多烦琐的细节。即便是泡茶的店小二,民间都以“茶博士”雅号馈赠,何况是位于产业上游、直接关系茶叶品质的制茶师傅?应该承认,确实有一些技艺精湛、手法纯熟、对制茶工艺有独到理解的民间匠人,他们担得起制茶大师的称号。
但是,大师称号应当是行业自发给予匠人的尊敬和认可。如果大师成了一种随意颁发的头衔,被人为附加各种利益,称号就难免变味。一些“大师”醉心于成名后的利益,对茶文化一知半解,甚至连最基本的爱岗敬业都做不到,让人不得不追问,这样的“大师”称号又有何用?
大师,是公众表达对工匠精神的敬意,而个别牟利之徒只会从中嗅到商机。在某些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的助推下,大师的称号变得庸俗化。久而久之,大师的公信力也在丧失。现实中,那些一心利用大师名号招摇撞骗的人,只能坏了大师的名头,伤害整个茶行业。
针对天价茶泛滥的现象,理应严格制茶大师评定。南平市提出对没有参与茶叶加工就随意签名的,坚决取缔特级制茶工艺师荣誉称号,无疑是一种必要的纠偏。更应当深入反思的是,不能把制茶大师当成指标化颁发的荣誉证书。对真正有实力、获得行业内部认可的大师,没有官方机构的认证照样应当受到尊敬。有关部门尤其要避免分配大师名额的做法,宁缺毋滥。
饮茶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起初被视为未入正统的杂学。被后世誉为“茶圣”的陆羽,就经历了极其坎坷的一生,似乎与茶叶苦中有甘香的特点相呼应。现如今,茶文化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与肯定,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也证明,进可居庙堂、退可处江湖,茶文化应当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需求。
炮制天价茶,用制茶大师的头衔忽悠人,违背了茶文化的传统。为了茶叶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当戳破天价茶的面具和伪装。茶商也应当明白这样的道理,靠天价固然能够赢得一时暴利,但一个行业要想长久发展,终究还是要工于匠心,用品质赢得市场的认可。
(作者:王钟的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
|